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陈朱与硬笔书法
作者: 丁尚南  来源:美术之友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硬笔书法  列夫·托尔斯泰  《兰亭序》  汉代书法  文秘工作  毛笔书法  书法家  书法创作  文化大革命  书法理论 
描述:陈朱与硬笔书法丁尚南陈朱与硬笔书法结缘,是毛笔给引路。少年时代,正遇上“文化大革命”,学校停了课,父亲怕他出去惹事,叫他跟黄震亚老先生学写毛笔字。就这样,他开始学习书法,接受了较为严格的训练,每天都要临写几张,每周由黄老面批一次。黄老是位严师,哪怕一...
窘境与怪圈
作者: 李廷华  来源:书屋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沈从文  郭沫若  《兰亭序》  《韩熙载夜宴图》  文化大革命  知识分子  权力话语  董其昌  话语环境  中国书法 
描述:三十一卷本《沈从文全集》的出版,使我们能够通读这位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作家的全部作品。其实,沈从文的主要文学创作,像《边城》、《长河》、《湘行散记》、《八骏图》等,在“新时期”以来的“拨乱反正”、“反思”、“寻根”、“恢复文化传统”等渐次的文化行进中间,已经被有一定关注程度的文化人群所
朱光潜 宗白华:美学修养的胜境——《美学十五讲》后记
作者: 凌继尧  来源:美与时代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美学修养  宗白华  朱光潜  朱先  美学著作  《韶》乐  王羲之  文化大革命  陶渊明  半亩方塘 
描述:凌先生的《美学十五讲》是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主编的大学素质教育通识课系列教材之一,即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它追摹朱光潜和宗白华先生的风格,把深湛的学术性和生动的趣味性融为一体,将为当前的素质教育提供一本优秀的教材。
文学寻“根”之我见
作者: 张炯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族文化传统  心理积淀  楚文化  吴越文化  文学艺术  中原文化  新文化  社会主义  文化大革命  民族心理 
描述:文学寻“根”之我见
关于茶与江南的一次对话——“茶人三部曲”在京研讨会纪要
作者: 孙明龙  来源:南方文坛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茶文化精神  三部曲  王旭烽  吴越文化  长篇小说  文化大革命  家族小说  文化小说  作品  作家 
描述:揉开了,有时没有揉开。相比而言,第二部《不夜之侯》做得比较好。我经常看着看着非常激动,高兴,我觉得她把面揉开了,揉得非常均匀。因为这个作品它有几个东西,一个东西是关于茶文化的知识,还有关于杭州地方地域史的许多描写,再有就是关
青松傲霜绿更翠:尹桂芳的晚年生活
作者: 傅骏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越剧  剧团  演唱会  四十年代  纪录片  电视艺术片  青年时期  艺术研究  文化大革命  艺术形象 
描述:、首开流派演唱会
这种戏怎能不夭折——越剧《阿倍仲麻吕》沉思
作者: 高剑林  来源:当代戏剧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八十年代  部门支持  阿倍仲麻吕  新历史观  京都  生活中  越剧  文化大革命  中日邦交  友好城市 
描述:八十年代初,随着中日邦交的恢复,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交往日渐频繁。当时的西安市越剧团(现已撤销)在省市有关部门支持下,编排并演出了越剧《阿倍仲麻吕》。这出戏排出来后,顺利通过了审查,并作为外事接待节目为京都和奈良两个友好城市代表团做了演出。应该说,这几场演出是非常成功的,它博得了省市领
武汉呼唤越剧
作者: 祝新生  来源:戏文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武汉市民  越剧  剧团  上饶市  观众  八十年代中期  演员  文化大革命  艺术形式  车辆厂 
描述:武汉呼唤越剧
金派花旦黄美菊拜师记
作者: 华铛  来源:戏文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花旦  唱腔  大家闺秀  剧团  越剧  电视台  嵊州市  文化大革命  离开舞台  改进意见 
描述:金派花旦黄美菊拜师记
舞台伴侣五十年——戚雅仙、毕春芳的晚年生活
作者: 傅骏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五十年代  舞台  血手印  越剧  新时期  演唱会  穆桂英  文化大革命  五七干校  共产党 
描述:写过很多越剧老艺术家的晚年生活:王杏花、尹桂芳、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金采风、徐进等等,也要写一篇戚雅仙和毕春芳的晚年生活。 戚雅仙和毕春芳,是越剧舞台上一对珠联璧合的长寿搭档,他们从五十年代初期开始同台,到现在已经度过半个世纪,这在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