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 (777)
期刊 (619)
会议论文 (1)
按栏目分组
社会生活 (1397)
按年份分组
2015 (3)
2014 (29)
2013 (126)
2012 (138)
2011 (188)
2010 (141)
2009 (148)
2008 (167)
2007 (86)
2006 (37)
2005 (25)
2004 (15)
2003 (13)
2002 (19)
2001 (16)
2000 (13)
1999 (23)
1998 (20)
1997 (12)
1996 (18)
1995 (19)
1994 (15)
1993 (10)
1992 (6)
1991 (13)
1990 (8)
1989 (9)
1988 (5)
1987 (9)
1986 (12)
1985 (15)
1984 (5)
1983 (12)
1982 (2)
1981 (8)
1980 (3)
1979 (3)
1978 (1)
1977 (1)
1956 (1)
1955 (1)
1948 (1)
1947 (1)
按来源分组
绍兴晚报 (279)
天天商报 (220)
绍兴日报 (126)
绍兴县报 (71)
野草 (16)
今日浙江 (15)
中国酒 (13)
钱江晚报 (12)
鲁迅研究月刊 (11)
浙江档案杂志 (10)
荣宝斋 (10)
绍兴师专学报 (9)
绍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7)
艺术沙龙 (7)
长三角 (7)
戏文 (6)
青少年书法 (6)
小作家选刊(小学生版) (6)
中国集体经济 (5)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
瞭望 (5)
美食 (5)
烹调知识 (5)
食品与生活 (5)
中国食品 (5)
杭州日报 (5)
上海鲁迅研究 (4)
文史杂志 (4)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4)
语文教学与研究 (4)
文史知识 (4)
浙江画报 (4)
文化交流 (4)
雨花 (4)
鲁迅研究动态 (4)
今日早报 (4)
宁波日报 (4)
农业考古 (3)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3)
领导文萃 (3)
浙江学刊 (3)
杭州通讯(生活品质版) (3)
浙江人大 (3)
纪实 (3)
语文天地 (3)
食品与健康 (3)
浙江经济杂志 (3)
时代潮 (3)
全国优秀作文选(初中) (3)
民主 (3)
新文学史料 (3)
中国书画 (3)
语文教学通讯 (3)
寻根 (3)
风景名胜 (3)
浙江日报 (3)
世界遗产 (2)
股市动态分析 (2)
旅游时代 (2)
文史博览 (2)
浙江档案 (2)
文史天地 (2)
旅游 (2)
养生月刊 (2)
绿色中国 (2)
航空港 (2)
阅读与写作 (2)
广告大观(综合版) (2)
语文知识 (2)
秘书之友 (2)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美术杂志 (2)
景德镇陶瓷 (2)
写作 (2)
国学杂志 (2)
黄梅戏艺术 (2)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
每周电脑报 (2)
大众商务 (2)
中国乡镇企业 (2)
曲艺 (2)
钟山风雨 (2)
现代营销(经营版) (2)
浙江林业 (2)
文学界(专辑版) (2)
博览群书 (2)
消费指南 (2)
江苏政协 (2)
学习与思考 (2)
书屋 (2)
文史精华 (2)
上海调味品 (2)
了望 (2)
文献 (2)
中医药临床杂志 (2)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
小学生时代 (2)
优秀作文选评(小学版) (2)
语文月刊 (2)
中国地方志 (2)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 (2)
上海采风 (2)
沪港经济 (2)
新美术 (2)
浙中新报 (2)
台州晚报 (2)
新民晚报 (2)
农村信息报 (2)
市场报 (2)
上海文汇报 (2)
今日新昌 (2)
绍兴 +环境 (1)
传媒评论 (1)
文学教育(上) (1)
东西南北 (1)
新疆画报 (1)
中学语文 (1)
饮食科学 (1)
文学港 (1)
中国经济信息 (1)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1)
资源与人居环境 (1)
记者观察 (1)
北京文学 (1)
学习博览 (1)
党史纵横 (1)
回族文学 (1)
参花 (1)
意林(原创版) (1)
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1)
江南 (1)
北京纪事 (1)
电网与清洁能源 (1)
人生与伴侣(下半月版) (1)
浙江电化教育 (1)
当代电视 (1)
人民黄河 (1)
北京观察 (1)
宁夏画报(生活版) (1)
蒲松龄研究 (1)
法制资讯 (1)
现代中文学刊 (1)
蜜蜂杂志 (1)
