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康有为“帖学大坏”论及其影响
作者: 曹建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康有为  帖学  碑学  兰亭序 
描述:结果。但帖学传统并没有因此而断绝,在康有为之后,不仅存在着纯粹的帖学创作,而且形成了碑帖相互渗透的创作和审美趋势。
羲献父子书法接受研究
作者: 胡晓锐  来源:山东大学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书法  王羲之  王献之  接受美学  贴学  碑学 
描述:特性决定了接受者的接受活动在书法史的生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是“二王”的孝子贤孙,语境不同,接受也不同。从羊欣、梁武帝到褚遂良、米芾,再到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王铎、沈尹默……他们对羲献父子经典文本的阅读、接受,又不断生成新的文本。从这个角度里考虑,一部书法史,就是对经典文本的阅读、接受过程,以及在这个基础上新文本的生成过程。本文就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理解、研究王氏父子的书法艺术,理解、研究书法史,以期能更清晰地了解书法史的生成,接近书法史的真相。 书法史上虽然“二王”并称,实则羲献父子的书法风格并不一致。即使一人所书,早期、中期和晚期的面目也有差异:而且同一个人书写不同的书体,也常常产生不同的美学风格。那么,后世在读解这些经典书家和经典作品时,是否“接受”?“接受”的是哪一部分?“接受”中是...
王羲之行书技法解析(四十九)
作者: 沈维进 沈红叶  来源: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书法篆刻  两周金文  康有为  考据学  甲骨文字  碑学  清代晚期  沈尹默  包世臣  二王 
描述:碑学在清代的兴起,成为"书道中兴"的标志。它依托金石考据学的先导,借助两周金文、秦汉刻石、六朝墓志和甲骨文字的大量出土,以及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人在理论上的倡导,书法从温润闲雅转向
碑学大师的“兰亭”情结:陆维钊与《兰亭序》
作者: 陈一梅  来源:新美术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兰亭序  专业教学  书风  书法篆刻  碑学  碑帖结合  美术学院  张宗祥  帖学  虞世南 
描述:石门颂》、《爨龙颜》诸碑。
形简而道全——试析徐生翁的艺术创作及其审美理想
作者: 梁培先  来源:东方艺术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绍兴市  文物考古  书法创作  碑学  作品  研究所  艺术创作  线条  艺术精神  艺术表现 
描述:0岁之间。70岁以后的暮年,则署“徐生翁”。徐生翁艺术创作的各个阶段亦大略以此来划分。
乡贤陶濬宣其人其事
作者: 沈定庵  来源:野草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绍兴  广雅书院  碑学  稷山  乡试  光绪  赵之谦  现代书法  书风  别号 
描述:陶濬宣(1846—1912),原名祖望,字心云、心耘、文冲,号稷山、稷叟,别号东湖居士,室名稷山馆,通艺堂,绍兴陶堰人。同治丁卯(1867)乡试副榜,再应光绪丙子(1876)乡试,中24名举人。后应聘赴广东,任广雅书院山长,
书法的变化及经典性流失:清代帖学衰微探析
作者: 胡泊  来源:文艺争鸣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书法作品  帖学  法帖  兰亭序  经典性  清代  康有为  中国书法  审美风格  碑学 
描述:化阁帖》,世称为帖祖,由于摹刻的都是历史上经典的书法作
印外求印的赵之谦
作者: 陈根远  来源:青少年书法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印外求印  赵之谦  绍兴人  艺术家  碑学  书法  花卉  北碑  雄强  浙江 
描述:印外求印的赵之谦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