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 (517)
报纸 (76)
学位论文 (15)
会议论文 (3)
按栏目分组
绍兴文化 (610)
社会生活 (1)
按年份分组
2015 (1)
2014 (14)
2013 (27)
2012 (55)
2011 (51)
2010 (26)
2009 (33)
2008 (26)
2007 (29)
2006 (29)
2005 (20)
2004 (17)
2003 (15)
2002 (13)
2001 (18)
2000 (15)
1999 (9)
1998 (16)
1997 (9)
1996 (23)
1995 (13)
1994 (40)
1993 (17)
1992 (13)
1991 (22)
1990 (26)
1989 (6)
1988 (7)
1987 (4)
1986 (10)
1985 (1)
1984 (1)
1983 (1)
1982 (1)
1981 (1)
1977 (1)
1957 (1)
按来源分组
浙江学刊 (29)
东南文化 (18)
中国民间文化 (16)
浙江社会科学 (14)
江南论坛 (11)
文化交流 (8)
戏文 (8)
长三角 (7)
今日浙江 (7)
南方文物 (6)
上海戏剧 (6)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6)
西南大学 (6)
绍兴文理学院报 (6)
长江文化论丛 (5)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5)
黄山日报 (5)
无锡日报 (5)
浙江国土资源 (4)
农业考古 (4)
当代作家评论 (4)
鲁迅研究月刊 (4)
浙江经济杂志 (4)
人民日报 (4)
苏州日报 (4)
嘉兴日报 (4)
长江论坛 (3)
历史教学 (3)
中州学刊 (3)
小说评论 (3)
文化月刊 (3)
剧影月报 (3)
文教资料 (3)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
吴越 +文化 (3)
都市快报 (3)
宁波日报 (3)
今日临安 (3)
课外语文 (2)
百姓生活 (2)
杭州(周刊) (2)
群众 (2)
当代文坛 (2)
南方文坛 (2)
浙江体育科学 (2)
社会科学战线 (2)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江苏社会科学 (2)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
江汉考古 (2)
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2)
管子学刊 (2)
社会科学研究 (2)
文艺争鸣 (2)
群言 (2)
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 (2)
历史研究 (2)
太湖 (2)
风景名胜 (2)
浙江工艺美术 (2)
杭州通讯 (2)
观察与思考 (2)
江汉论坛 (2)
农产品市场周刊 (2)
今日中国(中文版) (2)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
今日上海 (2)
民俗研究 (2)
中华文化论坛 (2)
上海城市发展 (2)
甘肃社会科学 (2)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
安徽农业科学 (2)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2)
天津社会科学 (2)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
杭州研究 (2)
考古 (2)
钱江晚报 (2)
浙江日报 (2)
京江晚报 (2)
金华日报 (2)
楼市 (1)
中原文物 (1)
体育文化导刊 (1)
资源与人居环境 (1)
江苏社联通讯 (1)
书画艺术 (1)
包装世界 (1)
中国集体经济 (1)
大众考古 (1)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1)
中华武术(研究) (1)
江苏农村经济 (1)
黑龙江史志 (1)
中国石油企业 (1)
现代装饰(理论) (1)
大众文艺(学术版) (1)
教育家 (1)
华商 (1)
宁波经济丛刊 (1)
人民音乐 (1)
杭州科技 (1)
房地产世界 (1)
炎黄纵横 (1)
当代贵州 (1)
辅导员下旬刊(教学研究) (1)
中国档案 (1)
视听纵横 (1)
决策 (1)
大众文艺 (1)
中华民居 (1)
社会科学论坛 (1)
宁波通讯 (1)
大家 (1)
现代城市 (1)
群文天地 (1)
小学科学(教师论坛) (1)
上海经济 (1)
上海商业 (1)
中国西部 (1)
城乡建设 (1)
北京档案 (1)
江苏教育研究:C版 (1)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1)
中国核工业 (1)
中国社会科学 (1)
中国职工教育 (1)
思想政治课教学 (1)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1)
红旗文稿 (1)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1)
歌迷大世界(江南音乐) (1)
现代装饰 (1)
中华少年 (1)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1)
中国三峡 (1)
湖北旅游 (1)
出版视野 (1)
杭州(下旬刊) (1)
青海湖 (1)
小城镇建设 (1)
镇江社会科学 (1)
山西老年 (1)
华人时刊 (1)
林业经济 (1)
社会杂志 (1)
内蒙古艺术 (1)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大舞台 (1)
当代韩国 (1)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企业研究 (1)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中国经贸 (1)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1)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
中国三峡建设 (1)
求索 (1)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考古与文物 (1)
语文教学与研究 (1)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
江苏绿化 (1)
社科信息文荟 (1)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1)
剧本 (1)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
读书杂志 (1)
山东社会科学 (1)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1)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
安徽史学 (1)
中国音乐 (1)
中国图书评论 (1)
报刊之友 (1)
牡丹 (1)
复印报刊资料 音乐、舞蹈研究 (1)
中国音乐学 (1)
华文文学 (1)
电大教学 (1)
抚州师专学报 (1)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新疆地方志 (1)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
丽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
体育文史 (1)
戏曲艺术 (1)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1)
湖州师专学报 (1)
抚州师专学报(综合版) (1)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学术月刊 (1)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
