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 (302)
期刊 (4)
学位论文 (1)
按栏目分组
经济发展 (307)
按年份分组
2014 (7)
2013 (35)
2012 (58)
2011 (59)
2010 (28)
2009 (16)
2008 (45)
2007 (17)
2006 (9)
2005 (8)
2004 (8)
2003 (11)
2002 (6)
按来源分组
绍兴晚报 (48)
天天商报 (36)
绍兴日报 (31)
浙江日报 (8)
绍兴县报 (8)
中国旅游报 (7)
钱江晚报 (7)
光明日报 (6)
人民日报 (4)
嘉兴日报 (4)
都市快报 (3)
新民晚报 (3)
榆林日报 (3)
台州晚报 (3)
东南商报 (3)
慈溪日报 (3)
常州晚报 (3)
东方博物 (2)
萧山日报 (2)
温州晚报 (2)
今日镇海 (2)
江海晚报 (2)
工人日报 (2)
江南游报 (2)
浙江老年报 (2)
上海文汇报 (2)
杭州日报 (2)
浙中新报 (2)
人民日报海外版 (2)
中国青年报 (2)
江苏商论 (1)
华中建筑 (1)
中国美术学院 (1)
西海都市报 (1)
京华时报 (1)
晋江经济报 (1)
新疆日报 (1)
新疆经济报 (1)
中华新闻报 (1)
扬州晚报 (1)
新乡日报 (1)
新华每日电讯 (1)
无锡日报 (1)
绍兴文理学院报 (1)
上城报 (1)
金华日报 (1)
葫芦岛日报 (1)
海峡时报 (1)
福建日报 (1)
都市晨刊 (1)
东方早报 (1)
中国知识产权报 (1)
中国文物报 (1)
中国社会科学报 (1)
鹰潭日报 (1)
现代金报 (1)
四川乐山日报 (1)
三峡晚报 (1)
三晋都市报 (1)
青年报 (1)
齐鲁晚报 (1)
南通日报 (1)
南方都市报 (1)
南昌晚报 (1)
每日商报 (1)
马鞍山日报 (1)
兰州晨报 (1)
国家电网报 (1)
国际金融报 (1)
国际航空报 (1)
东方城乡报 (1)
大河报 (1)
池州日报 (1)
郴州日报 (1)
潮州日报 (1)
巢湖晨刊 (1)
常熟日报 (1)
北京青年报 (1)
浙江邮电报 (1)
云南经济日报 (1)
延安日报 (1)
文学报 (1)
皖南晨刊 (1)
老年日报 (1)
今日早报 (1)
今日临安 (1)
环湖晨刊 (1)
华西都市报 (1)
华东新闻 (1)
华东旅游报 (1)
湖南工人报 (1)
福州晚报 (1)
承德晚报 (1)
常州日报 (1)
毕节日报 (1)
海峡都市报 (1)
中国新闻 (1)
浦东时报 (1)
开封日报 (1)
自贡日报 (1)
珠江商报 (1)
中国文化报 (1)
浙江法制报 (1)
徐州日报 (1)
武进日报 (1)
天台报 (1)
天津日报 (1)
宿迁晚报 (1)
石家庄日报 (1)
青岛早报 (1)
齐齐哈尔日报 (1)
南京晨报 (1)
南方日报 (1)
茂名晚报 (1)
茂名日报 (1)
今日德清 (1)
揭阳日报 (1)
江苏教育报 (1)
黄冈日报 (1)
淮安日报 (1)
贵阳日报 (1)
德州日报 (1)
大江晚报 (1)
保定日报 (1)
皖江晚报 (1)
上虞日报 (1)
上海大学报 (1)
金华晚报 (1)
其它 (1)
相关搜索词
[1图]鲁迅故里行
作者:暂无 来源:姑苏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鲁迅故里 
描述: ■吴中山人 春暖花开,阳光明媚,我们一行人漫步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名城―――鲁迅故里绍兴。 话说绍兴历史悠久,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之美誉。这里既是"鱼米之乡",更以"人杰地灵"而闻名。例如历史上的治水英雄大禹,越王勾践,书圣王羲之,爱国诗人陆游等;近代巾帼英雄秋瑾,
全文:

■吴中山人

春暖花开,阳光明媚,我们一行人漫步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名城―――鲁迅故里绍兴。

话说绍兴历史悠久,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之美誉。这里既是"鱼米之乡",更以"人杰地灵"而闻名。例如历史上的治水英雄大禹,越王勾践,书圣王羲之,爱国诗人陆游等;近代巾帼英雄秋瑾,学界泰斗蔡元培,文化巨匠鲁迅;当代伟人周恩来总理……英才辈出,引人景仰。毫不夸张地说,倘若你来到这里,一不小心就会跨入一个美丽传说的小弄堂,走近了一个名人的故居,同时还会拥有一份水乡的悠闲和宁静,甚至找到你那美好的回忆和童年欢乐生活的缩影。

曾记得我的童年和学生时代,对"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略知一二,特别仰慕。十年动乱时候,当时我还在读小学和初中,是在明月湾的秦家祠堂和老家汉三房里,与鲁迅的童年也有点相像。但老师教我们鲁迅先生的那句诗至今还在耳边回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熟读并牢记着。但似懂非懂,后来才明白在那"千万不忘阶级斗争"的年代,需要"横眉冷对" 的立场,更需要树立"甘为孺子牛"的思想,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带着好奇的目光,来到了鲁迅故里,如愿以偿,一睹风采。

一下车,呈现在我面前的有一方近4米高,宽10多米长,厚30多厘米的巨型花岗石雕版画墙,映入眼帘的是"鲁迅故里"四个大字,鲁迅的头像高出那么一截,整体好像采用了阴刻雕法,俨然一幅"鲁迅木刻版画",文学巨匠之形象更显威严高大,大概也是创新而永久性的旅游广告标志吧。想当年,鲁迅先生就在这里成长、生活。经过如今的保护和修缮,这里再现了鲁迅当年生活的故居、祖居、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的原貌,咸亨酒店也穿插其间,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前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不能不让人想起鲁迅作品中那些场景。

我们先来到了鲁迅家的祖居,然后过一条窄小的长河,在平石板桥下有穿梭而过的乌篷船。我们来到了对面的"三味书屋"。大家仔细而认真地听着导游的介绍。"三味书屋"本是三开间的小花厅,原来是寿镜吾先生家的书房。坐东朝西,北临小河,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是晚清浙江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鲁迅12岁至17岁就在此求学有5年。"三味书屋"原名叫"三余书屋"。"三余"指"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劝勉学子利用"三余"之时刻苦勤学。后来寿镜吾先生的祖父将"三余"改为"三味"。那么这"三味"又是什么意思呢?原来,"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希海,即醋和肉酱)"的古语。据寿镜吾的孙子回忆,他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做老百姓,不去当官当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涵养。据说这是寿镜吾老先生的父亲寿韵樵亲手拟定的,要子孙认真体会,身体力行。匾额下方是一张松鹿图,两旁屋柱上有"至乐无声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诗书"一副抱对,匾和抱对皆为清代书法家梁同书的手笔。鲁迅的座位在书房的东北角,这张硬木书桌是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是真是假很难分辨;桌面右边有一个鲁迅亲手刻下"早"字,可惜拦着不能亲眼目睹。我们听着小导游讲着故事," 一次鲁迅上课迟到,受到先生的严厉责备。他就在自己课桌的右边桌沿上刻了这个'早'字,时时提醒自己,此后果然就没有迟到过"。三味书屋旁边披屋的墙上挂着"早"字图片。实际三味书屋真有点昏暗、枯燥、森严而无味。转而我们来到后小园,这里种有两棵桂花树和一棵腊梅树,听说这棵腊梅树已有一百多年的寿命。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常和同学们就近来小园嬉戏玩耍,在这方小天地里抓蟋蟀,找蝉蜕,看蚂蚁背苍蝇等。但导游告诉我们这里并不是"百草园"。我一边听着介绍,一边拍照,不知不觉又拉下了。但这里真得感谢那现代化的"录音助听器",尽管相距很远,我还是听得一清二楚,就是余兴未尽。