档案春秋 (1)
图书馆杂志 (1)
中华戏曲 (1)
城市地理 (1)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1)
书法 (1)
湖北招生考试 (1)
绿叶 (1)
两岸关系 (1)
杂文月刊(选刊版) (1)
涉世之初 (1)
商周刊 (1)
现代企业文化(上旬) (1)
北方文学 (1)
辅导员 (1)
农电管理 (1)
上海集邮 (1)
中外文摘 (1)
历史教学(中学版) (1)
政府法制 (1)
科技传播 (1)
长江文艺 (1)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1)
学问 (1)
金融博览 (1)
视听纵横 (1)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1)
文学自由谈 (1)
新语文学习·高中 (1)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烹调知识·原创版 (1)
中文自修 (1)
当代学生 (1)
楼市 (1)
新闻天地(上半月刊) (1)
中国执业药师 (1)
茶.健康天地 (1)
海燕 (1)
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1)
海内与海外 (1)
中国经济快讯 (1)
中国文化遗产 (1)
中国保险 (1)
紫禁城 (1)
陶瓷科学与艺术 (1)
中文自学指导 (1)
文教资料(初中版) (1)
文博 (1)
中国民族 (1)
新语文学习(小学低年级版) (1)
观察与思考 (1)
中国防伪 (1)
新作文(初中版) (1)
政工研究动态 (1)
鸭绿江(上半月) (1)
创业者 (1)
百姓生活 (1)
家教博览 (1)
党史博采 (1)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高一年级) (1)
孩子天地 (1)
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 (1)
企业研究 (1)
南京晓荘学院学报 (1)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读书杂志 (1)
档案管理 (1)
东南文化 (1)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今日中国(中文版) (1)
福建金融 (1)
高压电器 (1)
图书馆学刊 (1)
公关世界 (1)
中外企业家 (1)
浙江金融 (1)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1)
工业技术经济 (1)
名作欣赏 (1)
学术论坛 (1)
上海中医药杂志 (1)
安徽教育 (1)
中国经贸导刊 (1)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
新闻知识 (1)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1)
汉语学习 (1)
现代商贸工业 (1)
中国水产 (1)
师范教育 (1)
湘潮 (1)
电影新作 (1)
江苏教育 (1)
城市质量监督 (1)
教师博览 (1)
棋艺(象棋版) (1)
语文世界(初中版) (1)
科学24小时 (1)
当代人 (1)
老年人 (1)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
学海 (1)
中国旅游 (1)
新文化史料 (1)
殷都学刊 (1)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
党史天地 (1)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
家庭教育 (1)
教师之友(小学版) (1)
大江周刊 (1)
朔方 (1)
祝您健康 (1)
航海杂志 (1)
装饰 (1)
诗刊 (1)
吉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清明 (1)
中华魂 (1)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
散文 (1)
出版广角 (1)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世纪行 (1)
中国作家 (1)
中国音乐 (1)
中医药学报 (1)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中国档案 (1)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中国美术馆 (1)
短篇小说(原创版) (1)
陶瓷研究 (1)
天下美食 (1)
文史参考 (1)
旅游纵览 (1)
快乐阅读 (1)
湖南农业 (1)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1)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1)
今古传奇(武侠版月末版) (1)