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 (1)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博览群书 (1)
文学评论 (1)
学海 (1)
文艺评论 (1)
人文杂志 (1)
湖北社会科学 (1)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地理) (1)
探索 (1)
贵州文史天地 (1)
文学自由谈 (1)
历史教学问题 (1)
文史哲 (1)
美术研究 (1)
民族研究 (1)
考古通讯 (1)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台湾工作通讯 (1)
兵团建设 (1)
紫禁城 (1)
中华戏曲 (1)
杭州通讯(下半月) (1)
学习之友 (1)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1)
浙江林业 (1)
东方企业文化 (1)
时代教育(先锋国家历史) (1)
日本学刊 (1)
上海文化年鉴 (1)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
侨园 (1)
瞭望 (1)
文化市场 (1)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巴蜀史志 (1)
发展 (1)
人民文学 (1)
文物 (1)
中国老区建设 (1)
浙江方志 (1)
旅游纵览 (1)
艺术与投资 (1)
中华文化画报 (1)
老友 (1)
声屏世界 (1)
苏州杂志 (1)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1)
江苏地方志 (1)
中国钢笔书法 (1)
国际展望 (1)
中国地名 (1)
海燕 (1)
新湘评论 (1)
日语知识 (1)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地理学报 (1)
中国电子商情(视听前线) (1)
文史知识 (1)
中国政协 (1)
作文通讯:高中版 (1)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1)
统一论坛 (1)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1)
中国研究生 (1)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
舞蹈艺术 (1)
江西财经大学 (1)
江西社会科学 (1)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中文自学指导 (1)
徽州社会科学 (1)
党政论坛 (1)
河南地质情报 (1)
咸宁学院学报 (1)
语文学刊 (1)
中国艺术研究院 (1)
南京师范大学 (1)
南昌大学 (1)
北京师范大学 (1)
沈阳师范大学 (1)
神州民俗 (1)
西江月(下旬) (1)
西江月 (1)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1)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湖南农业科学 (1)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1)
前沿 (1)
中国林业教育 (1)
殷都学刊 (1)
探索与争鸣 (1)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1)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1)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
嘉兴学院学报 (1)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1)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1)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1)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1)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
华夏考古 (1)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中国城市经济 (1)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史学月刊 (1)
名作欣赏·学术专刊 (1)
东京文学 (1)
科技管理研究 (1)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1)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1)
山东纺织经济 (1)
技术与市场 (1)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名作欣赏 (1)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
艺术科技 (1)
华章 (1)
特区经济 (1)
社会科学家 (1)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艺术百家 (1)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
沿海企业与科技 (1)
安徽大学 (1)
东北师范大学 (1)
浙江农林大学 (1)
浙江大学 (1)
齐鲁文化研究 (1)
河池学院学报 (1)
江苏文史研究 (1)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1)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1)
武进日报 (1)
拉萨晚报 (1)
江海晚报 (1)
姑苏晚报 (1)
光明日报 (1)
中国绿色时报 (1)
人民日报海外版 (1)
兰州晨报 (1)
新华日报 (1)
中国青年报 (1)
中国建设报 (1)
新民晚报美国版 (1)
新民晚报 (1)
吴江日报 (1)
金华晚报 (1)
大江晚报 (1)
中华读书报 (1)
杭州日报 (1)
无锡商报 (1)
中国旅游报 (1)
盐阜大众报 (1)
厦门晚报 (1)
南通日报 (1)
解放日报 (1)
江南晚报 (1)
湖州日报 (1)
国际金融报 (1)
建筑时报 (1)
深圳商报 (1)
连云港日报 (1)
常熟日报 (1)
相关搜索词
[1图]新区打造现代都市旅游农业升级版
作者:暂无 来源:无锡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吴越文化 
描述: 一系列闪亮的现代都市旅游农业发展数据正从新区喷薄而出:今年1-8月,鸿山已接待游客近40万人,同比增幅300%。巨量客流之下,鸿山葡萄的销售方式也发生转变,游客上门采摘猛增,预计可占到今年销售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今年该项销售收入就有望增长超2000万元。连田阡陌上,一片片正在灌浆的水稻田,在微风下
全文: 一系列闪亮的现代都市旅游农业发展数据正从新区喷薄而出:今年1-8月,鸿山已接待游客近40万人,同比增幅300%。巨量客流之下,鸿山葡萄的销售方式也发生转变,游客上门采摘猛增,预计可占到今年销售总量
[1图]来阖闾城感受吴越文化
作者:暂无 来源:无锡商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吴越文化 
描述: 占地95亩、总投资3亿元,历经三年建设的阖闾城遗址博物馆今年2月正式对外开放。开放以来,感兴趣的游客不少,开馆一个月就有近万名游客前往参观。不少R粉向记者反映,在报纸上看到了对博物馆的介绍十分神往,但是因为路途比较遥远,不知道怎么去,希望“R休闲”能够组织读者去一探究竟。经过本报与无锡太湖国家
全文:

占地95亩、总投资3亿元,历经三年建设的阖闾城遗址博物馆今年2月正式对外开放。开放以来,感兴趣的游客不少,开馆一个月就有近万名游客前往参观。不少R粉向记者反映,在报纸上看到了对博物馆的介绍十分神往,但是因为路途比较遥远,不知道怎么去,希望“R休闲”能够组织读者去一探究竟。经过本报与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相关部门和阖闾城遗址博物馆的磋商,拟定于本月27日组织一次商报读者R粉专享的免费参观活动。届时,3D影院、吴地探古厅、“伟哉·阖闾”互动体验厅、薪火相传厅、礼乐春秋厅、阖闾雄风厅以及吴风古韵厅等都能一一体验。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我们的微博转发报名哦,名额有限!

据了解,地处马山岛入口月白湾下的阖闾城遗址博物馆,也是阖闾城遗址公园保护利用的核心工程。随着博物馆的正式开放使用,这里也将被打造成为中国吴文化发源地标志性工程和中国吴文化考古研究核心工程。阖闾都城位于无锡西部、太湖之滨的马山街道阖闾村与常州雪堰镇交界处。该城始建于阖闾元年(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已有2500多年历史。2013年3月,该遗址成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12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商报记者/小轶

[2图]无锡新世界艺展中心承袭吴越文化华丽转身
作者:暂无 来源:新华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吴越文化 
描述: 曾经以纺织服装批发为主业的无锡新世界国际商贸城,位于无锡新区工业博览园核心区域,由深圳新世界集团斥资70亿元建设,项目总面积130万平方米,目前已开业经营约一半,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项目。尽管该市场曾获得过“中国十大典型商业市场”、“最具商业影响力专业市场”称号,但商业地产项目的过度开发使得到20
全文:

曾经以纺织服装批发为主业的无锡新世界国际商贸城,位于无锡新区工业博览园核心区域,由深圳新世界集团斥资70亿元建设,项目总面积130万平方米,目前已开业经营约一半,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项目。尽管该市场曾获得过“中国十大典型商业市场”、“最具商业影响力专业市场”称号,但商业地产项目的过度开发使得到2009年,市场招商入驻不足,举步维艰;新的经营团队在集团和工博园管委会支持下,借助民族文化传承,立足承袭吴越文化,创筑文化无锡实现转型升级。至去年底,基本形成了以一街(文化街)、一城(文化城)、一园(园林景观公园)为主体,“ 木头”(明清家私、根雕等)、“ 石头”(观赏石、矿晶、古化石等)、“ 纸头”(名人字画、文房四宝、鉴定拍卖等)为主导产业的新世界艺展中心。

