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 (151)
期刊 (49)
图书 (23)
抓取新闻 (16)
人物 (3)
学位论文 (3)
按栏目分组
绍兴文化 (91)
地方文献 (69)
经济发展 (43)
绍兴动态 (18)
社会生活 (12)
绍兴名仕 (12)
按年份分组
2022 (1)
2021 (15)
2015 (1)
2014 (79)
2013 (22)
2012 (21)
2010 (15)
2009 (7)
2008 (7)
2007 (3)
2006 (5)
2005 (6)
2004 (5)
2002 (1)
2001 (4)
2000 (2)
1999 (1)
1998 (2)
1997 (1)
1996 (3)
1994 (3)
1993 (3)
1992 (2)
1991 (3)
1990 (1)
1989 (3)
1988 (2)
1987 (2)
1986 (5)
1985 (1)
1984 (1)
1983 (2)
1982 (1)
1981 (1)
1979 (1)
1962 (1)
按来源分组
绍兴日报 (34)
绍兴晚报 (34)
其它 (21)
天天商报 (9)
浙江学刊 (4)
绍兴文理学院报 (3)
宁波晚报 (2)
人民日报 (2)
浙江日报 (2)
泰州晚报 (2)
台州日报 (2)
新民晚报 (2)
钱江晚报 (2)
宿迁日报 (2)
陇南日报 (2)
东方早报 (2)
甘肃日报 (2)
西部时报 (2)
北京:中华书局 (2)
中国书法 (2)
绍兴师专学报 (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光明日报 (1)
上海文汇报 (1)
扬州晚报 (1)
湖南日报 (1)
北京晚报 (1)
扬子晚报 (1)
湖南工人报 (1)
盐城晚报 (1)
济南日报 (1)
阳泉晚报 (1)
浙江经济报 (1)
南方都市报 (1)
兰州晨报 (1)
侨报 (1)
宿迁晚报 (1)
牛城晚报 (1)
科技鑫报 (1)
华兴时报 (1)
太原晚报 (1)
台州商报 (1)
中华读书报 (1)
武汉:武汉出版社 (1)
湄洲日报 (1)
华东新闻 (1)
保定晚报 (1)
南湖晚报 (1)
皖江晚报 (1)
福州大学报 (1)
通辽日报 (1)
新华每日电讯 (1)
十堰晚报 (1)
北京日报 (1)
现代金报 (1)
市场星报 (1)
萧山日报 (1)
美术报 (1)
山东商报 (1)
安阳日报 (1)
内江日报 (1)
衡水日报 (1)
绍兴县报 (1)
文艺争鸣 (1)
兰州日报 (1)
杭州师范大学 (1)
中国建设报 (1)
信息时报 (1)
上海大学 (1)
中国史研究动态 (1)
贵州文史天地 (1)
今日早报 (1)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1)
曲阜师范大学 (1)
南方文物 (1)
历史研究 (1)
河北图苑 (1)
价格月刊 (1)
大河报 (1)
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
文化艺术研究 (1)
咬文嚼字 (1)
视听纵横 (1)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地理) (1)
纵横 (1)
兰台世界(上旬) (1)
书法赏评 (1)
福建农机 (1)
南京:南京出版社 (1)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
中医药学刊 (1)
体育文化导刊 (1)
声屏世界 (1)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
中华文化论坛 (1)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1)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中国档案 (1)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1)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
杭州:杭州出版社 (1)
中国戏剧 (1)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1)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
历史学习 (1)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1)
浙江体育科学 (1)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
荣宝斋 (1)
江苏社联通讯 (1)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
江苏社会科学 (1)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1)
华夏文化 (1)
广西教育出版社 (1)
北京:人民出版社 (1)
泰山出版社 (1)
厦门大学出版社 (1)
湖南教育出版社 (1)
杭州出版社 (1)
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 (1)
青少年书法 (1)
山东教育出版社 (1)
浙江人民出版社 (1)
群言 (1)
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 (1)
相关搜索词
王羲之移居金庭时间,非生前最后一两年嵊州文史学者研究王羲之600封书信后,得出的结论可能改写历史
作者:暂无 来源:绍兴晚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王羲之 
描述: □记者陈正军 “王羲之晚年定居山阴(今绍兴),生前最后一两年移居剡县(今嵊州)金庭”,这一直被当作定论。近日,嵊州学者金向银通过对王羲之600多封书信的研究,发现王羲之在辞官前就已经在金庭占田筑舍,把家安在金庭,辞官后,他随即归隐金庭,开始了盼望已久的逸民生活。金向银的这个发现,在他新出版
全文:

□记者陈正军

“王羲之晚年定居山阴(今绍兴),生前最后一两年移居剡县(今嵊州)金庭”,这一直被当作定论。近日,嵊州学者金向银通过对王羲之600多封书信的研究,发现王羲之在辞官前就已经在金庭占田筑舍,把家安在金庭,辞官后,他随即归隐金庭,开始了盼望已久的逸民生活。金向银的这个发现,在他新出版的《王羲之金庭岁月》里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在越文化研究领域引起不小的关注。

以书信研究王羲之

76岁的嵊州学者是第一人

中国方志出版社资深编辑卫家雄认为,关于王羲之的生平,自唐以来不少学者曾有释疑考证,唯独《王羲之金庭岁月》从600多封信中寻求答案,厘正史家书家们的舛误,的确与众不同。

76岁的金向银退休前是嵊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2008年在研究“六朝剡县隐逸文化”时开始接触王羲之,并在《全晋文》王羲之集中发现了600多封书信,这些书信在唐朝开始被收集,至清朝完成,是王羲之写给亲朋好友的,其中不少写于其晚年,对研究王羲之晚年在山阴和剡县的生活足迹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金向银发现里面有不少内容,与现在通常说的不一样,尤其是王羲之晚年的居住问题。

金向银认为,之所以以前的说法与他的发现有出入,主要是那些学者研究王羲之的生活足迹时偏重家谱和地方志,但家谱和地方志往往会被误读。

王羲之何时归隐金庭?

新观点可能改写历史

那么,王羲之晚年是怎样度过的呢?金向银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最正确、最有权威的就是王羲之自己。关于王羲之晚年的隐居地,一般认为先定居山阴,在去世前的最后一两年钦慕金庭山水,才移居剡县。“但其实早在辞郡前,王羲之就已经在金庭建造自己的庄园,安置包括妻儿在内的整个家族;离郡后,他随即归居金庭,携子抱孙,娱乐田园。”金向银说。

这里有王羲之的《逸民帖》作证:“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据金向银介绍,信中的“前东”,说的是山阴以东的某个地方,“作佳观”指建造精美的楼房。《逸民帖》写于353年兰亭诗会后,可知王羲之任会稽内史时,就已经在山阴以东的某个地方建筑自己的庄园了。而在其他书信中,王羲之不时提到“东”“田”“剡”“草泽”“山下”等文字,可以探索其归居金庭的线索和田园生活的若干片段。

“王羲之辞郡后,虽择金庭经营庄园,为其侨居之地,但也常回绍兴。我们不能因为某地有一个右军祠和纪念墓就称之为晚年归居地。”金向银解释说,一直以来,关于王羲之晚年归居地和卒葬地之争从未间断,究其原因,大多是对地方志、家谱记载的解读有误。如王羲之墓,山阴、诸暨、嵊州等地的志书确有记载,在那里也确实有墓,但这些墓其实都是王羲之后裔居住在那里后,为了祭祀方便而建造的纪念墓,并不是他的真身墓。王羲之的真身墓在金庭是事实,但具体在什么地方,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关于王羲之的书籍,“剡县”出现得太少了

金向银在编著《王羲之金庭岁月》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他发现许多文献对王羲之的晚年生活缺少与越乡文化的联系。如一本几十万字的《王羲之评传》,居然找不到“剡县”和“金庭”这两个字眼。

金向银认为,之所以许多关于王羲之的书籍中没有出现“剡县”“金庭”,与这些书的作者只注重学术研究而疏忽生活足迹研究有关。“作为嵊州人,有一个很有利的条件,那就是能够把王羲之融入到本土文化中进行系统研究,这样才有真实性和说服力。”金向银说。

