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学位论文 (2)
期刊 (1)
按栏目分组
绍兴文化 (3)
按年份分组
2015 (1)
2005 (1)
1998 (1)
按来源分组
东方艺术 (1)
山东大学 (1)
成功大学 (1)
相关搜索词
心慕与手追──中古时期王羲之书法接受研究
作者: 庄千慧  来源:成功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淳化阁帖  兰亭序  王羲之  接受美学  书法美学 
描述:為「神聖化的信仰」,甚至主張王羲之乃書法史上的「虛擬人物」,則又未免走入極端。本文以接受美學的觀點重探中古時期書法史的王羲之論題,將接受者的詮釋放入歷史的脈絡中重新交流,在真偽論辨之外,重新賦予新的研究內涵,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論題義界,在前行研究的成果上,歸納「接受美學」與「王羲之書法究」跨領域的研究方法,從接受者的對話、交流之中,釐析王羲之的典範意義。第二章「中古時期王羲之書迹的傳播與複本」,探析中古時期──六朝、唐、宋王羲之書迹被傳播的情形,分別從「觀看者」、「複製技術」與「複本」三層面進行論述。第三章「典範的建構──六朝時期王羲之書法接受探析」,從六朝語境中重新觀看《蘭亭序》,並藉由羊欣、王僧虔、虞龢和庾肩吾的書論對話,建構王羲之的「典範」意義。除了南朝,對於一般視為「王羲之未被接受」的北朝,與國祚甚短的隋代,也將一併分析王羲之被觀看與接受的情形。第四章為「典範的形塑──唐代王羲之書法接受探析」,雖然「二王典型」已被書法史視為同一書風類型,但唐太宗以「盡善盡美/枯樹餓隸」區分二者,使唐人關注於「二王」者為「趨異」而非「趨同」,本章將在「崇羲抑獻的語境構設」與「二王優劣論」分析此一主題。此外,唐人在觀看之外,以「永字八法」歸納王羲之用筆要訣,顯示唐人亟欲於典範的學習後新變為一己的風格,使典範得以衍嬗,造就唐代多樣化的書風,此一主題則以「唐人觀看王羲之書法」、「虞世南到懷素的書法接受衍嬗」、「永字八法的筆法模擬」三個層面進行解析。第五章為「再生的典範──宋代王羲之書法接受探析」,宋代王羲之書迹複本之傳播以《淳化閣帖》的「系列法帖」為主,然而由於米芾、黃伯思對於主導法帖摹刻的王著與《閣帖》的諸多批評,使「聚訟不休」的「閣帖文本」逐漸形成一種「接受成見」,本章以「再生典範」的觀點重探《淳化閣帖》在王羲之書法接受發展的意義,並以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米芾與宋高宗為「典範再生」的考察對象。第六章為「結論」,綜述研究心得之外,再說明可以延伸的相關論題。
羲献父子书法接受研究
作者: 胡晓锐  来源:山东大学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书法  王羲之  王献之  接受美学  贴学  碑学 
描述:特性决定了接受者的接受活动在书法史的生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是“二王”的孝子贤孙,语境不同,接受也不同。从羊欣、梁武帝到褚遂良、米芾,再到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王铎、沈尹默……他们对羲献父子经典文本的阅读、接受,又不断生成新的文本。从这个角度里考虑,一部书法史,就是对经典文本的阅读、接受过程,以及在这个基础上新文本的生成过程。本文就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理解、研究王氏父子的书法艺术,理解、研究书法史,以期能更清晰地了解书法史的生成,接近书法史的真相。 书法史上虽然“二王”并称,实则羲献父子的书法风格并不一致。即使一人所书,早期、中期和晚期的面目也有差异:而且同一个人书写不同的书体,也常常产生不同的美学风格。那么,后世在读解这些经典书家和经典作品时,是否“接受”?“接受”的是哪一部分?“接受”中是...
展望越剧
作者: 王学海  来源:东方艺术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越剧  表现手法  人文精神  人文知识分子  文化素养  新世纪  接受美学  《苍天在上》  温柔敦厚  民俗文化 
描述:展望越剧王学海越剧原先是嵊县乡间的“的笃板”小戏,只是一种民间小演唱而已,奠定它在大都市的台基,便是由俗升雅的质变(主要是指音乐唱腔的提高与分流),而这质变,主要在于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由流派产生的“流派的戏迷”,这也是一个接受美学的问题。老一辈的...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