想到下一站就是"百草园"了,我赶紧加快步子跟上了大部队,路过小桥,穿过小巷,一边还背诵着"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大约走了将近300米石板路终于到了百草园,这里的一切真是那么清新、亮丽、神奇。

这座"百草园",如今仍好好地保留在周家祖宅的后院里。各个家族在这个园里都种有一些瓜菜,有的地块秋后还被用来做晒场,但因园子大而显得空旷。百草园分为北边的"小园"和南面的"大园"两区。虽无明确分界,但从实地观察略辨一二。小园在北,西北角突出,面积仅为大园的四分之一。大园在南,占地较大,西边有一垛长达四十多米、高约一米的泥墙,作为与西邻梁家后园的分界线。在泥墙的南端,即与鲁迅家后门墙角接壤处,有块刻有"梁界"两字的界碑。据导游说,这块界石和这垛被鲁迅称为"有无限趣味"的"短短的泥墙"至今仍留存如故。至于菜畦当然是新种的,石井在旧址上,但井栏一点也不光滑,估计是新置的;园子里的皂荚树并不高大,也许新种的吧;倒是两棵桑葚长的如此高大。还有那一年一种的油菜花已经黄澄澄的,这里充满着一片生机。至于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还有斑蝥,肯定让我们游客惊扰或被统统赶走了。还有那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爬满了围墙,倒又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我想,这么一个普通的园子,何以被鲁迅写得那么具有魅力和情趣呢?!至于鸣蝉、黄蜂、菜花、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这么多景物,我们乡下应有尽有,就是不会描写,或者像流水账一样毫无生气地罗列而已,而鲁迅用生动、细腻地笔触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他的散文,无论是状物、叙事、还是写人都真实得体,放得开收得拢。他那空间描述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身边脚下到眼前,从静到动、动中有静,先夏后冬,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另外,我认为百草园的清新、亮丽、神奇与三味书屋的昏暗、枯燥、森严、无味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后分别包含了作者强烈的褒贬之情,真不愧为大家啊!

我漫步在这条水乡古城经典风貌的石板路上,不胜感慨万千。

走进鲁迅故里
作者:暂无 来源:姑苏晚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鲁迅故里 
描述:■顾公 有人说,在中国文坛,没有一位作家能与鲁迅一样被奉为朝圣的对象;在中国名人故里,没有一位作家的故里能与鲁迅故里一样被视为至高的圣殿。多少文人墨客,多少名士俊杰,到绍兴就很难绕过鲁迅故里这个文化情结。 然而,当我走到鲁迅故里的入口处时,突然有些莫名的紧张,我不知道百年之前这位硬骨头文人是如何从这
全文:

