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 (263)
期刊 (17)
图书 (8)
学位论文 (2)
人物 (1)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159)
绍兴文化 (80)
经济发展 (34)
绍兴动态 (9)
绍兴名仕 (8)
社会生活 (1)
按年份分组
2015 (2)
2014 (178)
2013 (7)
2012 (11)
2011 (20)
2010 (12)
2009 (12)
2008 (11)
2007 (8)
2006 (5)
2005 (3)
2004 (4)
2002 (6)
2001 (3)
1997 (1)
1994 (1)
1993 (1)
1991 (1)
1990 (2)
1989 (2)
1988 (1)
按来源分组
绍兴晚报 (95)
天天商报 (38)
绍兴日报 (35)
其它 (10)
绍兴县报 (4)
北京青年报 (4)
中国文化报 (3)
浙江经济杂志 (3)
信息日报 (2)
华夏酒报 (2)
绍兴文理学院报 (2)
福州晚报 (2)
今日早报 (2)
嘉兴日报 (2)
成都日报 (2)
今日嵊州报 (2)
京华时报 (2)
北京晨报 (2)
中外文化交流 (2)
上海戏剧 (2)
山东文艺出版社 (2)
光明日报 (1)
中国知识产权报 (1)
今日桐庐 (1)
书法报 (1)
扬州时报 (1)
杭州日报 (1)
余姚日报 (1)
太原晚报 (1)
东南快报 (1)
江海晚报 (1)
大众日报 (1)
瑞安日报 (1)
彭城晚报 (1)
鄂州日报 (1)
人民日报海外版 (1)
河南电力报 (1)
国家电网报 (1)
上海文汇报 (1)
申江服务导报 (1)
新闻晚报 (1)
东南商报 (1)
新华每日电讯 (1)
中国信息报 (1)
浙江大学 (1)
佛山日报 (1)
南国都市报 (1)
北京晚报 (1)
上海法治报 (1)
天天新报 (1)
青年报 (1)
大河报 (1)
宁波晚报 (1)
新民晚报 (1)
武汉晚报 (1)
都市快报 (1)
常州日报 (1)
泰山晨刊 (1)
鄞州日报 (1)
今日路桥 (1)
都市晨报 (1)
宁波日报 (1)
楚天金报 (1)
成都商报 (1)
安徽商报 (1)
江南晚报 (1)
甘肃经济日报 (1)
今日嵊州 (1)
西安日报 (1)
台州日报 (1)
威海日报 (1)
苏州日报 (1)
都市晨刊 (1)
梧州日报 (1)
黄河口晚刊 (1)
烟台晚报 (1)
中医药学报 (1)
清华大学 (1)
法学杂志 (1)
中国科技论坛 (1)
中国勘察设计 (1)
上海采风 (1)
剧影月报 (1)
股市动态分析 (1)
收藏 (1)
宏观经济管理 (1)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
中国城市金融 (1)
中央文献出版社 (1)
辽宁画报出版社 (1)
北京大学出版社 (1)
齐鲁书社 (1)
中国戏剧出版社 (1)
相关搜索词
越剧不解缘
作者:暂无 来源:温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张思聪 屈指算来,我至今写过越剧剧本将近30部,其中已经上演的也有20来部。下面根据时间前后报一报流水账,叙述一下我和越剧的不解之缘。 出生在南戏故乡温州的我,受环境和父母影响,从小就喜欢看戏,优美抒情的越剧更是我的至爱。 1960年我高中毕业,因父母历史错案影响,没有考上大学,但我决定与命运抗争,
全文:

张思聪

屈指算来,我至今写过越剧剧本将近30部,其中已经上演的也有20来部。下面根据时间前后报一报流水账,叙述一下我和越剧的不解之缘。

出生在南戏故乡温州的我,受环境和父母影响,从小就喜欢看戏,优美抒情的越剧更是我的至爱。 1960年我高中毕业,因父母历史错案影响,没有考上大学,但我决定与命运抗争,开始自学戏剧创作!第二年就写出了两个越剧大戏《清陵台》和《鸳鸯剑》,分别寄给当时杭州、上海直至北京的田汉等大剧作家。他们回信大加鼓励,北京的红旗越剧团还有开排《鸳鸯剑》的意向。可是当时中国的环境,我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了。以后近十年里我又连续写了六七个越剧,最终却无一成活,面对几乎整整一个五斗柜的废稿,真是欲哭无泪!

也算皇天不负苦心人,1969年我先是调进省文办创作组,次年又回归市文化局从事专业戏剧创作。当年就写了一大一小两个越剧,由温州市越剧团演出,算是真正的“处女作”。其中大戏叫《七女闹海》,写一群农村妇女艰苦创业,围垦海涂的故事。由于有一定生活基础,艺术上也有些特点,因此连演多场,后来参加省会演,也得到好评。但当时正值文革,自然要把戏往“三突出”上改,同时强调集体创作,记得最后集中省里加工,参加讨论的编创人员有17人之多,先后改了六年,最终也没有什么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了我以后最好的合作者之一翁焕新先生。他当时在温州市越剧团担任领导和导演,特别是粉碎“四人帮”后,我们都进入了创作盛期,我写的《暴风雪中的烈火》(和张国然合作 )、《傲蕾一兰》(根据同名电影改编)、《奈何天》和整理改写的《泪洒相思地》《文武香球》《玉连环》上下本都由他导演,合作非常顺利和愉快,他让我对越剧艺术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粉碎“四人帮”后,我终于重新得到上大学的机会,1980年进上海戏剧学院编剧进修班深造。当时每个学员可以指名要一个上海的名家当指导老师,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著名剧作家、越剧《红楼梦》的编剧徐进先生。徐进先生非常热情,和我作过几次谈话,启发颇多。可惜我毕业作品是一部话剧,未能得到他更多的直接指导,至今深以为憾。