竞争力 (1)
新课程(教师版) (1)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1)
长城 (1)
当代江西 (1)
中国校园文学 (1)
农民文摘 (1)
翠苑 (1)
同舟共进 (1)
兰台世界 (1)
优秀作文选评:小学版 (1)
青年记者 (1)
老友 (1)
群言 (1)
人才开发杂志 (1)
帕米尔 (1)
读书文摘 (1)
苏州杂志 (1)
滇池 (1)
纺织服装周刊 (1)
图书情报论坛 (1)
证券导刊 (1)
杂文选刊(下旬版) (1)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1)
小学生创新作文 (1)
世纪 (1)
语文新圃 (1)
散文百家 (1)
精品(健康) (1)
时代教育(先锋国家历史) (1)
民间传奇故事 (1)
发明与创新(学生版) (1)
江西农业科技 (1)
城市住宅 (1)
初中生 (1)
医药世界 (1)
共产党人 (1)
文物 (1)
台声 (1)
统一论坛 (1)
黄河文学 (1)
东方养生 (1)
躬耕 (1)
散文诗世界 (1)
现代营销 (1)
绿色大世界 (1)
新青年(朋友版) (1)
中药材 (1)
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 (1)
书法之友 (1)
中华文化画报 (1)
中国酿造 (1)
中医药学刊 (1)
中医杂志 (1)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
茶叶通讯 (1)
大美术 (1)
度假旅游 (1)
福建文学 (1)
国际市场 (1)
中国钢笔书法 (1)
中学政史地(初中地理) (1)
中国新闻周刊 (1)
法律与生活 (1)
阅读与作文(小学低年级版) (1)
小读者 (1)
今日中国论坛 (1)
体育文化导刊 (1)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科学中国人 (1)
学生之友(初中版) (1)
中国科技翻译 (1)
幼儿教育 (1)
上海教育科研 (1)
前进论坛 (1)
厦门大学学报 (1)
党建 (1)
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 (1)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1)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
中国商人 (1)
教育评论 (1)
故宫博物院院刊 (1)
浙江国土资源 (1)
山西老年 (1)
地球 (1)
思维与智慧 (1)
中国医院院长 (1)
规划师 (1)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
辞书研究 (1)
江南论坛 (1)
花木盆景 (1)
散文(海外版) (1)
敦煌学辑刊 (1)
中学生理科月刊 (1)
河北日报 (1)
现代金报 (1)
上虞日报 (1)
南方都市报 (1)
都市周报 (1)
大庆晚报 (1)
郑州晚报 (1)
深圳晚报 (1)
京华时报 (1)
西部时报 (1)
上饶晚报 (1)
上海商报 (1)
今日嵊州 (1)
大庆日报 (1)
城市假日 (1)
潮州日报 (1)
江南游报 (1)
衢州晚报 (1)
中国商报 (1)
鄞州日报 (1)
深圳特区报 (1)
绍兴文理学院报 (1)
经济参考报 (1)
今日德清 (1)
大江晚报 (1)
宁波晨报 (1)
侨报 (1)
南湖晚报 (1)
解放日报 (1)
北方新报 (1)
吴江日报 (1)
今日嵊州报 (1)
相关搜索词
《金瓶梅》是个绍兴人写的!
作者:暂无 来源:都市快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绍兴人 
描述:这是一个400多年的历史之谜。 《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到底是何许人?学术界有几十种说法。正因为考证难度极大,它被喻为中国古代作家考证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然而,绍兴有位七旬老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新说法: 记 者 金立鹏 房里没打空调,67岁的盛鸿郎裹着厚厚的棉衣,不住地跺着右脚。他的左脚在13年前
全文:的不断深入。” 想看又不敢看的30年 做了一个出色的水利工程师 “我是一名水利工作者,涉足“金学”,纯属偶然。”这句话,他写在自己书的前言里。 这事儿得从1962年1月说起,23岁的盛鸿郎从清华大学
绍兴人茹阿牛寻找一起造过原子弹的战友
作者:暂无 来源:都市快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绍兴人 
描述: 通讯员 魏斌 记者 孙自鸣 本报讯 75岁的茹阿牛,绍兴人,30多年前在大西北和大西南原子弹基地工作,为“两弹一星”作贡献。 茹阿牛看到快报6月12日刊登的《在杭州有10多个造过原子弹的人》后,想通过快报找到自己的两个老战友。一个叫钱阿宝,一个叫李国章,都是绍兴人。 雨夜接到通
全文:

通讯员 魏斌 记者 孙自鸣

本报讯 75岁的茹阿牛,绍兴人,30多年前在大西北和大西南原子弹基地工作,为“两弹一星”作贡献。

茹阿牛看到快报6月12日刊登的《在杭州有10多个造过原子弹的人》后,想通过快报找到自己的两个老战友。一个叫钱阿宝,一个叫李国章,都是绍兴人。

雨夜接到通知立即出发

1959年3月的一个雨夜,22岁的茹阿牛在上海黄发记机器厂工作。

厂领导突然通知他,晚上9点的火车。去哪里不清楚,只说国家有重要任务,厂里没几个人轮得到。

茹阿牛和上海各厂选调的10多个技术骨干,北上哈尔滨培训了几个月,然后和数千位新中国第一代“两弹一星”制造的技术骨干们,前往青海省海晏县一个名叫“金银滩”的地方。

这是一个四面环山、大小约1170平方公里的平缓草原,平均海拔3350米。当年高度保密,如今已向游人开放。

家人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

上下班都要出示证件,工友之间不能聊工作的事,星期天外出也要请假,领导同意才可以结伴出发。茹阿牛说,有人给女友写信时无意中聊到工作,结果被判刑,工作和爱情都没了。

每年回绍兴老家探亲40天,绝口不提自己工作的事。1961年秋天,他和绍兴姑娘王雅玲谈恋爱,对方一家也不知道他是做什么的。

有一次,手碰到了没被工友消毒的零件,又摸了头发,结果头发大片脱落。回绍兴老家,老婆问起,他也敷衍着说,很快就会好的,绝口不说真正原因。

大女儿两岁多了,茹阿牛才得以回家探亲。他抱着女儿激动得哭出声来,女儿吓得把他往外推。

两个老战友现在还好吗

1978年,茹阿牛回到绍兴,在绍兴汽车大修厂工作,是厂里工资最高的工人,但工友们依然不知道他之前是做什么工作的,问他也不说。

1984年和1985年,国家核工业部为他两次颁发荣誉证书和奖章,以奖励他从事核工业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如今,一切都不再是秘密。茹阿牛最想回青海和四川的老厂去看看走走。

他很想念两个绍兴籍老战友,一个叫钱阿宝,一个叫李国章,一个年纪比他大几岁,一个和他差不多,很想见面叙叙旧。

“当年回到绍兴后,我们还见过一面,后来搬家了,几十年了,再也没见过。不知道他们现在住在哪里,还好吗?”

请有线索的读者,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13516800000。

谁说现在不埋女儿红那是我们绍兴人做事低调
作者:暂无 来源:都市快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绍兴人 
描述:■《我想埋坛女儿红酒 埋到女儿出嫁时喝》后续 帮办员 郦荣林 宁波打工的杜先生,女儿刚满月,听说浙江有埋女儿红酒的风俗——女儿出生时把黄酒埋到地下,等女儿长大出嫁时再挖出来喝——也想试试,但听说现在这样做的人很少,不知道怎么个弄法。 浙江上虞的绍兴女儿红酿酒有限公司生产技术科的张科长说,其实蛮简单,
全文:

■《我想埋坛女儿红酒 埋到女儿出嫁时喝》后续 帮办员 郦荣林 宁波打工的杜先生,女儿刚满月,听说浙江有埋女儿红酒的风俗——女儿出生时把黄酒埋到地下,等女儿长大出嫁时再挖出来喝——也想试试,但听说现在这样做的人很少,不知道怎么个弄法。 浙江上虞的绍兴女儿红酿酒有限公司生产技术科的张科长说,其实蛮简单,买几坛花雕酒,或者直接买他们厂的女儿红酒,埋在地下、放在地窖,或者放在阴凉避光的地方就可以(详见昨日快报第7版)。 昨天下午,绍兴的孙先生打来电话,先是说了句俏皮话——谁说现在埋女儿红酒不太有了?我朋友里就有不少把整坛酒埋在地下的,说少是因为我们绍兴人做事很低调,做事不张扬,所以知道的人不多。 孙先生今年35岁,2000年2月,女儿出生,他请教了一位管酒仓库的老师傅后,买了两坛5公斤装的塔牌黄酒埋了起来,准备等女儿出嫁时再喝。 孙先生的女儿红酒是这样埋的——女儿出生时,孙家刚好在造车库,便在车库里挖了两个坑,最下面铺了一块花岗岩,然后放上两坛黄酒,再在上面铺一块木板,最后用水泥做好了地面。为了以后挖出来方便,水泥做好后,他还特地在埋酒的位置上写了“2000年2月藏”。 “现在埋女儿红的少了,主要是都住楼房了,没地方埋,我这样又不占地方,也不影响停车,一举两得。” 孙先生又说了埋女儿红的一些讲究——最好要买手工酿造的黄酒,不能用玻璃瓶装的,要用酒坛装,而且最好要用石膏封口的那种。 “黄酒不是放得时间越长越好喝,我爷爷曾经喝过存放了80多年的黄酒,爷爷说,甘醇清香,但酒味很淡,要用存放了三五年的黄酒兑勾起来喝,这样味道才好。” 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销售部的沈经理说,以前,很多人藏酒都是挖一个大坑埋到地下,喝的时候再挖出来,现在都是楼房了,没这个条件了,简单点,把酒坛放在冬暖夏凉的地方也就行了。 “购买整坛黄酒时要注意几点:一是酒坛的外表要光洁;二是封口要好没破损。” 沈经理特别提醒了一点,想埋女儿红,最好是购买容量大的酒坛,比如25公斤装的。酒少了,等到20多年后女儿出嫁时挖出来,也挥发得差不多了,岂不是白等了。 至于要买用石膏封口的酒,沈经理认为没这个必要。“石膏封口的透气性没有黄泥好,现在一般出口的黄酒都是用石膏封口的,主要是为了看起来比较干净,但效果还是用黄泥封口的好。至于手工和机器酿造的黄酒,其实都是一样的,没有多大的区别。” 沈经理还说,黄酒存放的时间越长,口感和味道反而要差些。

