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 (263)
期刊 (17)
图书 (8)
学位论文 (2)
人物 (1)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159)
绍兴文化 (80)
经济发展 (34)
绍兴动态 (9)
绍兴名仕 (8)
社会生活 (1)
按年份分组
2015 (2)
2014 (178)
2013 (7)
2012 (11)
2011 (20)
2010 (12)
2009 (12)
2008 (11)
2007 (8)
2006 (5)
2005 (3)
2004 (4)
2002 (6)
2001 (3)
1997 (1)
1994 (1)
1993 (1)
1991 (1)
1990 (2)
1989 (2)
1988 (1)
按来源分组
绍兴晚报 (95)
天天商报 (38)
绍兴日报 (35)
其它 (10)
绍兴县报 (4)
北京青年报 (4)
中国文化报 (3)
浙江经济杂志 (3)
信息日报 (2)
华夏酒报 (2)
绍兴文理学院报 (2)
福州晚报 (2)
今日早报 (2)
嘉兴日报 (2)
成都日报 (2)
今日嵊州报 (2)
京华时报 (2)
北京晨报 (2)
中外文化交流 (2)
上海戏剧 (2)
山东文艺出版社 (2)
光明日报 (1)
中国知识产权报 (1)
今日桐庐 (1)
书法报 (1)
扬州时报 (1)
杭州日报 (1)
余姚日报 (1)
太原晚报 (1)
温州日报 (1)
东南快报 (1)
江海晚报 (1)
大众日报 (1)
瑞安日报 (1)
彭城晚报 (1)
鄂州日报 (1)
人民日报海外版 (1)
河南电力报 (1)
国家电网报 (1)
上海文汇报 (1)
申江服务导报 (1)
新闻晚报 (1)
新华每日电讯 (1)
中国信息报 (1)
浙江大学 (1)
佛山日报 (1)
南国都市报 (1)
北京晚报 (1)
上海法治报 (1)
天天新报 (1)
青年报 (1)
大河报 (1)
宁波晚报 (1)
新民晚报 (1)
武汉晚报 (1)
都市快报 (1)
常州日报 (1)
泰山晨刊 (1)
鄞州日报 (1)
今日路桥 (1)
都市晨报 (1)
宁波日报 (1)
楚天金报 (1)
成都商报 (1)
安徽商报 (1)
江南晚报 (1)
甘肃经济日报 (1)
今日嵊州 (1)
西安日报 (1)
台州日报 (1)
威海日报 (1)
苏州日报 (1)
都市晨刊 (1)
梧州日报 (1)
黄河口晚刊 (1)
烟台晚报 (1)
中医药学报 (1)
清华大学 (1)
法学杂志 (1)
中国科技论坛 (1)
中国勘察设计 (1)
上海采风 (1)
剧影月报 (1)
股市动态分析 (1)
收藏 (1)
宏观经济管理 (1)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
中国城市金融 (1)
中央文献出版社 (1)
辽宁画报出版社 (1)
北京大学出版社 (1)
齐鲁书社 (1)
中国戏剧出版社 (1)
相关搜索词
七十载浓浓越剧情深深家乡意
作者:暂无 来源:东南商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本报讯(记者 李臻)“毕派越剧历经数十年发展依然充满生机,就像家乡宁波发展一样日新月异,让我非常激动。”昨日,“春韵轻音 再吐芬芳”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毕春芳从艺七十周年艺术研讨会在甬举行,纪念毕春芳从艺七十周年系列活动由此拉开序幕,83岁高龄的毕派创始人毕春芳回到家乡出席了活动,并接受记者专访。 当
全文:

本报讯(记者 李臻)“毕派越剧历经数十年发展依然充满生机,就像家乡宁波发展一样日新月异,让我非常激动。”昨日,“春韵轻音 再吐芬芳”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毕春芳从艺七十周年艺术研讨会在甬举行,纪念毕春芳从艺七十周年系列活动由此拉开序幕,83岁高龄的毕派创始人毕春芳回到家乡出席了活动,并接受记者专访。 当年观众背着铺盖来买票 庆祝活动由宁波戏剧家协会、江东区文联、鄞州区文联联合主办,来自全国数十名著名越剧艺术家、评论家以及毕派、戚派传人出席了研讨会并作了专题发言。毕春芳老师现居上海,为了参加庆祝活动前天就回到宁波。年事已高的她走路都要旁人搀扶,但一说话口音中却是上海话中带着宁波腔:“我心情非常不平静,太激动了。我虽然从事越剧事业70年,自己年纪也很老了,但说到对越剧的贡献,却还是太少,宁波的家乡父老为我举行这样大的纪念活动,不但举行研讨会,还要出画册,举办折子戏专场,实在是太过盛情了。” 毕春芳出生于宁波,对家乡的情感一直没有变,她告诉记者:“我与宁波并不陌生,上世纪80年代,我重返舞台后,再次来到宁波演出。我记得在慈溪演出时,观众们热情得不得了,甚至背着铺盖来排队买票,最后不得不规定凭一个户口簿买3张票。当时,我和戚雅仙都50多岁了,但看了这样的场景还是感动得不得了,更加希望能在舞台上把我们唱的戏让更多人看到。” 我要上台见见父老乡亲 此次回到宁波,毕春芳最大的感受就是家乡变化巨大:“我小时候住在仇毕村,原来可是乡下,但现在仇毕村已经变成大城市了,乡下人都成了城里人,家乡的经济也很发达,看了这一幕幕,心里说不出的开心。我没什么好回报家乡父老的,这次回宁波,虽然我年纪太大了,自己上台唱戏已经力不从心,但我的弟子们还能为大家演唱毕派越剧,我还是要上台见见父老乡亲。” 说到毕派越剧的传承,毕春芳感慨地说:“这几年,我年纪太老了,惟一的希望就是能把自己毕生所得的艺术精华传承给后人。在毕派越剧的传承上,政府部门也非常关心,1989年,政府部门就专门请我和戚雅仙举行了个人演唱会,希望把毕派、戚派越剧传承下去,后来,越剧更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毕派、看毕派的人也越来越多。虽然现在越剧团都走上了市场化演出的道路,娱乐形式的多样化对毕派越剧冲击也很大,像排新戏成本过大、演出时间相对较少成了困扰越剧团的问题。据我了解,在宁波许多年轻人也喜欢毕派越剧,我想,毕派越剧还是大有希望的。”当听说这次回到家乡四代毕派弟子同台演唱受到宁波观众的追捧,专场演唱会门票已经一售而空时,毕春芳感动地说:“家乡的观众还是这样热情。”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