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汉字繁简与书法的审美特性
作者: 傅晏风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古代书法家  审美特性  简体字  汉字  书法艺术  文字  审美意识  书法作品  王羲之  书法审美 
描述:注意的
论书法与人品的关系
作者: 姚山晨  来源:淄博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法与人  书法作品  书法家  书法艺术本质  审美意识  颜真卿  人品  时代精神  王羲之  书如其人 
描述:一书法作品是书法家创造性劳动的产品。二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即人创其书,书如其人。此之“人”,意谓“书法家”,此之书,意谓“书法作品”。关乎此,我国古人早有很精辟的见解。西汉时期的杨雄曾提出过“书为心画”①之说,虽然他说的书不是指书法而是指文章...
从《兰亭序》的“涂改”说起:兼论书法中的“涂改”
作者: 章剑深  来源:绍兴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兰亭序》  审美意识  书法艺术  颜真卿  书法创作  书法作品  孙过庭  笔墨技巧  《祭侄稿》  研究与思考 
描述:书法中的“涂改”进行一番研究与思考。考其“涂改”的方法常见的有:1.用错了字须纠正的有:(1)采用大字遮盖
一阁抱尽墨海香——著名书画家张鸿钧先生
作者: 李元冲  来源:国际人才交流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书画家  墨海  王羲之《兰亭序》  寓意于物  清代学者  于右任  审美意识  碎琼乱玉  书画同源  诗中有画 
描述:降,木叶尽脱,不得袖手;骄阳似火,地面如锅,运笔如往。幼小鸿钧,深禀自家墨风灵气,天性醉于书画,虽严寒酷暑,亦无摩顶放踵之苦,而少年磨剑,已有击石之心。故童身未脱,竞誉满乡里。入学后,假日常携同学优游于径水之畔,戏清波、观鱼鸟、望长空、眺绿野,乐而忘归。同学中有困惫欲归者,劝其还,鸿钧则曰广我来不得远山烟霞,归而何乐之有?”鸿钧初习唐楷,师范颜、柳。入中学后,研习孙过庭、文徵明,涉猎汉隶、北魏诸体。年至弱冠,得王羲之《兰亭序》、《圣教序》、于右任《真草千宇文》。每忆及此,鸿钧则曰:“余当时得此三帖,如涸辙之鲍,忽遇东海碧波,惊喜之情,不可言状。后遂倾心临摹,不觉饥饱,不知日夜。”神引鬼唆般地追求,使年青的鸿钧情至如醉如痴。一次.父令其上街卖菜,以换全家隔宿之粮,不料他竟将卖菜所得之钱全数购置文房四宝。地气养人杰,数年...
虞世南的书法艺术
作者: 何炳武  来源:华夏文化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虞世南  书法艺术  书法理论  外柔内刚  王羲之  墓志铭  王世贞  审美意识  孔子  《兰亭序》 
描述:虞世南的书法艺术
晋人上巳诗文与玄言诗的进程
作者: 严杰  来源:江海学刊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玄言诗  兰亭诗  王羲之  上巳  节日民俗  审美享受  世说新语  审美意识  《兰亭集序》  以玄对山水 
描述:言诗到达成熟阶段 ,并因上巳民俗的潜在影响具有其独特性 ,成为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作
收藏:人类文明的标志
作者: 王华  来源:中州统战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类文明  火花收藏家  民间收藏  审美意识  《兰亭序》  赵明诚  李清照  毛泽东  钟表博物馆  收藏界 
描述:收藏:人类文明的标志王华编者按:本文作者是中国当代有影响的青年收藏家之一。1990年创办了国内首家酒标收藏馆。目前收藏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酒标5万余枚,并多次学办大型收藏展览,是第一个把收藏论文带到国际讲坛的中国收藏家,被评为中国收藏界十大新闻人物...
国画般的空灵美 高品位的大写意──观越剧《荆钗记》布景设计有感
作者: 易可  来源:戏文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空灵美  高品位  大写意  国画  演员表演  越剧  审美意识  艺术魅力  重团聚  舞台造型 
描述:国画般的空灵美 高品位的大写意──观越剧《荆钗记》布景设计有感
与“九斤姑娘”成姻初探
作者: 王滨梅  来源:文化艺术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越剧  观众  智慧  剧种  初探  正确定位  艺术价值  审美意识  艺术创作  人物形象 
描述:和痴迷。
从“聚会”走进感悟——《兰亭集序》教学札记
作者: 柴立志  来源:新语文学习(教师版 中学专辑)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  审美意识  学生  感悟  兰亭  人生观  审美体验  情感体验  审美能力  作者 
描述:这是体验式教学的实录性课例。该教旨意在于创设情境体验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解读文本,品味语言,感悟人生,获得审美体验,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兰亭集序》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的优美散文,作者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