[1图]绍兴人叶军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他造出了世界上最准确的钟叶爸爸说他教孩子有一个秘诀
作者:暂无 来源:都市快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绍兴人 
描述: 在2003年,叶军(中)就曾获得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 面孔 他造出了世界上最准确的钟 叶爸爸说他教孩子有一个秘诀 通讯员 钟宏娇 记者 郭婧 年仅44岁的绍兴人叶军,凭借自己在原子分子光学领域的突出贡献,5月3日当选了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被认为是美国学术界最高荣
全文:了一台世界上最准确的锶(sī)原子光钟——每7000万年仅误差1秒,精度超过了目前存放于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局的铯(sè)原子钟,并有望取代铯原子钟成为世界新的计时标准。 “做事严谨,什么事都要
16岁少年打工伤了手发帖求助 网友接力维权 十天索赔成功 老板娘没给绍兴人丢脸律师说,走法律程序,要一两年时间
作者:暂无 来源:都市快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绍兴人 
描述: 老板娘没给绍兴人丢脸 律师说,走法律程序,要一两年时间 律师许坚军: 如果走法律程序,要一两年时间 我是浙江四野律师事务所许坚军律师,网友“草地”跟我说了这孩子的事,让我提供法律援助。 8月4日,张东彬和姑父殷钟学乘火车到达绍兴,一下火车,就来了我办公室,说要请律师。 张东
全文:

老板娘没给绍兴人丢脸

律师说,走法律程序,要一两年时间

律师许坚军:

如果走法律程序,要一两年时间

我是浙江四野律师事务所许坚军律师,网友“草地”跟我说了这孩子的事,让我提供法律援助。

8月4日,张东彬和姑父殷钟学乘火车到达绍兴,一下火车,就来了我办公室,说要请律师。

张东彬没签劳动合同,没有证据证明他在这个企业干过。

按照劳动争议案件,走法律程序,要一两年时间。而且,他们又没有证据。我觉得,他们请律师打官司不合算。

我建议他们去劳动监察大队投诉。企业非法用工,还是怕劳动部门查的,调解起来才有效果。否则,时间上耗不起。

我跟他们说,有了赔偿协议,劳动关系就可以认定了,就不怕企业耍赖了。

我帮他们算了下赔偿金,差不多是2万多一点。

8月2日的求助帖

16岁河南少年张东彬,在绍兴务工时左手受了伤。

上周,他在姑父等陪同下,来到绍兴索赔,但遭到了拒绝。

无奈之下,8月2日,他在网上发帖求助。

原本可能拖上一年也未必能拿到的赔偿,在网友们的热情帮助下,让他在发帖后的第10天,也就是昨天,拿到了1.25万元的赔偿款。

过去的10天,52岁的柯桥网友“昔日烦恼” 和比他小五六岁的网友“草地”,一路陪着张东彬在绍兴为索赔而奔走。

8月2日23:25发布的这个帖子,在绍兴网论坛被置顶,网友纷纷跟帖帮张东彬出谋划策,还有一些网友表示愿意给予帮助。

截至昨天下午4时,有140条跟帖,访问量4569人次。

哪位叔叔伯伯能帮帮我!

