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 (302)
期刊 (4)
学位论文 (1)
按栏目分组
经济发展 (307)
按年份分组
2014 (7)
2013 (35)
2012 (58)
2011 (59)
2010 (28)
2009 (16)
2008 (45)
2007 (17)
2006 (9)
2005 (8)
2004 (8)
2003 (11)
2002 (6)
按来源分组
绍兴晚报 (48)
天天商报 (36)
绍兴日报 (31)
浙江日报 (8)
绍兴县报 (8)
中国旅游报 (7)
钱江晚报 (7)
光明日报 (6)
人民日报 (4)
嘉兴日报 (4)
都市快报 (3)
新民晚报 (3)
榆林日报 (3)
台州晚报 (3)
东南商报 (3)
慈溪日报 (3)
常州晚报 (3)
东方博物 (2)
萧山日报 (2)
温州晚报 (2)
今日镇海 (2)
江海晚报 (2)
工人日报 (2)
江南游报 (2)
浙江老年报 (2)
上海文汇报 (2)
杭州日报 (2)
浙中新报 (2)
人民日报海外版 (2)
姑苏晚报 (2)
中国青年报 (2)
江苏商论 (1)
华中建筑 (1)
中国美术学院 (1)
西海都市报 (1)
京华时报 (1)
晋江经济报 (1)
新疆日报 (1)
新疆经济报 (1)
中华新闻报 (1)
扬州晚报 (1)
新乡日报 (1)
新华每日电讯 (1)
无锡日报 (1)
绍兴文理学院报 (1)
上城报 (1)
金华日报 (1)
葫芦岛日报 (1)
海峡时报 (1)
福建日报 (1)
都市晨刊 (1)
东方早报 (1)
中国知识产权报 (1)
中国文物报 (1)
中国社会科学报 (1)
鹰潭日报 (1)
现代金报 (1)
四川乐山日报 (1)
三峡晚报 (1)
三晋都市报 (1)
青年报 (1)
齐鲁晚报 (1)
南通日报 (1)
南方都市报 (1)
南昌晚报 (1)
每日商报 (1)
马鞍山日报 (1)
兰州晨报 (1)
国家电网报 (1)
国际金融报 (1)
国际航空报 (1)
东方城乡报 (1)
大河报 (1)
池州日报 (1)
郴州日报 (1)
潮州日报 (1)
巢湖晨刊 (1)
常熟日报 (1)
北京青年报 (1)
浙江邮电报 (1)
云南经济日报 (1)
延安日报 (1)
文学报 (1)
皖南晨刊 (1)
老年日报 (1)
今日早报 (1)
今日临安 (1)
环湖晨刊 (1)
华西都市报 (1)
华东新闻 (1)
华东旅游报 (1)
湖南工人报 (1)
福州晚报 (1)
承德晚报 (1)
常州日报 (1)
毕节日报 (1)
海峡都市报 (1)
中国新闻 (1)
浦东时报 (1)
开封日报 (1)
自贡日报 (1)
珠江商报 (1)
中国文化报 (1)
浙江法制报 (1)
徐州日报 (1)
武进日报 (1)
天台报 (1)
天津日报 (1)
宿迁晚报 (1)
石家庄日报 (1)
青岛早报 (1)
齐齐哈尔日报 (1)
南京晨报 (1)
南方日报 (1)
茂名晚报 (1)
茂名日报 (1)
今日德清 (1)
揭阳日报 (1)
江苏教育报 (1)
黄冈日报 (1)
淮安日报 (1)
贵阳日报 (1)
德州日报 (1)
大江晚报 (1)
保定日报 (1)
皖江晚报 (1)
上虞日报 (1)
上海大学报 (1)
金华晚报 (1)
其它 (1)
相关搜索词
鲁迅故里:红色景点的庄重使命
作者:暂无 来源:绍兴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鲁迅故里 
描述: 1953年,为纪念鲁迅先生,发扬鲁迅精神,政府专门从文化、教育界抽调一批专家,组建鲁迅纪念馆。半个多世纪来,鲁迅纪念馆通过多种形式,宣传鲁迅的思想和精神,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记者许程丽 截至昨天,今年鲁迅故里接待游客已达87.5万人次,同比增加12.79%。对于一个纪念性人物博物
全文:,从新的角度,观照了鲁迅伟大的精神世界。 由于各项工作卓有成效,近日,鲁迅故里被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评为“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先进集体”。 开篇话:201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的日子
鲁迅故里6月1日起免费开放
作者:暂无 来源:绍兴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鲁迅故里 
描述:■吕禹 余万芳 本报讯 继绍兴博物馆3月15日起免费开放后,绍兴鲁迅纪念馆将于6月1日起实行免费开放,开放范围包括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祖居、鲁迅生平事迹陈列馆等整个鲁迅故里景区。昨天上午,市文物管理局专门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了相关情况。 今年1月,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下
全文:■吕禹 余万芳 本报讯 继绍兴博物馆3月15日起免费开放后,绍兴鲁迅纪念馆将于6月1日起实行免费开放,开放范围包括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祖居、鲁迅生平事迹陈列馆等整个鲁迅故里景区。昨天上午
10月28日:鲁迅故里迎盛典
作者:暂无 来源:绍兴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鲁迅故里 
描述:■记者 李菲 许程丽 本报讯 2007年10月28日, 备受瞩目的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将在绍兴举行。昨天,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建功一行来绍共商筹备事宜。他希望绍兴人打开思路,充分发挥想像力,办一届前所未有、让人眼睛一亮的文学盛典。 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确定落户绍兴后,市委宣传部、市节会办、
全文:

■记者 李菲 许程丽 本报讯 2007年10月28日, 备受瞩目的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将在绍兴举行。昨天,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建功一行来绍共商筹备事宜。他希望绍兴人打开思路,充分发挥想像力,办一届前所未有、让人眼睛一亮的文学盛典。 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确定落户绍兴后,市委宣传部、市节会办、文广局、文旅集团等就开始全力筹办,并于8月中旬向中国作协汇报了颁奖典礼的初步设想。此后又根据作协意见,对颁奖典礼具体地点、典礼过程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原拟在剧院内举办的设想作了变动,并确定了鲁迅故里、东湖、鲁镇等多个颁奖候选地点。经过综合考虑,在昨天下午的反馈会上,最后确定在鲁迅故里举办盛典。 在阐述将鲁迅故里列为典礼颁奖地点的原因时,有关部门表示,鲁迅故里最能展现绍兴的文化特色,又是全国惟一的,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在鲁迅故里颁发鲁迅文学奖,可以体现文学“寻根”含义,让与会嘉宾近距离感受鲁迅和绍兴,同时能将景点和颁奖典礼程序有机结合起来,构筑颁奖过程的感人细节,对宣传鲁迅、宣传绍兴很有好处。 有关部门设想在鲁迅故里入口广场或百草园内搭建颁奖台,获奖者可乘坐乌篷船到达,在三味书屋门口上岸,步入入口广场或百草园参加典礼。在颁奖典礼中,很多与鲁迅有关的“人”将出现,主办方将穿插一些鲁迅的感人事迹,并拟邀请日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藤野先生后代等来绍,增强文学奖的世界性。 昨天,陈建功一行实地踏看了鲁迅故里等地,并来到鲁迅文学奖陈列馆场所,就布馆方案提出了要求。陈建功希望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做足鲁迅和鲁迅故里文章。今天上午我市还将召开座谈会,商讨颁奖典礼的具体细节。

[1图]阳明故宅+吕府:第二个“鲁迅故里”?
作者:暂无 来源:绍兴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鲁迅故里 
描述: ●梁易辉 袁晓玲 文 何雯 摄 一位是大明伯爵、南京兵部尚书王阳明,一位是明代嘉靖朝正儿八经的内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吕夲,他们俩在同一地段留下了大片的宅第。如果把这些明代民居修复并连为一片,打造成一个景区,那会有多大的轰动效应? 因为有太多的牵连,这两个宅第要在短时间内成为景区,还不太可能。
全文:

●梁易辉 袁晓玲 文

何雯 摄

一位是大明伯爵、南京兵部尚书王阳明,一位是明代嘉靖朝正儿八经的内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吕夲,他们俩在同一地段留下了大片的宅第。如果把这些明代民居修复并连为一片,打造成一个景区,那会有多大的轰动效应?