■顾公 有人说,在中国文坛,没有一位作家能与鲁迅一样被奉为朝圣的对象;在中国名人故里,没有一位作家的故里能与鲁迅故里一样被视为至高的圣殿。多少文人墨客,多少名士俊杰,到绍兴就很难绕过鲁迅故里这个文化情结。 然而,当我走到鲁迅故里的入口处时,突然有些莫名的紧张,我不知道百年之前这位硬骨头文人是如何从这里走出去的,不知道能否从这里解读出先生的些许精神来。正想着,我已经步入了鲁迅故里,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两边是一长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花格木窗的建筑,鲁迅祖居、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穿插其间,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前流过,旧毡帽摇着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让游人想起了鲁迅笔下熟悉的场景。记得鲁迅先生说过:“我是绍兴人,所写的背景又是绍兴的居多”。在如织的游人中,我仿佛看见孔乙己、阿Q、闰土、华老栓、九斤老太等人正朝着我们走来…… 绍兴城乡居民的建筑被称为“台门”,一般朝南临河开门。门庭由一个较小的空间组成,通常设有内外两道门,外道门有四扇、六扇的,还有八扇的,门上横钉竹片的称为“竹丝台门”;如果是黑漆木板门,外加黑框的,就叫“石库台门”。通过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我的脚就跨进了鲁迅故居。鲁迅故居是鲁迅大家族住宅的一部分,按纵轴线布局,共六进,由台斗门、大厅、大堂、正房、侧厢及杂屋组成,大小房间80余间,可见鲁迅家族曾经的荣耀。 1881年9月25日,鲁迅先生就诞生在这座台门里,并在这里生活到十八岁,度过了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这十八年里,鲁迅亲身感受到了家族由显赫走向彻底没落的全过程。尤其是他13岁时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病故,家道衰落,作为长子的鲁迅过早地担当起了家庭的重担,饱尝了世态的炎凉,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这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积淀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思想基础。 穿过故居第六进,我终于见到了位于故居后面的著名的“百草园”。站在百草园前,我隐隐有些失望:这不过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菜园。当年,这个菜园由周家台门里的十来户人家共同拥有,平时大家在园内种点黄瓜、白菜、萝卜等蔬菜,有的地块秋后用来晒稻谷,但由于园大草深还是显得有些荒凉,所以被大家雅称为“百草园”。然而,对于看惯了高墙上四角天空的童年鲁迅来说,百草园无疑是无比美妙的乐园,他常和小伙伴们来这里玩耍嬉戏,品尝紫红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在矮矮的泥墙根一带翻断砖、捉蟋蟀、拔何首乌,夏天在园内纳凉听美女蛇的故事,冬日在雪地上捕鸟雀。这些童年趣事,在鲁迅的心里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1926年,已是中年的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他无限深情地写道:“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着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串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平淡的百草园在鲁迅笔下竟然这样情趣盎然!现在,这里的菜畦依然生机勃勃,皂荚树已高耸入云,紫红的桑椹果实累累,“光滑的石井栏”至今犹在,菜园边上给鲁迅带来无限乐趣的泥墙根仍然静静地保留在那里。几位玩童在长满杂草的泥墙根边玩耍,他们能感受先生当年纯真的氛围吗? 离开百草园,按照鲁迅先生的指点,“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寿镜吾先生开办的三味书屋了。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的著名私塾。塾师寿镜吾先生,在鲁迅的眼里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他教书极为认真,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鲁迅12岁开始到这里读书,直到17岁才离开。站在三味书屋前,里面光线很暗,但在导游的提醒下,我很快在书屋的东北角找到了鲁迅的座位,这张硬木书桌是鲁迅使用过的原物。读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人都知道,有一次鲁迅因故迟到,受到寿镜吾先生的严厉批评,于是他就在书桌右上角刻“早”字以自勉。一直以来,对三味书屋的“三味”比较感兴趣,为什么要起名“三味”呢?导游解释说“三味书屋”先前叫“三余书屋”—“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教人要珍惜光阴、勤奋读书的意思。寿镜吾的祖父将“余”改为“味”,“三味”的意思为: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将知识比如美味,也体现了寿家塾师的良苦用心了。 从鲁迅故里出来,走完一条石板路,我来到了咸亨酒店。这家被鲁迅文化浸泡了一个多世纪的酒店,在很远处似乎就能闻其飘出的阵阵酒香。酒店古风犹存,一切如鲁迅小说《孔乙己》所状:依然是白墙黑瓦,依然是曲尺柜台,依然是条桌板凳,依然是臭豆腐、茴香豆。来此吃饭的人实在太多,我们等了半个多小时才等到一张台子。坐下来后,点了臭豆腐、茴香豆、盐水花生、霉干菜焖肉等下酒菜,慢慢品尝让孔乙己贪杯的绍兴黄酒。店门外的空地上有座真人大小的孔乙己塑像,孔乙己笑呵呵地在门口迎客,没有了当年的落魄相。其实,咸亨酒店和孔乙己早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他们像位无声的导游,引领人们走进鲁迅的世界。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