我叫张东彬,今年16岁,河南省淇县高村镇农民。

今年5月,我在老乡介绍下,来到绍兴钱清镇一家纺织企业做机修工,月薪1900元。企业没跟我签订劳动合同,也没办理劳动保险手续。

6月12日上夜班,我左手不幸被卷进细纱机内,7月29日才出院,老板支付一万多元和两个月工资后,便不管我了。

我向老板索要伤残赔偿、后续医疗费、休养期间的误工费,均被拒绝。

我还需要后续治疗,长时间不能劳动。我一家四口,父亲十多年前患了精神病不能劳动,母亲改嫁他乡,奶奶六十多岁还在下地,我还有个在读小学的妹妹,我家经济困难,是当地的低保户。家里除了一亩多农田的收益,主要经济来源就靠我一个少年在外打工维持生活。可我现在手受伤后不能劳动,老板又不闻不问,我一家人的生活怎么办?

……

受伤的张东彬

网友“草地”:

8月7日,见面,他说话声音很低

看到这个帖子,我很同情这个孩子,他才16岁,就是这个家的顶梁柱了。

我在QQ上聊天,了解他的情况,帮他联络律师。

他一点用工关系都没有,是否是这个企业的职工、是否受伤、病历什么的,他都没有。

我们担心厂家不认账。

发帖的第二天,孩子的姑父买了火车票打算带孩子来绍兴维权。

上个星期天,也就是8月7日,我们见了面。我看到,这是个忠厚、腼腆的孩子,他说话声音很低,跟城市孩子完全不同。

他们说要请我吃饭。我说还是我请你们吧。

8月8日,奔走了半天,心透凉意

8月8日,早上7点10分出门,我陪他们去钱清镇劳动保障所(劳保所)与所长徐关根面谈,递交协商解决的申诉书。徐关根说,等他联系企业后,再协商调解,让我们等电话通知。

我们还得做两手准备,万一协商调解不下来,还得走法律程序。

9点半,到了绍兴县行政便民中心劳动窗口,问工作人员能否评上十级伤残。工作人员说,没有劳动合同,建议去县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仲裁处,先要通过仲裁来确认事实劳动关系,才可以进行工伤确认。

10点,到了劳动局仲裁处,被告知还需要企业的工商执照复印件。然后,去工商所确定了厂名,拉出单子。

首先,确认劳动关系需要仲裁,2个月时间;第二步,工伤认定,还是2个月;第三步,伤残鉴定,3个月;第四步,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再劳动仲裁。最后是起诉,法院什么时候能判下来,能否胜诉,都是问题。

最快,也要将近一年。

如果第一步,劳动关系没被认定的话,后面的路都走不通。

12点30分,回到家。衣服湿透,心却透凉意。

我说,我们还是再去劳保所想办法吧。

8月9日,劳保所所长打来了电话

8月9日上午,劳保所所长徐关根打电话来说,10日下午协商。

这天,我有事,另外一个网友“昔日烦恼”陪他们去协商的。大家都认为,能帮助这个异乡人,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他们听不懂绍兴话,我们主要是去当翻译,出出主意、壮壮胆。

网友“昔日烦恼”:

8月10日,老板娘没给绍兴人丢脸

8月10日中午12点半,我从柯桥出发,先到张东彬住的宾馆沟通和了解情况,下午2点到钱清镇劳保所,忙了整整一个下午,总算是解决了。

其实,老板娘(记者注:事实上是老板的妈妈)快六十岁了,也不是个不讲理的人。她没有给我们绍兴人丢脸。

她说,孩子出事后,她还送去杭州专门医院治疗,多次去看望,还专门雇了一个保姆在医院照顾张东彬,包括后来植皮,“我病给他看好了,待他像自己的小孩一样,很亲的”。

这些张东彬也铭记在心,当面表示了感谢。

老板娘说,那你还要我做什么呢?