定位文化确定转型

由于地区商业地产规划的原因,当地曾拥有多达7个城市综合体,百万平方米以上的就有3个以上,人均商业面积达到16平方米,远高于上海的7.5平方米,最终导致入住经营户的利益无法保障,形成退租转租潮,新世界艺展中心总经理侯伟介绍,2010年他们接手时,大市场已名不符实,几成空城。经过几年的努力,该园恢复并重新形成了包装印刷、装饰材料、油漆涂料、服装、家纺窗帘、韩国婚纱等专业市场,维持市场的正常运转。

从2010年起,侯伟等人不断探索转型之路。他们经过市场调研,认为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侵蚀传统商品市场,特别是大型专业市场,很可能会成为电商的免费展示平台,市场租金就在传统商户和电商之间形成价差,而只有文化产品,因其有形商品上附着的文化内涵无法通过网购实现,并且文化产品的特质也使网购难度较大;更重要的是,侯伟认为,无论是国际的,还是民族的文化,都需要传承和推广,而传承和推广需要载体。所以,从2011年起,新世界全面介入文化产业,借助文化产业实现传统商品市场的转型升级,并且确定了中国民族文化传承、现代工艺创新发展、人的发展三大路径。

立足当地衍生发展

为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该园管理团队到云南、新疆等地考察,与当地的产业协会多次交流,决定从字画并且立足江南特色的水墨字画为主,引入画家,建立书画艺术博物馆,搭建全国性的江南书画传承交流基地;创办文博学院,取得资质可颁发国家认可的鉴定证书。在该园的城市文化馆,聚集了本地惠山泥人、宜兴紫砂、无锡刺绣等传统工艺、文化元素、特色产品等,以个体实物展现地方的文化历史发展,成为传承本地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每年的无锡文化博览会,该园都被列为重要的推介项目,而入驻的商户也因此受益。

从当地的水墨字画产业开始,新世界艺展中心随之发展了笔墨纸砚的展馆,特别建立了中华名砚馆,展出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苴却砚等;又从砚石的收藏与交流衍生出一系列展藏型博物馆:古化石、古石器博物馆,收藏了从太古代到新生代的珍稀化石,国内罕有匹敌;中国观赏石博物馆,收藏了灵璧石、昆石、太湖石、翡翠等中国观赏石,特别是举办中国首届画面石博览会;矿晶博物馆,携手业内龙头商家3A矿业,共同研讨矿晶文化,拓展国际彩宝市场。

立足传统 创新发展

无锡作为吴文化的发祥地,文化史可追溯至春秋时代。悠久的历史给现代留下了悠久的传承,但只有赋予历史以当代元素,许多历史文化形式和产品才能古为今用,也才能真正的流传下去。

新世界艺展中心创建了明清古家具博物馆,聚集了大量的明清家具,尽现明清文人家具和官宦之家家具历史,展现了太湖文人家具文化。但现代人的生活习惯让人在使用古家具时有不舒适感,比如硬板订、硬板凳等都不再是人们的优选,如何让古家具文化在现代传承下去,该园作了有益的尝试。“ 现代年轻人可能不明白,古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雕刻集合了家庭生活需要的福禄寿三星,还有道教、佛教的人物及故事。”侯伟说起这些充满使命感,“我们要把这些教给年轻人,甚至他们的后人,能否结合现代人的使用习惯,把板床换成席梦思,把板凳换成沙发,但仍把中华文化的传说雕刻进去,形成现代实用家私。这样代代传承,我们才真正为传统文化做了点事。”

文化的传承需要拥有传统文化技艺的人,该园在引入年轻的画家、工艺师后,利用新世界艺展中心的规模优势,组织著名书画家和工艺大师定期授课,并经常创造机会向市场向受众推介入驻艺术家,真正做到促进人的发展。“尽管存在着名气大了,市场好了就毁约走人的风险,但我们还是坚持向外面推介他们;即使真的能单飞了,也算为我们为文化传承尽了一份力。”侯伟最后淡淡地说。

