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 (302)
期刊 (4)
学位论文 (1)
按栏目分组
经济发展 (307)
按年份分组
2014 (7)
2013 (35)
2012 (58)
2011 (59)
2010 (28)
2009 (16)
2008 (45)
2007 (17)
2006 (9)
2005 (8)
2004 (8)
2003 (11)
2002 (6)
按来源分组
绍兴晚报 (48)
天天商报 (36)
绍兴日报 (31)
浙江日报 (8)
绍兴县报 (8)
中国旅游报 (7)
钱江晚报 (7)
光明日报 (6)
人民日报 (4)
嘉兴日报 (4)
都市快报 (3)
新民晚报 (3)
榆林日报 (3)
台州晚报 (3)
东南商报 (3)
慈溪日报 (3)
常州晚报 (3)
东方博物 (2)
萧山日报 (2)
温州晚报 (2)
今日镇海 (2)
江海晚报 (2)
工人日报 (2)
江南游报 (2)
浙江老年报 (2)
上海文汇报 (2)
杭州日报 (2)
浙中新报 (2)
人民日报海外版 (2)
姑苏晚报 (2)
中国青年报 (2)
江苏商论 (1)
华中建筑 (1)
中国美术学院 (1)
西海都市报 (1)
京华时报 (1)
晋江经济报 (1)
新疆日报 (1)
新疆经济报 (1)
中华新闻报 (1)
扬州晚报 (1)
新乡日报 (1)
新华每日电讯 (1)
无锡日报 (1)
绍兴文理学院报 (1)
上城报 (1)
金华日报 (1)
葫芦岛日报 (1)
海峡时报 (1)
福建日报 (1)
都市晨刊 (1)
东方早报 (1)
中国知识产权报 (1)
中国文物报 (1)
中国社会科学报 (1)
鹰潭日报 (1)
现代金报 (1)
四川乐山日报 (1)
三峡晚报 (1)
三晋都市报 (1)
青年报 (1)
齐鲁晚报 (1)
南通日报 (1)
南方都市报 (1)
南昌晚报 (1)
每日商报 (1)
马鞍山日报 (1)
兰州晨报 (1)
国家电网报 (1)
国际金融报 (1)
国际航空报 (1)
东方城乡报 (1)
大河报 (1)
池州日报 (1)
郴州日报 (1)
潮州日报 (1)
巢湖晨刊 (1)
常熟日报 (1)
北京青年报 (1)
浙江邮电报 (1)
云南经济日报 (1)
延安日报 (1)
文学报 (1)
皖南晨刊 (1)
老年日报 (1)
今日早报 (1)
今日临安 (1)
环湖晨刊 (1)
华西都市报 (1)
华东新闻 (1)
华东旅游报 (1)
福州晚报 (1)
承德晚报 (1)
常州日报 (1)
毕节日报 (1)
海峡都市报 (1)
中国新闻 (1)
浦东时报 (1)
开封日报 (1)
自贡日报 (1)
珠江商报 (1)
中国文化报 (1)
浙江法制报 (1)
徐州日报 (1)
武进日报 (1)
天台报 (1)
天津日报 (1)
宿迁晚报 (1)
石家庄日报 (1)
青岛早报 (1)
齐齐哈尔日报 (1)
南京晨报 (1)
南方日报 (1)
茂名晚报 (1)
茂名日报 (1)
今日德清 (1)
揭阳日报 (1)
江苏教育报 (1)
黄冈日报 (1)
淮安日报 (1)
贵阳日报 (1)
德州日报 (1)
大江晚报 (1)
保定日报 (1)
皖江晚报 (1)
上虞日报 (1)
上海大学报 (1)
金华晚报 (1)
其它 (1)
相关搜索词
硬气绍兴 ——鲁迅故里游记
作者:暂无 来源:湖南工人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鲁迅故里 
描述: 在中国的版图上,绍兴如谜一般地吸引着我。绍兴的黄酒酿制、师爷故事、水乡社戏、越歌绍剧,都给人一种柔软的感觉。论历史,显然不如中原北国那样厚重;论区域,偏居一隅,远不及其他历史古都那样霸气;论环境,地处江南,梦里水乡,素有鱼米之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与名士乡的称誉。这众多美誉,都源于绍兴水文化,柔
全文:

在中国的版图上,绍兴如谜一般地吸引着我。绍兴的黄酒酿制、师爷故事、水乡社戏、越歌绍剧,都给人一种柔软的感觉。论历史,显然不如中原北国那样厚重;论区域,偏居一隅,远不及其他历史古都那样霸气;论环境,地处江南,梦里水乡,素有鱼米之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与名士乡的称誉。这众多美誉,都源于绍兴水文化,柔情似水,这里好像与硬气无缘。

