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绍兴的文人结社(续)
作者: 佘德余  来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徐渭  山阴  绍兴  十三年  鉴湖  明诗  会稽  嘉靖  书法  四皓 
描述:三、明永乐年间的“鉴湖吟社”徐象梅《两浙名贤录》:“朱纯,字克粹,与罗颀、张皓相结鉴湖吟社”。陈田《明诗纪事》乙签十四作“鉴湖诗社”,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小传》作“鉴湖吟社”。郭绍虞先生考定结社活动当在永乐二十二年期间(见《照隅室古典
唐代内府法书的传播形式和途径
作者: 杨秀发  来源:书法赏评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十三年  法书  唐代  褚遂良  传播形式  兰亭序  贞观  书法  弘文馆  李世民 
描述:论》等搨摹本的形式传播开来。
《兰亭序》在唐代的流传及影响
作者: 陈一梅  来源:荣宝斋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兰亭序  唐代书法  欧阳询  唐太宗  世说新语  褚遂良  刘孝标  十三年  虞世南  流传 
描述:《兰亭序》虽然创作于东晋永和九年(三五三),但是从永和九年至梁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出现的一百六十年间,却没有任何关于《兰亭序》的文字记载存世
中国书法史大事年表(十八)
作者: 张天弓  来源:书法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东晋  前燕  后赵  建国  十三年  永和  会稽  年代  大事年表  兰亭序 
描述:三四二年壬寅东晋咸康八年成汉兴五年后赵建武八年前燕慕容皝九年代建国五年晋成帝(三二一—三四二)卒。庾冰立成帝弟琅邪王岳,是为康帝。△王允之(三○三—三四二)卒。字深猷,王羲之从兄弟。《书断》谓允之"善草、隶"。
引自集字对联 蕴含哲理诗意:读姚元之端砚板上铭文
作者: 瑞霖  来源:东方收藏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兰亭序  对联  集字  十三年  清代  铭文  题铭  哲理  参与制  引自 
描述:镌铭古砚。我收藏有一方他题铭的端砚
徐生翁年表
作者: 沈定庵  来源:中国书画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国  绍兴市  十三年  光绪  六朝  辍学  五言  书法  私塾  别号 
描述:学。1887年光绪十三年(丁亥)13岁以颜体字为家中新置板桌书写年月及名号,父见后赞赏,并鼓励长大后写字能名及翁同龢。1899年光绪25年(己亥)25岁辍学后致力习字,酷暑严寒,未曾间断,廿岁左右已写出一手好颜字。又勤奋习画,山水、人物、花卉无不从工笔入手。后从邻居周星诒学,由颜字脱胎转向汉隶和六朝碑版,并涉及诗文和书论知识。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37岁仲夏,书隶体五言联:“密帐真珠络;温帷翡翠装。”以篆笔作隶,横平竖直,结体严峻,为今存最早隶作。1913年中华民国2年(癸丑)39岁为兰亭撰书长联:“此地似曾游,想当年列坐流觞,未尝无我;仙缘难逆料,问异日重来修禊,能否逢君。”书法严谨,越中父老至今犹传诵。1915年民国4年(乙卯)41岁题《陶社丛刊》刊名,款署李徐。该刊为纪念辛亥革
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
作者: 郭沫若  来源:文物 年份:196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兰亭序  墓志  出土  梁武帝  十三年  隶书  晋书  书法  东晋  刘氏 
描述:一、王兴之夫妇墓志近年,在南京郊外及其近境出土了几种东晋时代的墓志。就中以《王兴之夫妇墓志》与《谢鲲墓志》,最有史料价值。《王兴之夫妇墓志》,以今年(1965)一月十九日出土于南京新民门外人台山,一石两面刻字。一面的刻字是:
一代书圣(下)
作者: 刘长春  来源:美文(上半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书法家  兰亭序  李世民  中国书法  褚遂良  宗白华  东晋  欧阳询  艺术作品  十三年 
描述:回到书法。我们说王羲之的字是新体,新在哪里呢?从书体源流来说,楷书开始流行于东晋,行、草书则从王羲之手中俱变古形。如果允许时光倒流,我们一定会看见和听见,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人的惊讶和疑问:非真非草,云行水流,汉字怎么
《兰亭序》依托说的补充论辩--与严北溟等先生商榷
作者: 张德钧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6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兰亭序  梁武帝  十三年  褚遂良  郭沫若  唐太宗  文献考察  姜夔  直观  千字文 
描述:托的,梁武帝当然不会见到”。严北溟先生对此作了爭辯。他說:梁武帝和陶宏景所以不提《兰亭》,“一是由于他們的守成,还沒有特別看上《兰亭》;一是出于辨伪工作的需要,《黄庭》等发现有破綻,所
《兰亭序帖》祖本面目初探
作者: 喻蘅  来源:新华文摘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唐太宗  十三年  怀仁  欧阳修  唐人  姜氏  弘文馆  士大夫  石本  金石文字 
描述:《兰亭序》帖收入府内以后,曾命弘文馆榻书人冯承素、汤普彻等人临写若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