因为有太多的牵连,这两个宅第要在短时间内成为景区,还不太可能。但因为文化界人士的呼吁,这个设想的后续效应值得期待。

豪杰难被雨打风吹去

这王守仁,另一个响亮的名字是王阳明,是他青年时代在会稽山阳明洞参天悟道时给自己取的别号。畅销书作者又给他取了一个后现代诨号——“明朝一哥”。

他与绍兴有太多的渊源。其远祖是琅琊王氏,南渡后居于会稽,后分散各处,祖上从虞南陈溪搬至余姚。他的父亲,科举状元王华,思慕绍兴风光和人文生态,将家搬到了绍兴,在城北光相桥畔置地居住。

因为父亲的这个举动,王守仁得以与绍兴产生了直接的联系。这里是他青少年时代的成长地;被贬往贵州的时候,他都是三十好几的人了,还很不成熟,曾打算偷偷溜回绍兴,潜心从事学术研究。

后来仕途顺遂,有军事才能的他,平定了几次叛乱,升南京兵部尚书,封光禄大夫和新建伯,皇帝赐建新建伯府。

接着,他便领教了木秀于林的后果。好不容易遇到叛乱,正是大伙儿建功立业的好时机,你王守仁能啊,别人还没把队伍拉拢开拔,便三下五除二将叛军给收拾了!他因此受到排挤和打击,连刚刚形成的一点学说,也被攻讦为“伪学”。

此时,正好遇到父亲王华过世,按规矩,得卸任回乡守孝三年,他栖栖遑遑卷起铺盖,离开了那个是非圈。待到“丁忧”满了,朝中那帮家伙也懒得搭理他了,一来二去,他在绍兴和余姚被闲置了六年。

但这六年,是真正成就王阳明的六年。在贵州、江西等地,王阳明已有办书院讲学的经历,回乡守孝的他,带上一帮极具个性的门生,讲学于稽山书院。

他在继承思孟学派的“尽心”、“良知”和陆九渊的“心即理”等学说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朱熹先验范畴的“理”为本体学说,创立了王学,称阳明心学。 

这是当时的新兴思潮,吸引了当时无数青年学子,苏、浙、皖、赣,甚至湖广和华北等地的哲学爱好者,远道而来,汇集绍兴,跟随阳明先生悠游讲学。一时间,绍兴城的房屋租赁市场和文具业也热了起来。

没多久,连绍兴知府南大吉、年近七十的老诗人董澐都归于王阳明帐下,自称门生。1525年,在光相桥畔祖业上,门人集资创建新书院,堂而皇之名以“阳明”。这标志着王学走向了成熟,从此形成流派,影响后世。

哲人故居杂乱无觅处

王阳明复出官场不到两年,就死在了任上,年仅五十七岁。在绍兴讲学时,这位擅长风水的哲学家就为自己选好了墓地,死后归葬兰亭。

阳明书院早已荡然无存,如今,王阳明在绍兴的遗迹,除了墓葬和阳明洞天,就只剩下一片破败的故居。

从西小路过谢公桥,穿过谢公桥河沿的游廊,再右拐上曲折的弄堂,找到一个水池,就到了王阳明故居处。在这过程中,还得避开很多挂满了滴水衣服的晾衣绳。

王衙弄和假山弄一南一北夹着大片低矮的民居,原先都属于新建伯府。光从面积看,就可知当年王阳明伯爵府的气势。但现在,连那些旧民居也被居民分割搭建,很是拥挤。

如今,挂着“绍兴市文物保护点”牌子的王阳明故居遗址,只是一个杂乱的台门。推门进去,居住其中的一个中年妇女,以异样的眼神审视着来者。这表明,来过此处的人不会很多。

王阳明的后代,世袭伯爵的王业泰在南明鲁王败亡时投降满清,家族破落;“长毛”占领绍兴,要建府第,拆毁伯府大厅运走建材不算,还焚火烧掉了没有利用价值的东西。

在兵乱和不尊重文化的年代,人们极尽焚琴煮鹤之能事,好东西总不免成为绝响。现在伯府的周围难得保留了些许“明朝基因”的,是王衙池、观象台和石牌坊等物。

王衙池原长三十五米,宽二十五米,四季水位稳定。如今缺了一个角不说,池水浑浊发绿,已成死水。石牌坊原有四柱三间,后剩下三柱两间,早些年边上建房,又拆了一柱,现只剩下一间。