她以前没办过企业,也没管理经验,对法律法规一点都不懂。

之前,张东彬和姑父去找过她一次,但双方语言交流有障碍。老板娘不会讲普通话,张东彬他们讲的普通话口音也很重。

我们这一去,语言障碍总算是没有了。

劳保所所长徐关根跟老板娘单独讲了很多政策方面的事情。后来,老板娘就说赔偿12000元。

我说,他们千里迢迢来一趟,我们绍兴本地的是主人,他们是客人,你给他们贴1000元路费。

她说:“一半,那就500元”,因此,最后协议上签的是12500元。

劳保所加班加点,打印出协议,双方签字认可。

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厂方、劳保所,还是受伤的张东彬一方都是通情达理的,当然还有绍兴网上的众网友爱心联动,深深感动着我。

张东彬的姑父:

钱已经拿到了,祝好人一生平安

钱已经拿到了,真的很谢谢正直的绍兴网友的真诚帮助。

我们来了3个人,有一个第二天就回去了。

我们住最便宜的旅馆、吃最便宜的饭菜,我和张东彬还是每天要花一百多元钱。

如果要走劳动仲裁的路,我们耗不起。

我曾说拿到钱了,得答谢了网友们才能回家,否则回到家后心里会不安的。但他们说我的心意领了,有时间到家后可以通过网络照样联系,还祝我们一路平安!

他们的姓名、单位,我都不知道的。大热天,跑来跑去,很不容易,他们还掏打车的钱,还请我们吃饭。

那天,“草地”与我顶着烈日跑了一上午,问了多个部门。中午时,我说要请他一块吃饭,他坚决拒绝。“草地”有抽烟的习惯,我也抽。临别时买了一包烟给他,他再次强硬地拒绝了。这一切,让我感动又不安。

我已经买好明天下午回河南的火车票,硬座。回河南后,张东彬还要做一次手术。我和张东彬,在这里向帮助我们的网友们道一声:好人一生平安!

记者 孙自鸣

[1图]16岁少年打工伤了手发帖求助 网友接力维权 十天索赔成功 老板娘没给绍兴人丢脸律师说,走法律程序,要一两年时间
作者:暂无 来源:都市快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绍兴人 
描述: 受伤的张东彬 老板娘没给绍兴人丢脸 律师说,走法律程序,要一两年时间 16岁河南少年张东彬,在绍兴务工时左手受了伤。 上周,他在姑父等陪同下,来到绍兴索赔,但遭到了拒绝。 无奈之下,8月2日,他在网上发帖求助。 原本可能拖上一年也未必能拿到的赔偿,在网友们的热情帮助下,让他
全文:

受伤的张东彬

老板娘没给绍兴人丢脸

律师说,走法律程序,要一两年时间

16岁河南少年张东彬,在绍兴务工时左手受了伤。

上周,他在姑父等陪同下,来到绍兴索赔,但遭到了拒绝。

无奈之下,8月2日,他在网上发帖求助。

原本可能拖上一年也未必能拿到的赔偿,在网友们的热情帮助下,让他在发帖后的第10天,也就是昨天,拿到了1.25万元的赔偿款。

过去的10天,52岁的柯桥网友“昔日烦恼” 和比他小五六岁的网友“草地”,一路陪着张东彬在绍兴为索赔而奔走。

8月2日的求助帖

哪位叔叔伯伯能帮帮我!

我叫张东彬,今年16岁,河南省淇县高村镇农民。

今年5月,我在老乡介绍下,来到绍兴钱清镇一家纺织企业做机修工,月薪1900元。企业没跟我签订劳动合同,也没办理劳动保险手续。

6月12日上夜班,我左手不幸被卷进细纱机内,7月29日才出院,老板支付一万多元和两个月工资后,便不管我了。

我向老板索要伤残赔偿、后续医疗费、休养期间的误工费,均被拒绝。

我还需要后续治疗,长时间不能劳动。我一家四口,父亲十多年前患了精神病不能劳动,母亲改嫁他乡,奶奶六十多岁还在下地,我还有个在读小学的妹妹,我家经济困难,是当地的低保户。家里除了一亩多农田的收益,主要经济来源就靠我一个少年在外打工维持生活。可我现在手受伤后不能劳动,老板又不闻不问,我一家人的生活怎么办?

