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春水流觞:王羲之《兰亭序》的另种释读
作者: 梁少膺  来源:中国书法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一觞一咏  天朗气清  感慨系之 
描述:。历千载而下,它仍似一缕三月的春风吹拂在人间……
妙在有意无意之间——从王羲之《兰亭叙》的创作成因管窥书法创作时的心态
作者: 赵建玉  来源: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书法创作  创作成因  创作心态  王羲之  兰亭  创作境界  书法作品  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  天朗气清 
描述:、惠风和畅,王羲之饮酒赋诗、纵情尽欢后逸兴勃发,当时趁着酒兴欣然命笔,用蚕茧纸、鼠须笔即席书写了一篇诗叙.于是,我国书法史上的千古绝唱《兰亭叙》便问世了.据记载:王羲之书写此
品文情之高旷 玩抑扬之顿挫——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作者: 万东培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王羲之  《兰亭集序》  文情  高旷  山阴县  抑扬  唐代诗人  “乐”  天朗气清  会稽郡 
描述:诸于各人怀抱。最后由王羲之即席作序,记叙这次集会的盛况,这就是脍炙人口的《兰亭集序》。 唐代诗人杜牧曾有“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的诗句。“旷达”与“风流”绝不仅仅是指东晋
岳池《兰亭序》碑刻考
作者: 舒晓华  来源:四川文物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兰亭序》  岳池县  碑刻  王羲之  《兰亭集序》  石刻  灵泉寺  天朗气清  艺文志  书法艺术 
描述:岳池《兰亭序》碑刻考舒晓华岳池县治西十公里有灵泉山,山有灵泉寺,寺久已不存。清咸丰五年(1855年)三月,接连十余天的雷雨所致,灵泉寺遗址左侧右壁间泥土崩塌,现出《兰亭序》石刻,长丈有咫。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为行书体,自右至左竖读。全文如下:永...
《兰亭集序》
作者: 燕生贤 翟智慧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王羲之  探究学习  《兰亭集序》  天朗气清  人生无常  兰亭聚会  《古诗十九首》  庄子  递进关系  书法作品 
描述:《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的意趣美
作者: 邓端午 黄虹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兰亭集序》  趣美  王羲之  天朗气清  古典文学作品  兰亭聚会  自然之美  “乐”  诗意人生  美好的事物 
描述:《兰亭集序》的意趣美
鲁迅故乡的绍兴老酒
作者: 胡泽普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绍兴  咸亨酒店  鲁迅先生  豆腐干  天朗气清  王羲之  有益于身心健康  女作家  香豆  知识分子 
描述:北京的“老舍茶馆”一样吸引客人。 是日天朗气清。我们驱车从解放南路走进鲁迅路,即到享誉全国的咸享酒店,虽然我第一次来绍兴,却宛如旧地重游一般。因为早在就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宛如在昨。 我本不会饮酒,可今天却破例要来品尝绍兴老酒了。也算是不虚此行吧。你看那“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边备有热
王羲之《兰亭序》不入选问题的研究
作者: 清水凯夫  来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王羲之《兰亭序》  《文选》  《世说新语》  刘孝标  《兰亭集序》  选文标准  《晋书》  天朗气清  昭明太子  文选学 
描述:王羲之《兰亭序》不入选问题的研究清水凯夫一历来论“不入选”理由有关《昭明文选》不收王羲之《兰亭序》一事,在唐代,它的“不入选”问题并未引起争论,但有宋一代,争论却炎然兴起,一时出现了种种假说。首先,宋·范(陈)正敏赞成季父虚中所说“《兰亭序》暮春而有...
玄理开路,山水正兴——兼论玄言诗文在山水欣赏中的价值
作者: 王锡臣  来源: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玄言诗  审美理想  逍遥游  庄子  玄理  兰亭诗  山水审美  山水田园诗  天朗气清  支遁 
描述:”,还缺乏文学的形象性,是有一定道理的,而说“诗必柱下之旨归,赋必漆园之义疏”,则未必恰当.这些作品中的玄理,并非只是老庄,而是道儒佛三结合的;而且也与纯玄理研究不同,其中主要内容,是从玄理和山水美的结合上进行山水欣赏的探索.在时间上,也不是到宋初才“庄老告退,山水方滋”,而是在汉末魏晋,山水方滋,东晋中期,由玄理开路,山水正兴.到了晋末宋初,已是山水欣赏“蔚成大国”了.
巧对之联
作者:暂无 来源:财会月刊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辽政权  下战书  《兰亭集序》  《别董大》  《渭城曲》  对联  文化渊源  天朗气清  仰观俯察  生活情趣 
描述:一幅对联与两场战争 相传宋朝时,北辽政权的八个侯王带领十万番兵进犯中原。辽兵在距边关十里之外安营扎寨,随后派了两名番兵到宋营下战书。这份战书是一副对联的上联,意思是说宋朝如果有人能对出下联,自愿收兵,决不食言。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