假山弄上的观象台,长五十三米,宽十七米,四周石块围砌,上覆土,原只有两米多高,现在拔高不少,开辟成小公园,建了亭、廊和房子,今名月明园,腐草瘦竹,倒也可看。

与王阳明故居命运相似的,还有南面不远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吕府。

它的原主人吕夲,是王阳明的余姚小老乡,依附严嵩平步青云,大节有亏,不提也罢。吕府共有十三厅,占地四十八亩。眼下其他房子也住满了居民,只剩下一个厅堂,时不时地对外开放。

民间有“吕府十三厅,不及伯府一个厅”的说法。或许正是因为它不及伯府,才逃过兵火,好歹保留了部分原样。

逐步修复打造新景区

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这句话中,“民族”二字可被“城市”替换,知识分子,也可以是过时的。

王阳明是有世界影响力的哲人,学说流传日、韩等国和东南亚、中国台湾等地区。青年蒋介石东渡留学时,看日本文人人手一册王阳明,才认识了这位浙江同乡,尔后苦读其著作,成为信徒。

海外学者对王阳明的崇敬,可谓无以复加。好些前来王阳明墓地朝圣的学人,会行跪拜之礼,态度毕恭毕敬。

他们对哲人、对文化的恭敬态度,也刺激了绍兴文化界人士。在政协议政会上,市政协委员、城建档案馆馆长屠剑虹呼吁,将修葺王阳明故居纳入政府规划。

屠剑虹说:“对王阳明的学术地位,国内逐渐有了正确的认识。他的墓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他的故居迟迟不能修复,是莫大的遗憾。”

“事情可以一步步做,而规划应该尽早出台。先应该疏浚王衙池,恢复王衙池、观象台等名称。”屠剑虹说,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逐步将居民迁移安置,对整片民居按台门建筑的布局修复。

她的发言一经提出,很多认识和不认识的文化界人士来电赞扬说,这才体现了一个城市对文化的重视。

接着,一些更为远大的“延伸设想”也被催生出来。有人提出修复王阳明故居后,可与南边的吕府连成一片,在西小路历史街区打造绍兴第二个“鲁迅故里”。

无论是对绍兴全城旅游,还是对城市文化品位,这都有莫大的好处,但前提是得先解决拆迁难和资金难问题。

王阳明故居遗址

秋天的夜晚,我走过鲁迅故里
作者:暂无 来源:绍兴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鲁迅故里 
描述: 东方浩 这个秋天的夜晚 我走过鲁迅故里 青石板的道路 只回响 我一个人的脚步 我无法像风一样轻盈 拂过水面 或者树梢 落叶破碎在我的脚下 我有些内疚 我明白 我的脚步多少惊动了黑漆台门后 那些挑檐、柱廊和花窗石椅 白日的喧嚣早已褪尽 就连秋虫 也不再鸣叫
全文:

东方浩

这个秋天的夜晚 我走过鲁迅故里

青石板的道路 只回响

我一个人的脚步

我无法像风一样轻盈 拂过水面

或者树梢 落叶破碎在我的脚下

我有些内疚 我明白

我的脚步多少惊动了黑漆台门后

那些挑檐、柱廊和花窗石椅

白日的喧嚣早已褪尽 就连秋虫

也不再鸣叫 只有月光

她的清凉到处漾动 而乌篷船

系在河埠头 而白墙黛瓦的老房子

安静在月光下 它们朦胧

它们不出一声 仿佛陷入漫长的回忆

这个秋天的夜晚 我在石板路上踉踉跄跄

不是因为小酒馆的酒 不是因为诗人的相聚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这看似悖论的话语 表达的是

一个诗人对另一个诗人的崇敬和仰望

是的 泥土将埋葬一切 唯有时光的手中

会留下一些不腐烂、不冷却的姓名

生命的重量和恒久 其实跟高矮胖瘦无关

跟年寿长短、职位高低也无关

有关的仅仅是一种爱:

国之爱、民之爱、故园之爱

这个秋天的深夜 我再一次提醒自己

把脚步放轻一些、再轻一些

即使月光再朦胧 即使秋夜的风再寒冷

青石的道路上 依然有清晰的印迹

和隐约的暖意 那是先生的文字、言语和心跳

浓重的乡音 朴素的问候 沉思的背影

在流水之上在月光之上在每一片叶之上

东昌坊口 周家台门 三味书屋

这些名字是一册册图书 在夜风中打开

野草的火焰总在春天里一年年醒来

曾经的呐喊依旧响在耳畔

社戏的光芒、琅琅的诵读声和桂花的香

在今夜再一次出现:这个秋天的夜晚

一个人的道路 呈现一种闪电的光芒

哦 如果我走上台阶轻轻扣动门环

将会惊动多少亲人们的灵魂和叹息

这样的夜晚 我非常自然地想起了先生

先生呀——这里是你牵挂一生的故园

也是我朝夕相处的家乡 我要一直热爱下去

鲁迅故里:一个坊口的传奇演变
作者:暂无 来源:绍兴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鲁迅故里 
描述:“余家世居绍兴府城内东昌坊口,其地素不著名。”在1945年所写的《过去的工作》一文中,周作人这样回忆他的出生地。1881年,周作人的哥哥——周树人,就诞生在这个绍兴城内寻常街坊口。 对于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而言,周家两兄弟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存在。对这座城市来说,那条鲁迅生活了18年的街巷,也从此成了
全文:

“余家世居绍兴府城内东昌坊口,其地素不著名。”在1945年所写的《过去的工作》一文中,周作人这样回忆他的出生地。1881年,周作人的哥哥——周树人,就诞生在这个绍兴城内寻常街坊口。 对于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而言,周家两兄弟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存在。对这座城市来说,那条鲁迅生活了18年的街巷,也从此成了一个文化地标。 新中国成立后,绍兴就是一个鲁迅的重要纪念地。但鲁迅这个人物符号,在这座城市被充分放大,则开始于2002年绍兴实施的《鲁迅故里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坊口的前世今生 在古老的绍兴城历史上,以坊命名的街巷多如牛毛,如月池坊、作揖坊。在百街千衢的绍兴城内,东昌坊实在是一条普通不过的老街。 这条东西走向的小街巷历史上并不热闹,也素来不是一块文化重地。所谓的东昌坊口,也就是今天鲁迅路与新建南路交叉口的那个寻常的十字路口。 1881年,坊口边上的周家新台门里诞生了鲁迅,被取名为周樟寿的这个小男孩来到世上的时候,正是一个古老的封建王朝崩溃的前夕。那一年,内外交困中的中国与俄国签订了一份屈辱的《伊犁条约》,而绍兴城内的周家,这个士大夫家庭也已由兴转衰。 在鲁迅后来写的那些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那个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时代和家庭里的小男孩,他在这条街巷里所经历过的那些大致的生活轨迹。 在孩提时代,有蟋蟀虫鸣、覆盆子的百草园是鲁迅的乐园。斜对面寿家的三味书屋,则是他少年时上学的地方。因为家里有一个生病的父亲,鲁迅还要出入在恒济当铺、药店之间,附近路过的那些地方有咸亨酒店、土谷祠、长庆寺等等。 18岁离开家乡的鲁迅,后来远渡东瀛,并辗转各地,开始了他那一代乱世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个人命运的求索。“20世纪中国文化旗手”、“民族魂”是后来人对于鲁迅的评价。1971年,毛泽东有一次在谈到鲁迅时说:“鲁迅是中国的第一个圣人。中国第一个圣人不是孔夫子,也不是我,我算贤人,是圣人的学生。” 作为一个缅怀鲁迅的重要地点,绍兴从解放后就开始着手恢复鲁迅故居、祖居、三味书屋等一些鲁迅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并定期举行一些纪念活动。 上世纪70年代初期,因为一位美国总统访问杭州,就近的绍兴得有所准备,东昌坊口的那些石板路就被拓宽成了柏油路。1972年,传统院落格局的鲁迅纪念馆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幢现代化的陈列厅,这幢高大的水泥建筑是用大理石柱子支撑的,它突兀地落在改名为“鲁迅路”的东昌坊边上。 动 议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绍兴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急剧转型的时代。在教育、文化、商业等各个方面,鲁迅本人及他的作品,被嵌入了绍兴城成长的肌体与血脉之中。 1981年,鲁迅诞辰100周年,绍兴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这一年,东昌坊口新落成了一座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这可以说是从鲁迅身上延伸出来的最早的成功商业行为。 从学校、电影院、图书馆、广场到黄酒、商铺、景区,在横跨各个行业的领域里,以鲁迅的名字命名或涉及的注册商标,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就大量地出现在绍兴。 无论是文化的还是商业的,在这座城市里,被共同放大鲁迅这个符号。这座鲁迅的城市,由此也成为外界探寻鲁迅世界的一个重要场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作为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鲁迅纪念馆,每年就要接待30多万游客。其中一种说法是鲁迅纪念馆之于绍兴,就像故宫之于北京,到绍兴是不能不到这个纪念馆去看看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绍兴首次动议对鲁迅故居及周边地区进行整体性保护。其中一条重要的内容是,将那条城市主干道——车水马龙的鲁迅路改为青石板步行街。这一构想一度在绍兴引起巨大的争议,是否会造成绍兴城内的交通瘫痪,是当时反对者们所持的主要观点。 就像后来鲁迅故里实行成功保护后,省文物局局长鲍贤伦说的那样:“鲁迅故里保护工程犹如在一个人的心脏部位动手术,它的成功与否事关一座城市的命运。” 在曲曲折折的时代前行过程中,今天鲁迅故里一带的那些传统民居、小河风情逐渐陷入了濒临消失的境地。整座城市向着现代化方向转型,东昌坊一带的大片明清建筑,因年久失修和日常生活不便,改旧换新的诉求十分强烈。而像土谷祠、长庆寺等历史文化遗迹,则被用以办公,毁损情况严重。 一直到2002年8月8日,由国家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王景惠任组长的8人专家组,经过实地踏勘和评审,通过了清华大学等编制的《绍兴鲁迅故里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这个历时3年酝酿、修改、公开征集意见的规划文本,成为总投资10亿元的鲁迅故里历史街区保护工程的实施依据。 当时国内建筑、文化领域的专家们评论这一举动:“绍兴开始抢救性的古城保护了。”的确,鲁迅故里工程的启动,是在绍兴进行古城整体保护的背景下启动的,包括书圣故里、八字桥等历史文化街区在内的一揽子方案,试图尽力留下一座在时光中即将逝去的古城。 “文为城之魂”,承载起绍兴古城保护这一理念的重地,无疑是鲁迅故里。 胜景重现 2003年2月21日起,大量的绍兴市民前往鲁迅纪念馆合影留念。那座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鲁迅生平陈列厅当天闭馆实行拆除措施。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它是一整代绍兴人的集体记忆。 从2002年10月启动,到2003年9月25日鲁迅故里一期工程对外开放,期间相隔一年时间。到了2003年10月16日,全国数十座名人故居博物馆的负责人聚会绍兴,研究故里保护的“绍兴模式”。 以鲁迅故里一期工程为蓝本,博物馆的专家们在研讨会上形成的一个观点是:从名人故居到名人故里,使鲁迅故里区域内的文物“大树”变成了文物“森林”。因为那些小、散、多的人文景点,被整合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功能板块。从故居到故里,景点的年游客量也从一年60万人次上升到当时的100万人次。 对于鲁迅故里而言,一个最为重大的变化是,它的保护规划范围从原来的10多公顷一下子拓展到51.57公顷。在这片区域内,划分出五大功能区块:以鲁迅祖居、鲁迅故居等为核心的鲁迅青少年时代生活环境展示区,清末民初市井生活风情和鲁迅作品人物场景展示区,以及鲁迅文化研究展示区、传统商业区、旅游服务区等。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其建筑空间容纳了历史、文化甚至商业的元素。而绍兴着力想达到的目标是,还原历史的真实,从而让城市的灵魂安放在那些成片的老房子里。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生产力,丰富的文化遗产甚至是一座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这是今天的城市学家所持的普遍观点。 鲁迅故里保护工程今天仍在实施之中。就像鲁迅说的那样,将来必胜于过去。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更为迷人的胜景将出现在这片土地上,而他们对于这座城市而言,无疑是珍贵的。 这些珍贵的东西,也许可以通过一个叫余秋雨的文人的眼睛来看看:“我每次悄悄去绍兴,总会一再惊讶,这么一座不大的城市,怎么会承载起那么厚重的文化精神,历千年不衰?这么一些南方的巷陌,怎么会散发出那么雄迈的中华豪气,令万人瞩目?” 东昌坊口,古老的绍兴城内一个寻常的十字路口,因为一个人的出生成了中国的一个文化地标。2002年,绍兴实施《鲁迅故里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使鲁迅故里区域内的文物“大树”变成了文物“森林”。 创业创新30年 百件风光盛事 61