庞建新夏 春罗远明

钱王祠:吴越文化的一个缩影
作者: 徐文波  来源:钱江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吴越文化 
描述:祠通辞,在《说文》一书中就记载为: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辞也。意思是说:在春祭的时候多为宣读悼文,没什么祭祀的物品。而祠又分生祠与祭祀祠。现今临安最大的祭祀祠就是坐落在市政府边上的钱王祠,钱王祠不仅是临安的一个地理标志,更是当时吴越文化的一个缩影。现在就跟随笔者的步伐,通过钱王祠里的星星点点,领略钱
全文:

祠通辞,在《说文》一书中就记载为: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辞也。意思是说:在春祭的时候多为宣读悼文,没什么祭祀的物品。而祠又分生祠与祭祀祠。现今临安最大的祭祀祠就是坐落在市政府边上的钱王祠,钱王祠不仅是临安的一个地理标志,更是当时吴越文化的一个缩影。现在就跟随笔者的步伐,通过钱王祠里的星星点点,领略钱王这位吴越国最贤明君主波澜壮阔的一生。

寻访钱王祠,领略钱王文化

钱王祠位于钱王陵园内,大门牌楼上书“钱武肃王陵”几个大字,进入牌楼就可看到钱王祠的主殿,主殿左边是一面行军鼓,每每敲击都如前往当年行军之时千军万马征服吴越,保境安民,右边是一口铜钟,意味着祥和与庇佑。主殿里供奉着钱王铜塑,钱王身着王服,落座于主位,不似佛殿庙堂有随从在左右,显得威严而庄重。环绕主殿是16幅描绘钱王事迹的图板,在钱王铜塑左右各放着钱氏家谱与钱氏家训。据钱王陵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介绍说:“现在的钱氏后人大致分为两支,一只为无锡钱氏,另一只为杭州本地钱氏,而这两只后人也是人才辈出,无锡一脉就有钱王三十二世孙,国学教育家钱基博及其子著名学者钱钟书为代表,钱钟书的成就较高,被誉为当世“博学鸿儒”,“文化昆仑”。另外钱穆,钱玄同等人都有很高的文学造诣;而杭州一脉就以“三钱”为代表,像是钱王三十三世孙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钱王三十三世孙中国原子能之父钱三强,钱王三十四世孙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而其他如钱正英、钱其琛等也都在国内享有盛誉。

钱王祠最为吸引笔者的是在主殿后面有一方池塘,取名为州池,用假石及圆石墩排列称当时吴越国的版图,虽及不上秦始皇陵的水银为河,宝石为日月的宏大与奢侈,但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吴越国活地图,也在跟后人诉说古朴的吴越国可以存立近百年而不衰的原因。

钱王陵管理处的李主任对笔者说:“正由于钱王钱镠的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吴越国才存在了72年,历5主。后来降北宋,吴越的末代君主钱俶因为一直臣服北宋,并且臣下之礼十足,赵匡胤、赵光义兄弟都对钱家格外优待,结局比大家熟知的李煜强多了,一直是王爷的待遇。我们知道《百家姓》的第一句就是“赵钱孙李”,《百家姓》是宋代编的,因此第一个姓是赵,国姓,而第二个姓是钱,就是来自钱缪的姓。吴越王钱缪当权之后,保境安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奖励蚕桑、繁荣商业让吴越国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他又广开言路、重用人才。为了招徕天下才俊,他还把自己的居室名命为“握发展”。他还重视城市建设和文化事业,当时的杭州城市的拓展和西湖的整理他都花了很大的力气。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战乱频繁,不久便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局面,中国百姓遭受着战乱的痛苦和兵燹惨烈的破坏。但是,在钱缪统治下的吴越国,由于钱缪坚持实行“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积极播扬佛教文化,使吴越国的经济、文化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出现了一副“国泰民安”的景象。

