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平常大众的情感共鸣
作者: 龚和德  来源:光明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平常大众的情感共鸣
茅威涛是新越剧的一面旗帜
作者: 龚和德  来源:光明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评价茅威涛,需要用点历史眼光。 $$越剧百年,大体可分三个阶段。1906年至1941年,不妨称作“前越剧”阶段。1942年袁雪芬倡导改革以来,到“文革”之前的20多年,是越剧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时期。我们观念中的越剧,就是在这个时段成型的。她的主要标志是《梁祝》、《西厢》、《祥林嫂》、《红楼梦》等一批
全文:

评价茅威涛,需要用点历史眼光。 $$越剧百年,大体可分三个阶段。1906年至1941年,不妨称作“前越剧”阶段。1942年袁雪芬倡导改革以来,到“文革”之前的20多年,是越剧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时期。我们观念中的越剧,就是在这个时段成型的。她的主要标志是《梁祝》、《西厢》、《祥林嫂》、《红楼梦》等一批优秀剧目和10多个声腔流派。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社会和文化的转型,我们正在面临当代新越剧的建设过程。这个“新越剧”,既包含以前优秀成果的高质量延续,又包含当代比较成功的新创造。越剧成型于上海,那个时候,上海是越剧唯一的发展中心。从八十年代初起,由于浙江对地域文化的高度重视,先是省后是若干地市,办起一批“小百花”,使越剧的发展态势,已是两个中心了。这两个中心各有优势。上海完成了许多优秀剧目的“替身性”传承(尤以《红楼梦》最为突出)和流派继承人的培养,实力雄厚,使越剧的进一步发展有了稳固的基础。上海也有新剧目和舞台艺术的创新,相对而言,影响较小。而浙江的越剧,不仅在剧团数量上、人才资源上有优势,而且也有“质”的代表,那就是以茅威涛为领衔主演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成了新一波革新浪潮中最具挑战性、最有影响力的弄潮儿。该团先后获得中国戏曲学会奖、文华大奖、二度梅以及有剧目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都是对其创新成果的褒扬。 $$茅威涛是个有明确理念的艺术家。最近她与郭小男“合谋”提出了“旧中创新,新中有根,移步换形”的创作理念,值得重视。难道已经成型的越剧,还要“移步换形”吗?现在京剧界有些人大谈“移步不换形”,越剧界没那个禁忌。过去上海总结越剧的成功经验有两句话:“以改革起家,靠综合取胜。”越剧能够超越“前越剧”而成型,声腔曲调的趋于完备是根本,从“综合取胜”来说,主要有话剧、昆曲“两个奶娘”(袁雪芬语)。话剧这个“奶娘”的意义大致有三:①提高了越剧界追求新文化的文化意识;②加强了越剧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③引进了现代剧场以及新式古装、布景、灯光等因素。昆曲这个“奶娘”丰富了越剧表演身段,还属于技术层面上的戏曲化,称作“技导”。这些都是通过建立编导制来实现的。就是这样的选择性重构,使越剧完成了乡村传统戏曲向都市近现代戏曲的转化,成为有独特的审美形态、风姿绰约的新型女性戏曲。这是中国戏曲史上坤班的一个奇迹。 $$现在再来看这个阶段的成型,尽管其代表作以及声腔流派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但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在题材所反映的文化观念上、综合所反映的艺术视野上,都不能不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特别是话剧写实观念对越剧束缚很深,使其艺术形态有陈旧、单一之嫌。对此进行挑战的,不是上海越剧,而是浙版《西厢记》首先取得突破性胜利,刘厚老称赞为“越剧的新里程碑”。 $$从《西厢记》、精品版《陆游与唐琬》,到最近推出的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茅威涛作为主演、团长,一直致力于提升越剧的艺术品位,使之融入新文化、走进新时代。这个提升,一方面通过重新解释传统题材和拓宽题材领域、塑造新的人物形象,以丰富、提高越剧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通过深化综合,使越剧艺术形态新颖化、多样化。越剧的“综合取胜”不能到袁雪芬为止,还要继续下去,那是对内回归、对外扩张的辩证统一。对内回归,就是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戏曲的美学精神;对外扩张,就是放眼各种新艺术新科技,为我所用。正是这种追求,使她主演的《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与以前我们看过的《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相比,你会觉得,更传统也更时尚或者说更古典也更现代了。 $$茅威涛的成功不是她一个人的,她背后有顾锡东、杨小青、郭晓男,有一个团队,有一个省的文化经济力量作依托。但她是核心,是主力,每一个成功,都闪耀着她生命的光彩。她是袁雪芬创新精神最优秀的继承者,是当之无愧的当代新越剧建设中的一面旗帜!