立体整治,提升鲁迅故里软硬环境
作者:暂无 来源:绍兴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鲁迅故里 
描述: (上接第1版)市旅游集团加大整治力度。与商家签订责任状,对不文明不配合的商家,损害鲁迅故里形象的商家,中止合同;鲁迅故里水岸环境整治工程也已启动。 市旅游集团董事长祁淼荣说,随着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推进,景区整体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环境卫生和经营秩序也明显改善。下一步,将加强对景区、店铺和游
全文: (上接第1版)市旅游集团加大整治力度。与商家签订责任状,对不文明不配合的商家,损害鲁迅故里形象的商家,中止合同;鲁迅故里水岸环境整治工程也已启动。 市旅游集团董事长祁淼荣说,随着文明城市创建
鲁迅故里免费开放景区商家看好“钱景”
作者:暂无 来源:绍兴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鲁迅故里 
描述:市文旅集团:本地市民“免费游”,最好不要挤在双休日或黄金周、小长假 ■记者 栗爱平 文 袁云 摄 本报讯 昨天是鲁迅故里免费限额开放第一天。上午8时10分,记者来到现场,只见两个售票窗口都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一直延伸到广场。现场有工作人员和保安、民警维持秩序,志愿者也在景区内各场馆和景点帮助“单点控制
全文:

市文旅集团:本地市民“免费游”,最好不要挤在双休日或黄金周、小长假 ■记者 栗爱平 文 袁云 摄 本报讯 昨天是鲁迅故里免费限额开放第一天。上午8时10分,记者来到现场,只见两个售票窗口都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一直延伸到广场。现场有工作人员和保安、民警维持秩序,志愿者也在景区内各场馆和景点帮助“单点控制”流量。 鲁迅故里的门票免费,让景区内的商户们对“钱景”更加乐观。鲁迅纪念馆门口“天工琉璃艺廊”的王店长说:“景区免费开放,我们商户就跳出了旅游商店的局限,本地人流量可能会更大,我们生意更好做啊。” 到中午12时,现场免费领取的2000张门票已经“派送”完毕,而预约的2000张门票也已领出1300张左右。市文旅集团现场指挥人员根据情况,及时从已预订而未前来领取的700张左右“0元”门票中调剂出了500余张,进行“现场派送”。到下午4时,4000张“0元”门票全部“售完”。市文旅集团宣传营销处处长王忠华说:“从免费首日的情况来看,4000张门票限额基本可以满足游客的需要,其中,本地游客超过30%。而以往的双休日,本地游客可能没这么多,这说明免费开放后使更多本地人得以享受本地旅游资源。” 市文旅集团同时提醒市民,为了保障景区内文物的安全和现场秩序,本地市民最好不要挤在双休日或黄金周、小长假里来“免费游”,尽量把“黄金时间”让给外地游客,欢迎市民在非双休日前来“体验”,而且最好是下午。另外,前来领取“0元”门票时,不要忘带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证件。

免费开放走在全国前列 国家级媒体聚焦鲁迅故里
作者:暂无 来源:绍兴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鲁迅故里 
描述: ■通讯员 杨晔城 本报讯 日前,由国家文物局牵头组织的文物事业“十一五”成就回眸——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成就报道组一行抵达鲁迅故里,对鲁迅故里在免费开放和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进行了实地调研和专题访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日报等国内多家主流媒体聚焦鲁迅故里,围绕鲁迅故
全文:

■通讯员 杨晔城

本报讯 日前,由国家文物局牵头组织的文物事业“十一五”成就回眸——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成就报道组一行抵达鲁迅故里,对鲁迅故里在免费开放和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进行了实地调研和专题访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日报等国内多家主流媒体聚焦鲁迅故里,围绕鲁迅故里免费开放新成就、新发展,向世界展示历史文化名城“镇城之宝”的魅力。

据了解,绍兴鲁迅纪念馆面向公众实行整体免费开放近三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下,以深化国家5A级旅游区创建为契机,扩建游客中心,实施静音工程,规范内部管理,打造学术平台,强化安全措施,使免费开放这项文化惠民工程做到了免费不降服务、免费不减投入、免费不停发展、免费不忘研究,取得了观众需求满足、现场秩序平稳、参观质量提升、社会反响良好的显著成效,年接待观众超200万人次,尤其是免费开放后,未成年人和普通打工者参观比例大幅攀升。

去年5月中旬,国家文物局主要领导在实地考察后,对鲁迅纪念馆免费开放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具体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