钱王建国,保一方平安

钱缪,杭州临安人,字具美。从小就是个孩子王,史书说他长大后“无赖,不事生业,以贩盐为盗”(《新五代史·卷六十七·吴越世家第七》)。也就是说钱缪和黄巢一样,都是私盐贩子(中国自古是盐铁专卖,国家统一买卖,禁止私人买卖,贩卖私盐是违法乱纪)。

钱王陵管理处的李主任告诉笔者,钱缪的武功应该不错,善于使枪,也读了点排兵布阵的书,后来便当了兵,混了个小军官,再后来,黄巢暴乱,杀到了临安附近。钱缪认为:黄巢大军数千,而临安的部队倾巢出动也抵不上人家,所以要出奇招。(今镇兵少而贼兵多,难以力御,宜出奇兵邀之《新五代史·卷六十七·吴越世家第七》)因此带了二十个精壮士卒埋伏在敌军必经之路的一个山谷上。而黄巢的先锋部队轻敌冒进,钱缪搭弓射箭就将敌军将领给射了,然后趁乱杀敌,杀了数百人。这支敌军的先头部队败退后,钱缪认为:埋伏在山谷奇袭的方法只能用一次,等黄巢的大军来了这个办法屁用不顶。于是带着手下赶到了一个叫做八百里的地方,钱缪对路边的老太太说,要是后面有人问,就说临安的军队屯兵八百里。

果然,黄巢大军随后赶来,一打听,临安的军队屯兵八百里?黄巢军不知道八百里是个地名,因此一听吓了一跳,说:他们十几个人我们都吃了亏,何况摆了八百里的队伍?于是引兵绕开了临安去了别处。

总之,钱缪后来灭了董昌,势力不断扩张,被唐封为杭州刺史、镇海节度使、吴王、越王等,值得一说的是钱缪主政时期,大修水利,因此死后被当地人民称为西龙王,至今,杭州还有很多钱王的传说,笔者小的时候就读过钱王射潮的故事,钱王就是钱缪,射潮,就是射退钱塘潮。

钱王射潮的传说

五代十国时期,浙江属于吴越国。吴越国国君就是钱王。钱王治国,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钱塘江两岸海塘的修筑问题。由于钱塘江潮的潮头极高,潮水冲击力量又猛,因此钱塘江两岸的海塘,总是这边修好,那边已经坍塌,以至于出现了“黄河日修一斗金,钱江日修一斗银”的说法。

当时,有人告诉钱王,海塘难修,是因为钱塘江潮神作怪的缘故。于是,生性勇猛的钱王,便在农历八月十八潮神生日这一天,精选了一万名弓箭手到江边聚集。由于途中需要经过一座宝石山,而这个地方山路狭窄,只能容纳一人通过,钱王便利用脚把这座山蹬成了两半,使山中间出现了一条宽宽的道路。从此,这儿就被叫做“蹬开岭”,钱王那双硕大无比的脚印,至今还深陷在石壁上,清晰可见呢。

当弓箭手在江边聚齐后,钱王又奋笔写了两句话:“为报潮神并水府,钱塘且借与钱城。”并把这两句话扔进了江中。但潮神却仍然不理不睬,还是像往常一样,凶猛地扑了过来。钱王见此,大吼一声:“放箭!”并抢先射出了第一箭。顿时,万箭齐发,直射潮头。围观的百姓们都跺脚拍掌,大声呐喊助威。一会儿工夫,便连续射出了三万支箭,竟逼得潮头不敢向岸边冲击过来。钱王又下令:“追射!”那潮头只好弯弯曲曲地向西南逸去,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虽然这是传说故事,但却向人们传达了一个人定胜天的淳朴道理。”李主任如此说。

从那时起,钱塘江海塘的修筑工程才能顺利地进行。百姓们为了纪念钱王射潮的功绩,就把钱塘江海塘称为“钱王堤”。并在与功臣山一水相隔的地方建起钱王祠,让后世可以永远怀念一代明主—钱镠。