[1图]平常大众的情感共鸣——谈萧雅的越剧艺术品格
作者: 龚和德  来源:光明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 《何文秀传奇》剧照 1998年,萧雅在美国定居七年后返回上海。她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是越剧带我回家的。”去美之前,萧雅是越剧尹派小生新秀,又是流行歌手,戏歌双栖,引人注目。回归后这十多年经过拼搏、锻炼,她已“成家立业”:既是一位越剧名家,又是一个民营剧团的当家者,闯出了自己的品牌
全文:

《何文秀传奇》剧照

1998年,萧雅在美国定居七年后返回上海。她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是越剧带我回家的。”去美之前,萧雅是越剧尹派小生新秀,又是流行歌手,戏歌双栖,引人注目。回归后这十多年经过拼搏、锻炼,她已“成家立业”:既是一位越剧名家,又是一个民营剧团的当家者,闯出了自己的品牌和一片生存天地。

我第一次看萧雅的表演,是2001年7月在上海演出的《早春二月》。她头一回饰演“不带水袖的书生”——20世纪20年代颇具人文精神的青年教师萧涧秋。扮相清俊,富有书卷气,唱腔委婉,能把人物的外在文静与内心激荡相当生动地表现出来,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2002年她办起了自主经营的民间剧团,初名萧雅艺术工作室,后名萧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十年间她克服重重困难,无论在艺术创作或市场运作上,可谓成绩斐然。上海现有民营文艺表演团体80家左右,约有20%已由求生存向谋发展过渡,萧雅的公司是其中很有影响力的一家。

萧雅的成功,我觉得有几点经验值得关注:

首先是面向基层群众。据我比较保守的估计,萧雅每年要演出300场以上,十年就有3000多场,观众超过300万人次。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她也演,主要在中小城市演,真正是走基层、下社区,也进学校和慰问部队。她说,基层的市场最宽阔,简直演不过来。十年中她投资近千万,除购置衣箱、乐器以及灯光、音响器材外,大都用于剧目建设。几乎每年有一台新戏,积累了一批可以轮换演出的保留剧目。由于没有政府埋单,她决不搞实验性的风险投资,投入前总要认真论证,尽量避免失误。因为扎根基层,决定了她的剧目路线倾向传统、贴近平民,在观众趣味分化的大背景下,她坚持走一条传承而不守旧、通俗而不媚俗的艺术之路。

第二就是发扬尹派特色。萧雅是尹派创始人尹桂芳的入室弟子,作为自己剧团的台柱,明确地以继承与发扬尹派艺术为己任。她既重视整理恢复尹派名剧,如《何文秀传奇》、《盘妻索妻》,又要用尹派艺术风格创造新的剧目、新的形象,如《状元未了情》。《何文秀传奇》源于明代传奇《玉钗记》,清代有“吹调”《何文秀》,该剧搬上越剧舞台已有九十年。把它演红的是尹桂芳,流传下来常演的是《桑园访妻》、《哭牌算命》两个折子。萧雅想把它搞成完整的本戏,请李惠康改编,于是有了萧雅的叫座剧目之一《何文秀传奇》。此剧还拍成了七集戏曲电视连续剧。《状元未了情》为萧雅量身打造的原创剧目,是公司成立的打炮戏,一炮而红,在第七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上获剧目金奖,萧雅又因成功饰演主人公杨雪筠获得第二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10年7月此剧被文化部调到北京参加首届全国民营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和鼓励。这些成功的剧目建设,使尹派艺术更显生机勃勃,也提高了萧雅在尹派传人中的艺术地位。