走基层 看民生

绍兴晚报民生服务中心

为什么必须苛求《水浒传》们不能“穿帮”
作者: 王传涛  来源:声屏世界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历史剧  水浒传  电视剧  以史为鉴  影视作品  当代史  西方史学  克罗齐  越剧  玉米地 
描述:西方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现在这一句话有了新的定义与阐释。除了"以史为鉴""历史总是或简单或复杂地进行重复"的因素之外,在影视作品上,我国几乎所有的历史剧,在严重"穿帮"的事实面前早已退化成了"穿越剧"。电视
[0图]中国旅游地理
作者: 裴凤琴  来源: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旅游地理学除了以地理学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外,还与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经济学、宗教学、心理学、管理 学、生态学、美学等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学科彼此渗透,使旅游地理学成为一门多学科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各学科的交叉、碰撞、组合也推动了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以《史记》为核心看吴越文化的独特性和交融性
作者: 李鹏  来源: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吴越文化  《史记》  交融性  特性  吴太伯  继承权  荆蛮  世家 
描述:蛮之地,你当地人一样断发纹身,以表示放弃继承权。吴太伯自号句吴,荆蛮人民知道了他的事迹,就“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1”。与之类似的还有《史记·越王句践世家》中的记述:“越王句践,其先禹之
[1图]文化寻谜之《兰亭序》 《兰亭集序》真迹下落何处?
作者:暂无 来源:市场星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兰亭序 
描述: 摹本《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但是,就是这件“贵越群品,古今莫二”书法极品,直到如今,其下落仍然扑朔迷离,令人无法不惋惜。 唐太宗非常喜欢王羲之作品 长期以来,学界盛行的说法是:千古墨宝《兰亭集序》被对之爱不释手的唐
全文:法家王羲之的真迹。打开一看,二百多年前的纸张和墨迹如新。这些稀世珍藏,全被温韬取了出来,但迄今千余年来下落不明,谁也不知道这些宝物去向看何方。一些史学家认为,温韬盗掘匆忙草率,未作全面、仔细清理,故
[1图]再说《兰亭论辨》信札的价值
作者: 曹洋  来源:泰州晚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兰亭 
描述: ■ 曹洋 出生姜堰市兴泰镇小甸址的当代诗人、学者、书法家高二适先生,因在1965年与郭沫若就王羲之的《兰亭序》真伪展开论辨而名震士林,高二适的胆识、学识、书法也由此为天下景仰。“兰亭论辨”因学术的、艺术的多种元素参与一直成为学术界、书法界关注的焦点。2005年,社会上流出一批高二适的恩师章士钊
全文:1965年12月12日,处于“兰亭论辨”正酣之际。这段文字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1)“兰亭论辨”牵连到政治斗争。高二适向郭沫若发难,本意是秉承毛主席倡导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仅在学术与书法范畴内
[2图]台北专家欣赏《富春山居图》画中兰亭 传奇之魅
作者:暂无 来源:浙江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兰亭 
描述:97岁的名书画家张光宾 台湾联合报记者 陈瑞源 摄 台北故宫博物院指导委员、艺术史学者傅申 台湾联合报记者 潘俊宏摄 张光宾 (名书画家,曾供职于台北故宫博物院):97岁高龄的名书画家张光宾
全文:97岁的名书画家张光宾 台湾联合报记者 陈瑞源 摄 台北故宫博物院指导委员、艺术史学者傅申 台湾联合报记者 潘俊宏摄 张光宾 (名书画家,曾供职于台北故宫博物院):97岁高龄的名书画家张光宾
“兰亭论辨”漩涡中的别样郭沫若
作者: 沈园  来源:福州大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兰亭 
描述:“兰亭论辨”是当代书法史乃至文化、学术史上意义深远的一场论争。从1965 年第6 期的《文物》杂志发表郭沫若的《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开始,直至70 年代初,以郭沫若为首的“疑史派”和以高二适为首的“信古派”互相诘难,几起几落,甚为热闹。只要查阅当时《文物》和《光明日报》,对双方
全文:郭沫若 已经是一个拥有 《十批判书》、《两 周金文辞大系》、《卜辞通纂》等众 多巨著的历史学和文字学大家,对 历史问题的洞察和史料的把握能 力应该说当时是一流的。而这样的 深谙史学规范“大家”居然在
[1图]定武兰亭
作者:暂无 来源:保定晚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兰亭 
描述: 说起书法,不能不说“书圣”王羲之;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影响深远的书法作品。而《定武兰亭序》为王羲之《兰亭序》帖石摹刻,有关它的故事版本颇多。 据史料记载,唐太宗得王羲之《兰亭序》真迹,遂命书法名家欧阳询手摹《兰亭序》,并刻石置于宫中。五代梁时将刻石移置汴都,后因契丹军攻破汴京,掠刻石
全文:年间,其孙薛嗣遵照徽宗旨意,将刻石贡上,龛于宣和殿。后因战乱、朝代更替,刻石亦下落不明。宋代史学家欧阳修在所著《集古录》中称,“定武兰亭又有别本在定州民家,二家各自有石较真本纤毫不异”。韩琦、薛向、吕公
[2图]《兰亭集序》真迹的下落之谜
作者:暂无 来源:科技鑫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兰亭 
描述: 历史上最具影响的文化之谜,莫过于王羲之的书法真品《兰亭集序》的下落。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宴聚于绍兴市郊会稽山阴的兰亭溪畔,26人赋诗41首,并聚诗成集,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书写序文手稿,曰《兰亭集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
全文:和墨迹如新。这些稀世珍藏,全被温韬取了出来,但迄今千余年来下落不明,谁也不知道这些宝物去向看何方。但在温韬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集序》,而且此后亦从未见真迹流传和收录的任何记载。一些史学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