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 (517)
报纸 (76)
学位论文 (15)
会议论文 (3)
按栏目分组
绍兴文化 (610)
社会生活 (1)
按年份分组
2015 (1)
2014 (14)
2013 (27)
2012 (55)
2011 (51)
2010 (26)
2009 (33)
2008 (26)
2007 (29)
2006 (29)
2005 (20)
2004 (17)
2003 (15)
2002 (13)
2001 (18)
2000 (15)
1999 (9)
1998 (16)
1997 (9)
1996 (23)
1995 (13)
1994 (40)
1993 (17)
1992 (13)
1991 (22)
1990 (26)
1989 (6)
1988 (7)
1987 (4)
1986 (10)
1985 (1)
1984 (1)
1983 (1)
1982 (1)
1981 (1)
1977 (1)
1957 (1)
按来源分组
浙江学刊 (29)
东南文化 (18)
中国民间文化 (16)
浙江社会科学 (14)
江南论坛 (11)
文化交流 (8)
戏文 (8)
长三角 (7)
今日浙江 (7)
南方文物 (6)
上海戏剧 (6)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6)
西南大学 (6)
绍兴文理学院报 (6)
长江文化论丛 (5)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5)
黄山日报 (5)
无锡日报 (5)
浙江国土资源 (4)
农业考古 (4)
当代作家评论 (4)
鲁迅研究月刊 (4)
浙江经济杂志 (4)
人民日报 (4)
苏州日报 (4)
嘉兴日报 (4)
长江论坛 (3)
历史教学 (3)
中州学刊 (3)
小说评论 (3)
文化月刊 (3)
剧影月报 (3)
文教资料 (3)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
吴越 +文化 (3)
都市快报 (3)
宁波日报 (3)
今日临安 (3)
课外语文 (2)
百姓生活 (2)
杭州(周刊) (2)
群众 (2)
当代文坛 (2)
南方文坛 (2)
浙江体育科学 (2)
社会科学战线 (2)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江苏社会科学 (2)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
江汉考古 (2)
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2)
管子学刊 (2)
社会科学研究 (2)
文艺争鸣 (2)
群言 (2)
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 (2)
历史研究 (2)
太湖 (2)
风景名胜 (2)
浙江工艺美术 (2)
杭州通讯 (2)
观察与思考 (2)
江汉论坛 (2)
农产品市场周刊 (2)
今日中国(中文版) (2)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
今日上海 (2)
民俗研究 (2)
中华文化论坛 (2)
上海城市发展 (2)
甘肃社会科学 (2)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
安徽农业科学 (2)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2)
天津社会科学 (2)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
杭州研究 (2)
考古 (2)
钱江晚报 (2)
浙江日报 (2)
京江晚报 (2)
金华日报 (2)
楼市 (1)
中原文物 (1)
体育文化导刊 (1)
资源与人居环境 (1)
江苏社联通讯 (1)
书画艺术 (1)
包装世界 (1)
中国集体经济 (1)
大众考古 (1)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1)
中华武术(研究) (1)
江苏农村经济 (1)
黑龙江史志 (1)
中国石油企业 (1)
现代装饰(理论) (1)
大众文艺(学术版) (1)
教育家 (1)
华商 (1)
宁波经济丛刊 (1)
人民音乐 (1)
杭州科技 (1)
房地产世界 (1)
炎黄纵横 (1)
当代贵州 (1)
辅导员下旬刊(教学研究) (1)
中国档案 (1)
视听纵横 (1)
决策 (1)
大众文艺 (1)
中华民居 (1)
社会科学论坛 (1)
宁波通讯 (1)
大家 (1)
现代城市 (1)
群文天地 (1)
小学科学(教师论坛) (1)
上海经济 (1)
上海商业 (1)
中国西部 (1)
城乡建设 (1)
北京档案 (1)
江苏教育研究:C版 (1)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1)
中国核工业 (1)
中国社会科学 (1)
中国职工教育 (1)
思想政治课教学 (1)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1)
红旗文稿 (1)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1)
歌迷大世界(江南音乐) (1)
现代装饰 (1)
中华少年 (1)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1)
中国三峡 (1)
湖北旅游 (1)
出版视野 (1)
杭州(下旬刊) (1)
青海湖 (1)
小城镇建设 (1)
镇江社会科学 (1)
山西老年 (1)
华人时刊 (1)
林业经济 (1)
社会杂志 (1)
内蒙古艺术 (1)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大舞台 (1)
当代韩国 (1)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企业研究 (1)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中国经贸 (1)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1)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
中国三峡建设 (1)
求索 (1)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考古与文物 (1)
语文教学与研究 (1)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
江苏绿化 (1)
社科信息文荟 (1)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1)
剧本 (1)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
读书杂志 (1)
山东社会科学 (1)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1)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
安徽史学 (1)
中国音乐 (1)
中国图书评论 (1)
报刊之友 (1)
牡丹 (1)
复印报刊资料 音乐、舞蹈研究 (1)
中国音乐学 (1)
华文文学 (1)
电大教学 (1)
抚州师专学报 (1)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新疆地方志 (1)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
丽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
体育文史 (1)
戏曲艺术 (1)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1)