初夏在绍兴的一次文化之旅,徜徉在鲁迅故里的那片历史街区几个小时,我触摸到的却是绍兴的别样的风骨。

当旅游巴士抵达鲁迅故里,一幅巨大的浮雕抓住大家的眼球。浮雕上的鲁迅先生栩栩如生,依旧是一头硬直的短发,手指夹起一根香烟,先生如炬的目光透过袅袅升起的烟雾,坚毅且沉着地远望着。浮雕上书写几个大字“鲁迅故里”,遒劲有力。趁着导游领取参观券的空隙,团队成员摆出各种姿势,留下了一张张珍贵的照片。

走进街区,一条古色古香的江南小巷由近至远,我们仄起脚跟儿,走在小巷的青石板上。一边是黛瓦粉墙,黑漆大门的鲁迅纪念馆,一边是具有绍兴传统特色的晚清台门宅院——周家台门,再往前几十米,却赫然一座庄严肃穆的大宅——鲁迅祖居。

鲁迅纪念馆以编年体的形式诉说着先生从出生到青少年时代在南京、日本生活学习的历史,青铜雕琢的鲁迅先生坐像,面容清癯、慈祥,与之气氛相对的则是屏风上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手迹。先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给予他高度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今天,我们站在21世纪的门槛回望,这些评价中肯,实不为过。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穿梭在周家台门宅院内。这里曾经的辉煌和破落,都随着时光的推移,如蒙太奇般从我们脑海中闪过。由于家境的转变,少年鲁迅不得不帮着母亲变卖东西维持这个家。透过故居的石库台门,我仿若看到幼小的鲁迅在讥嘲的目光中,去当铺典当,再到药店买药的身影,看到少年鲁迅在屈辱中由弱慢慢变强,看到青年鲁迅弃医从文的勇气和担当。

鲁迅祖居,建于清朝乾隆期间,前后房屋共四进。主体建筑依次为门厅、香火堂、座楼等,门厅挂有“翰林”匾,大厅挂有“德寿堂”匾,柱联书写一副对联:“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显露出封建社会官宦大户气派。每至年节大祭,少年鲁迅都要到祖宅礼拜磕头,这里也是鲁迅用来作为《祝福》的背景之一。也正是在这里,鲁迅窥见的是一个末落的封建士大夫家族的背影,从此,远离虚伪,抨击丑恶,开始了对真理的探索。

让许多人不顾疲劳,一路奔波的景点一定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在周家新台门东约50米,过石板桥即达三味书屋。这里是寿镜吾老先生开的私塾,是鲁迅从12岁到17岁时求学之所。屋正中上方悬挂“三味书屋”匾额,下面是一幅《松鹿图》,两边柱子上有“至乐无声难孝弟,太羹有味是诗书”的对联。一幅图、一副对联构成了私塾教育的全部思想内涵。先生笔下的三味书屋依然鲜活,书屋后面有小园,种有腊梅和桂花,是鲁迅与小伙伴课余玩耍嬉戏的地方。导游告诉我们,“三味”的意思为: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将知识视为美味,寿老先生匠心独具,他可能没有想到,未来中国的脊梁会透过少年鲁迅朗朗读书声,在这方寸之地铸就。进入百草园,映入我们眼帘的除了有一口井,一颗高大的皂角树及在一块石头上刻着“百草园”三个醒目的大字外,已难寻先生文章描述的那些踪迹,难免会留些遗憾。团队里活跃的成员或模仿着童年鲁迅在石井栏旁跳来跳去,或坐在园外长妈妈的雕塑旁作倾听故事状,多少回味了一下先生那段欢乐而天真的童年生活。

傍晚,在先生笔下的咸亨酒店就餐,一边酣饮绍兴的黄酒,一边咀嚼茴香豆的香味,一边还模仿着孔乙己比划着“茴”字的四种写法。文化和美味相映成趣,尤其是先生文章里的人物和地点能够成为如今景区的一个符号、一道风景线,文化的力量足以穿透时光,坚不可摧。

作家郑休白赞叹道:你随便在鲁迅故里的哪个台门、幽巷、小桥一站,便能经历一个世纪的风云,风云中有雷电闪鸣,有刀枪剑影,更有一种人格、精神、境界的昭示。

它到底给予我们怎样的一种昭示呢,街区那块“中国脊梁”的匾牌令人深思。匾牌的底纹分明映衬着绍兴4000年的历史画卷,许多人物飘然而至,大禹的顽强拼搏、勾践的卧薪尝胆、嵇康的刚肠傲骨、陆游的铁马冰河、秋瑾的侠女柔情。这些都应该是硬气绍兴的基因。

简单的“中国脊梁”四个大字,既是对整个景点的高度概括,也是对鲁迅先生一生的精准定位。一个人从这里出生、成长,他的脊梁由稚嫩而成熟,由弱小而坚硬,逐步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

一些人、一条街、一座城铸就的一道“中国脊梁”,让绍兴更加硬气,刚柔相济,让中华民族铁骨铮铮,浩气升腾。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