此后我写了一段时间话剧、电影和电视剧,直到1984年,著名剧作家顾锡东先生说上海徐玉兰和王文娟老师过去演过根据散文《浮生六记》改编的戏,现在要重演,希望他能写一写,“我想来想去你最合适写这个戏,”他对我说。顾先生是我最尊敬的前辈老师,因此对此事我自然不敢怠慢。把一篇没有多少情节的美文敷衍成大戏,不是易事,我可以说是非常用心地写,先定名《情天恨海》,后改名《浮生恨》和《浮生六记》。定稿时正值温州市越剧团要参加省戏剧节,就由他们先排,王凤鸣、汤丽芳、李珍珍、贾小萍等优秀演员作了精彩的表演。我至今仍然认为她们对人物的理解和诠释,有着现在许多青年演员未曾达到的境界。

1987年,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温州人开始走出家门,投身市场经济大潮。在一次省创作会议上,我谈了以走进西南傣族地区经商的温州人为主角,写两种文化碰撞后产生新火花的越剧,当即得到省文化厅长钱法成的支持。然后我只身行程2万里,跑到中缅交界的云南,采访第一批走进傣族村寨的温州老乡,回来后第二年写出了越剧现代戏《孔雀街新潮》(和尤文贵合作)。省厅决定由浙江越剧团排演,并代表我省参加1989年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华东分会场)。不料正式上演前夕,却有人认为温州人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个戏也有问题。但钱厅长态度鲜明,认为戏从生活里来,反映了老百姓的心声,决定戏不改,艺术节照样参加!尽管这个戏演出后的反响和预计有不小距离,但鉴于当时情势,这样的结局已属不易。

1994年,中国小百花戏剧节在杭州举行,一天省厅张曦厅长突然问我能否为省小百花越剧团将郭启宏的昆剧名作《南唐遗事》改编为越剧,由方雪雯主演。事出突然,加上时间紧迫,我就邀请著名剧作家顾颂恩合作。两人一拍即合,很快交稿,赶上了越剧节。

到了1997年,温州市越剧团邀请我写本新戏,同时还邀请到了著名导演杨小青执导。作为南戏故乡温州的戏剧人,我开始当编剧就有个心愿,希望能把“荆刘拜杀”四部传统南戏,从今天观众的审美要求出发全部改编一次,《荆钗记》自然首当其冲,1979年我就写出初稿,但一直搁置未排。杨小青看了剧本,认为有可能排成一部雅俗共赏的戏。这个戏做得很顺利,以后参加了中国戏剧节和中国艺术节,获得了文华奖和曹禺戏剧奖等几乎所有的奖项,我个人也获得曹禺戏剧文学奖。全国许多剧种、剧团和新加坡的剧团都搬演了该剧。温州市越剧团则长演不衰,至今几代演员已演五六百场之多。同时这个戏还引出了温州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即“南戏新编系列工程”的启动。这个工程,得到温州市委的大力支持,也得到国内戏剧界专家的肯定,经过几年共同努力,最后终于形成了包括“荆刘拜杀”和《洗马桥》《张协状元》以及后来的《琵琶记》《宦门浪子》等八部新编南戏,在国内戏剧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我被调到温州市文联担任主席,创作变成业余,主要写了越剧《国色天香》,由宁波小百花越剧团演出;越剧《一夜新娘》,由乐清越剧团演出;越剧《灰阑记》《宦门浪子》, 由温州市越剧团演出。这些剧目,分别参加省市戏剧节和中国越剧节、中国艺术节,多次获奖。2006年我正式退休,第二年就为浙江越剧团写了一部十集越剧电视剧《竹叶青青》,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后,反映还不错。2010年,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浙江越剧团邀请我创作越剧电影《秋瑾》,当年拍摄成功并公映,评价颇高。2012年,市文广新局吴东局长为备战2014年在温州举办的中国越剧节,邀请我根据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片断改编越剧《大唐骊歌》,由市越剧团演出,参加2013年举办的省十四届越剧节,收获多项大奖,并于今年4月在首都国家大剧院参加越剧艺术周。现在又紧锣密鼓,不断加工提高,准备在今年的中国越剧节上亮相。

2009年我出了一套文集《张思聪戏文六卷》,收进剧本24部,其中越剧就有13部,还有一个讲越剧演员生活的20集电视连续剧《一树梨花细雨中》。我在首发式上说:一个人一生假如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那他就是一个很幸福的人。我喜欢写越剧,我也能一直做这件事,所以我很幸福。我还想努力把这种幸福延续下去!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