远古跳俊由此散开去
作者: 江金波  来源:神州民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远古  吴越文化  荆楚文化  中原文化 
描述:南丰跳俊在历史上深受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影响,又与中原文化的交汇,使其浸润农得的巫傩成分。
洪亮吉词研究
作者: 张艳  来源:西南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洪亮吉  常州词派  儒家精神  多种词风  吴越文化 
描述:间容量扩展,以至于出现某种情节描写的内容,使词的生气充沛,是清词的一大进步”。本选题主要研究洪亮吉生平及其词,特别是他与常州词派的交往,以及其词中的儒家精神,多样的词风和成因。绪论部分,主要叙述洪亮吉词的研究价值,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主体部分由以下四章构成:第一章,以清人吕培编写的《洪北江先生年谱》为基础,梳理洪亮吉的家世与生平,简要介绍他的《机声灯影词》和《冰天雪窖词》。第二章,探讨洪亮吉与常州词派的关系。常州词派是以地域性为特征的词人群,他们有共同的词学追求和审美情趣。洪亮吉作为一名常州籍词人,必然受到影响。洪亮吉与张惠言、恽敬、左辅、黄景仁等常州派词人都有交游,洪亮吉词中也体现出常州派的词学思想。第三章,主要从儒家文化的角度,分析洪亮吉词中体现的儒家精神。其中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自强不息,发奋有为的精神;其二是刚毅正直,无私无畏的品格;其三是真诚仗义,重义轻利的品行。指出洪亮吉作为乾嘉时期常州文学的核心人物,其地位的形成除了文学和学术上的贡献外,还由于他人格精神上的垂范。第四章,论述了洪亮吉词的多种风格及成因。洪亮吉词具有婉约深情、清新明快、恢奇狂逸等多种风格。形成多种词风的原因主要与他曲折的人生经历,对豪放词风的崇尚以及吴越文化的浸润有关。
长江文化区品牌个性的地域文化特征研究
作者: 程志宇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品牌个性  长江文化  巴蜀文化  荆楚文化  吴越文化 
描述:化区品牌的个性与长江文化区的文化特质相适应,具有“仁智并济”的特征,三个亚文化区品牌个性分别具有“尚勇寡乐”、“多智欠雅”和“稚智少勇”的特征,不同省份的品牌个性又有其鲜明特征。因此,各地要把握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加强地域文化建设,提高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实现地域文化与品牌个性的共振,以提升长江文化区各地品牌竞争力。
绍兴市举办越王剑与越窑青瓷传承创新研讨会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越窑青瓷  工艺美术  创新研讨  绍兴市  越王  绍兴县  核心内容  技艺  青铜铸造  吴越文化 
描述:容之一。"越王剑"和朱利尧已分别代表"绍兴青铜剑铸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申报了绍兴县非遗保护项目,2013年5月底非遗项目专家将对其进行评审。越王剑铸造技艺经2500多年的湮灭,绍兴本地人朱利尧经历了20多年的探索成功复活,被青铜研究专家们称为一个奇迹。今年4月,朱利尧铸浇的越王剑在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上获得特别奖,受到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研讨会上,专家们就如何进一步传承、创新古越青铜铸造技艺,打造"越王剑"这一绍兴工艺美术新
吴越民俗中的雄浑之舞:长三角滚灯文化基因的历史学解读
作者: 易宝红  来源:浙江体育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吴越文化  民俗体育  滚灯  文化基因  文化风格  基因变异  历史学  海盐  文化融合 
描述:明,滚灯独特文化风格的形成是由其文化基因决定的,而文化基因又和民族基因、地缘因素、文化融合相关联,带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吴越民俗文化的宝贵财富.保护传承中一定要在最大程度地传承传统滚灯文化基因的基础上,促成文化基因的加速变异,以适应新的文化主体需求,让这一吴越民俗文化中的雄浑之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云水无间 西园雅集:叶国丰在“云水无间—叶国丰抽象艺术展”四地巡展第二回展开幕式上的发言
作者:暂无 来源:包装世界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云水  西塘  吴越文化  水乡古镇  抽象  发祥地  写生  西园雅集  历史  艺术展 
描述:塘的每一座桥,每一条水巷。清晨水乡农家的炊烟,夜晚桥边酒楼的灯火,响彻于狭窄小巷里小贩的叫卖声……这烟雨朦胧、江南水墨的景致在往后的时光里总会时不时地浮现于我的脑海中。我与西塘有缘,2006年我把在西塘写生的近10幅作品带到美国展出。今天我的抽象作品展在这里举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