湖州师专学报 (1)
抚州师专学报(综合版) (1)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学术月刊 (1)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
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 (1)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博览群书 (1)
文学评论 (1)
学海 (1)
文艺评论 (1)
人文杂志 (1)
湖北社会科学 (1)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地理) (1)
探索 (1)
贵州文史天地 (1)
文学自由谈 (1)
历史教学问题 (1)
文史哲 (1)
美术研究 (1)
民族研究 (1)
考古通讯 (1)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台湾工作通讯 (1)
兵团建设 (1)
紫禁城 (1)
中华戏曲 (1)
杭州通讯(下半月) (1)
学习之友 (1)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1)
浙江林业 (1)
东方企业文化 (1)
时代教育(先锋国家历史) (1)
日本学刊 (1)
上海文化年鉴 (1)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
侨园 (1)
瞭望 (1)
文化市场 (1)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巴蜀史志 (1)
发展 (1)
人民文学 (1)
文物 (1)
中国老区建设 (1)
浙江方志 (1)
旅游纵览 (1)
艺术与投资 (1)
中华文化画报 (1)
老友 (1)
声屏世界 (1)
苏州杂志 (1)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1)
江苏地方志 (1)
中国钢笔书法 (1)
国际展望 (1)
中国地名 (1)
海燕 (1)
新湘评论 (1)
日语知识 (1)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地理学报 (1)
中国电子商情(视听前线) (1)
文史知识 (1)
中国政协 (1)
作文通讯:高中版 (1)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1)
统一论坛 (1)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1)
中国研究生 (1)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
舞蹈艺术 (1)
江西财经大学 (1)
江西社会科学 (1)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中文自学指导 (1)
徽州社会科学 (1)
党政论坛 (1)
河南地质情报 (1)
咸宁学院学报 (1)
语文学刊 (1)
中国艺术研究院 (1)
南京师范大学 (1)
南昌大学 (1)
北京师范大学 (1)
沈阳师范大学 (1)
神州民俗 (1)
西江月(下旬) (1)
西江月 (1)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1)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湖南农业科学 (1)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1)
前沿 (1)
中国林业教育 (1)
殷都学刊 (1)
探索与争鸣 (1)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1)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1)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
嘉兴学院学报 (1)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1)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1)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1)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1)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
华夏考古 (1)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中国城市经济 (1)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史学月刊 (1)
名作欣赏·学术专刊 (1)
东京文学 (1)
科技管理研究 (1)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1)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1)
山东纺织经济 (1)
技术与市场 (1)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名作欣赏 (1)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
艺术科技 (1)
华章 (1)
特区经济 (1)
社会科学家 (1)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艺术百家 (1)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
沿海企业与科技 (1)
安徽大学 (1)
东北师范大学 (1)
浙江农林大学 (1)
浙江大学 (1)
齐鲁文化研究 (1)
河池学院学报 (1)
江苏文史研究 (1)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1)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1)
武进日报 (1)
拉萨晚报 (1)
江海晚报 (1)
姑苏晚报 (1)
光明日报 (1)
中国绿色时报 (1)
人民日报海外版 (1)
兰州晨报 (1)
新华日报 (1)
中国青年报 (1)
中国建设报 (1)
新民晚报美国版 (1)
新民晚报 (1)
吴江日报 (1)
金华晚报 (1)
大江晚报 (1)
中华读书报 (1)
杭州日报 (1)
无锡商报 (1)
中国旅游报 (1)
盐阜大众报 (1)
厦门晚报 (1)
南通日报 (1)
江南晚报 (1)
湖州日报 (1)
国际金融报 (1)
建筑时报 (1)
深圳商报 (1)
连云港日报 (1)
常熟日报 (1)
相关搜索词
吴越文化是否只是江浙文化
作者: 廖进  来源:解放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吴越文化 
描述:问: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在对江苏学习考察期间谈到,江苏和上海同属吴越文化,地域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融、经济相通,两地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互相支持、取长补短,打下了很好的合作基础。作为一名上海市民,我对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很感兴趣,也听说过吴越文化。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一下,吴越文化是怎样一
全文:

问: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在对江苏学习考察期间谈到,江苏和上海同属吴越文化,地域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融、经济相通,两地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互相支持、取长补短,打下了很好的合作基础。作为一名上海市民,我对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很感兴趣,也听说过吴越文化。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一下,吴越文化是怎样一种文化传统?它只是特指江浙文化吗?

———上海龙吴路彭肖

答:无论吴越文化、海派文化抑或长三角文化,人们大多首先注目于对其空间概念的把握。在这个意义上,使用 “吴地文化”、“越地文化”这类地域文化概念,应当是确切的,开展相应的精致研究,也是必要的。在以往的文化研究中,曾经出现过将吴越文化等同于江浙文化的认识,也出现过将“吴文化”、“越文化”、“海派文化”相割裂的现象,其原因在于受行政区划的束缚,忽略了文化本身的同一性。

回眸历史发展的长过程,“吴文化”和“越文化”“同俗并土、同气共俗”,逐渐在相互交融、激荡、流变与集成中形成统一的文化类型。从文化的源流与发展来看,传统的吴越文化,是海派文化乃至现今长三角文化的渊薮和根基,后者则是前者的延续与新生。这些为进一步把握吴越文化的内涵、特质及其价值取向,并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推进文化整合,提供了历史和现实的依据。

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绝非诸种文化因子之间单纯的“传”或“递”,也不是各种传承方式和路径的简单叠加。文化传承的本质,在于各种文化基因的累积和裂变,在于诸种传承方式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与相互作用,从而使文化具有流动性、延续性和再生性。

自商末周初起,吴和越两个国家分别在今天的江、浙地区逐渐形成,并于春秋时期相继称霸。这一地区在公元前11世纪“泰伯奔吴”之前,已经达到较高的文明程度。这从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马家浜文化时期和良渚文化时期的考古发现中可以得到佐证。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六朝时期以前产生并存续于江浙地区的吴越文化,尚未形成一种真正具有核心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统一性和系统性的文化形态。直到六朝前期,吴越民众仍以尚武逞勇为风气。相比中原地区,吴越文化的落后是明显的。但就总体性状而言,粗犷中蕴涵精雅,是当时吴越文化的显著特征。从近年出土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春秋吴国大墓的玉器、青铜器中可以看出,吴越人已具有从粗犷中追求精雅的审美心理和实践创造力。

六朝至隋唐的晋室南渡,士族文化的阴柔特质及其对温婉、清秀、恬静的追求,改变了吴越文化的审美取向,逐步给其注入了“士族精神、书生气质”。南宋直至明清时期,吴越文化愈发向文弱、精致的方向生长。随着工商实业的萌芽,吴越文化除阴柔、精细之外,又平添了消费特征和奢华之习。到清康乾盛世,苏、杭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天堂,其间不论是经济、科技、教育,还是学术思想、文学艺术,都成为这一文化走向高峰并在全国领先的标示,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进入近代以来,随着全国经济中心和南方文化中心逐步向上海转移,“海派文化”愈来愈被人们所接受和吸纳。建国以后,海派文化虽在特殊境遇中屡经波折,但其精神和理念仍得以顽强地传承和发展。所谓海派文化,绝非专指上海一地的文化,而应当被视为吴越文化在深厚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发展到近现代的一种必然结果。它标示的是,以上海为龙头和轴心的一种文化形态,其覆盖面应当包含如今的长三角地区,而其影响力则远远超越了这一区域的范围。

改革开放以来,植根于吴越文化传统的海派文化,日益被注入时代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长三角整个区域成为一片充满生机的热土,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比翼齐飞,乡镇工业异军突起与小城镇的兴盛,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义乌现象相继出现,都不可能是彼此孤立的偶然因素使然,从这一区域的文化传承与更新中,就不难找到现实的注脚。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的深度推进,上海作为长三角领头羊的地位愈加稳固。长三角一体化,不仅是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区域文化无障碍互动、共同繁荣的急切呼唤。在这种情势下,海派文化必然要以更加博大的胸襟、更为自觉的主动性,不断实现对自身的超越,从而在更广阔的历史舞台上,充分展现其文化的引领、统摄与辐射功能。

今天不论研究吴越文化,还是海派文化,都必须将其置于长三角文明的大背景中。惟此方能历史地发展地把握其主体文脉与核心精神。长三角文化与吴越文化、海派文化相承相继、一路走来,充分展现了归并和重塑传统优势的强大整合力。在当今新形势下,要使之得到应有的张扬和推进,再造长三角区域文化新的辉煌,对其深刻内涵与精神特质的充分把握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一方水土涵养一方人文,溯(长)江、环(太)湖、濒海的“山水形胜”,造就了吴越文化缔造者的文化习性与人文精神,注定了这一方文化与生俱来的开放胸怀。今天更要不断强化这种开放开拓的自觉意识,努力将长三角文化打造成“包孕吴越”、“汇通大海”的多元文化体。

二是,聪慧机敏、灵动睿智。吴越文化的创生和传承,既是优越地理环境的造化,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晶。吴越人民世代相袭的聪明才智,非但赋予锦绣江南特有的柔和、秀美,而且熔铸出由这些精雅文化形式所体现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认同。重视教化、尊重人才,蔚然成风。长三角文化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品位,理当对其予以充分吸纳并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三是,经世致用、务实求真。吴越之地商品经济率先起步,市民阶层形成较早,实业传统、工商精神、务实个性和平民风格等,都是吴越文化包括海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毫无疑义,大力弘扬崇真向善、淳朴平实、诚信守份的精神,正是目前思想文化建设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的重任。长三角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求实、务实风格的延续。

四是,敢为人先、超越自我。善于创造、勇于创新是吴越文化、海派文化共同的秉性,也是这一区域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内生动力。只有始终坚持这种永不止息的创新精神,增强突破意识,摆脱狭隘的视域和地域羁绊,才能进一步助推长三角区域的文化整合,在切实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中,不断谱写新的华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