第三是强化个人修养。萧雅的艺术魅力来自许多方面。首先,她重视越剧“两个奶娘”的优良传统。她拜小生名家岳美缇为师,继承昆剧的表演艺术,丰富了形体语言。如她《盘妻索妻》中饰梁玉书,尤其重点场子《赏月盘妻》、《露真明迹》,表情细腻,身段洗练而又优美,没有昆剧的传承,难以达到这般火候。她又聘请陈明正、查明哲等著名话剧导演来执导,既加强演出的整体感,又深化对人物的理解和塑造。这种双向追求,使得她领衔的团队非一般“草台班”可比,始终保持着较高的艺术质量和比较完整的演出风貌,能做到雅俗共赏、城乡咸宜,十分不易。第二,她的戏歌双栖,既分清两个不同的艺术品种,又在技巧上相互融通,特别是给尹派唱腔带来属于她个人的色彩变化,更具时尚性。萧雅的发声吐字、气息运用、润腔韵味已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堪称“尹腔萧韵”,风格独特。第三,她的修养和魅力还来自她与观众的亲和力。每次演出完毕,她不顾疲劳,总要与观众互动,观众点什么她就唱什么,不但自己唱,还与观众对唱、合唱,场面之热烈让人感动。正是走市场,真心诚意把观众当衣食父母,才锻炼出她的多才多艺。在为庆祝公司成立10周年举办的综艺晚会上,萧雅除了唱拿手的尹派代表作片段和《月亮走,我也走》等歌曲外,还同关栋天、梁伟平、孙徐春等各路名家,合作演唱了京剧《沙家浜·智斗》(饰胡传魁)、淮剧《卖油郎》(饰王九娘)、沪剧《碧海青天夜夜心·赠玉兔》(饰李清轮),以及越剧生、旦七大流派的连唱。其才艺之多样与精湛,令全场观众大开眼界,欣喜若狂。她找到了和平常大众的情感共鸣。(作者为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茅威涛是新越剧的一面旗帜
作者: 龚和德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茅威涛  越剧  《红楼梦》  历史眼光  改革开放  地域文化  《祥林嫂》 
描述:优秀剧目和10多个声腔流派。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社会和文化的转型,我们正在面临当代新越剧的建设过程。这个“新越剧“,既包含以前优秀成果的高质量延续,又包含当代比较成功的新创造。越剧成型于上海,那个时候,上海是越剧唯一的发展中心。从八十年代初起,由于浙江对地域文化的高度重视,先是省后是若干地市,办起一批“小百花”,使越剧的发展态势,已是两个中心了。这两个中心各有优势。上海完成了许多优秀剧目的“替身性”传承(尤以《红楼梦》最为突出)和流派继承人的培养,实力雄厚,使越剧的进一步发展有了稳固的基础。上海也有新剧目和舞台艺术的创新,相对而言,影响较小。[第一段]
锐意革新的越剧劲旅(看浙江越剧院三团进京演出随感)
作者: 龚和德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戏曲研究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锐意革新的越剧劲旅(看浙江越剧院三团进京演出随感)
《红楼梦》与越剧建设
作者: 龚和德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红楼梦  越剧建设  戏曲样式演变 
描述:如果把越剧100年分作前后两个50年,《红楼梦》堪称后50年的第一代表作。《红楼梦》盛演50年,传唱了50年,感动了50年,使越剧成为江南乃至全国的大剧种,形成了戏曲样式的演变,功莫大焉。在上海的京、昆、越、沪、淮5个戏曲剧种中,越剧的市场最好。越剧的前景取决于艺术的深度开掘。
青春优势与艺术优势
作者: 龚和德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艺术优势  越剧  新时期  抗日战争前  忧患意识  女子  电影工作  精品  民间戏曲  吴淞江 
描述:的青春魅力。此前或同时,昆曲、京剧、申曲也有过女班,所谓“髦儿戏”者,多昙花一现,唯独女子越剧得到了生存和发展,根源就在进行艺术改革。倡导者袁雪芬那时才20岁,后来尹桂芳加盟新越剧也只有25岁。她们正在走红,却有忧患意识,感到单靠青春优势难以持久,必须改造旧越剧。她们以同话剧、电影工作者或爱好者的密切合作为中介,使民间戏曲
在需要突破时出现的突破:谈杨小青导演艺术
作者: 龚和德  来源:文艺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越剧  艺术评论  中国  导演艺术 
描述:在需要突破时出现的突破:谈杨小青导演艺术
舞台美术家与剧种美的创造
作者: 龚和德  来源:广东艺术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潮剧  剧种  管善裕  舞台美术  上海戏剧学院  越剧  艺术成就  情性  作品  创造 
描述:成就,但我还是为这位校友感到骄傲。他对于潮剧的贡献,就像苏石风先生之于越剧那样,
越剧演剧风格的重新建构
作者: 龚和德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越剧  重新建构  古典戏曲  风格  海派京剧  话剧  近代化  中国戏曲  艺术个性  表演 
描述:,上海曾开风气之先,这就是海派京剧的产生。海派京剧的结局带有悲剧性:在总体上(不是指个别艺术家)并没有形成一种足以同京朝派的京剧并驾齐驱的新的演剧风格流传下来,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它又基本上向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