……

8月2日23:25发布的这个帖子,在绍兴网论坛被置顶,网友纷纷跟帖帮张东彬出谋划策,还有一些网友表示愿意给予帮助。

截至昨天下午4时,有140条跟帖,访问量4569人次。

律师许坚军:

如果走法律程序,要一两年时间

我是浙江四野律师事务所许坚军律师,网友“草地”跟我说了这孩子的事,让我提供法律援助。

8月4日,张东彬和姑父殷钟学乘火车到达绍兴,一下火车,就来了我办公室,说要请律师。

张东彬没签劳动合同,没有证据证明他在这个企业干过。

按照劳动争议案件,走法律程序,要一两年时间。而且,他们又没有证据。我觉得,他们请律师打官司不合算。

我建议他们去劳动监察大队投诉。企业非法用工,还是怕劳动部门查的,调解起来才有效果。否则,时间上耗不起。

我跟他们说,有了赔偿协议,劳动关系就可以认定了,就不怕企业耍赖了。

我帮他们算了下赔偿金,差不多是2万多一点。

网友“草地”:

8月7日,见面,他说话声音很低

看到这个帖子,我很同情这个孩子,他才16岁,就是这个家的顶梁柱了。

我在QQ上聊天,了解他的情况,帮他联络律师。

他一点用工关系都没有,是否是这个企业的职工、是否受伤、病历什么的,他都没有。

我们担心厂家不认账。

发帖的第二天,孩子的姑父买了火车票打算带孩子来绍兴维权。

上个星期天,也就是8月7日,我们见了面。我看到,这是个忠厚、腼腆的孩子,他说话声音很低,跟城市孩子完全不同。

他们说要请我吃饭。我说还是我请你们吧。

8月8日,奔走了半天,心透凉意

8月8日,早上7点10分出门,我陪他们去钱清镇劳动保障所(劳保所)与所长徐关根面谈,递交协商解决的申诉书。徐关根说,等他联系企业后,再协商调解,让我们等电话通知。

我们还得做两手准备,万一协商调解不下来,还得走法律程序。

9点半,到了绍兴县行政便民中心劳动窗口,问工作人员能否评上十级伤残。工作人员说,没有劳动合同,建议去县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仲裁处,先要通过仲裁来确认事实劳动关系,才可以进行工伤确认。

10点,到了劳动局仲裁处,被告知还需要企业的工商执照复印件。然后,去工商所确定了厂名,拉出单子。

首先,确认劳动关系需要仲裁,2个月时间;第二步,工伤认定,还是2个月;第三步,伤残鉴定,3个月;第四步,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再劳动仲裁。最后是起诉,法院什么时候能判下来,能否胜诉,都是问题。

最快,也要将近一年。

如果第一步,劳动关系没被认定的话,后面的路都走不通。

12点30分,回到家。衣服湿透,心却透凉意。

我说,我们还是再去劳保所想办法吧。

8月9日,劳保所所长打来了电话

8月9日上午,劳保所所长徐关根打电话来说,10日下午协商。

这天,我有事,另外一个网友“昔日烦恼”陪他们去协商的。大家都认为,能帮助这个异乡人,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他们听不懂绍兴话,我们主要是去当翻译,出出主意、壮壮胆。

网友“昔日烦恼”:

8月10日,老板娘没给绍兴人丢脸

8月10日中午12点半,我从柯桥出发,先到张东彬住的宾馆沟通和了解情况,下午2点到钱清镇劳保所,忙了整整一个下午,总算是解决了。

其实,老板娘(记者注:事实上是老板的妈妈)快六十岁了,也不是个不讲理的人。她没有给我们绍兴人丢脸。

她说,孩子出事后,她还送去杭州专门医院治疗,多次去看望,还专门雇了一个保姆在医院照顾张东彬,包括后来植皮,“我病给他看好了,待他像自己的小孩一样,很亲的”。

这些张东彬也铭记在心,当面表示了感谢。

老板娘说,那你还要我做什么呢?

她以前没办过企业,也没管理经验,对法律法规一点都不懂。

之前,张东彬和姑父去找过她一次,但双方语言交流有障碍。老板娘不会讲普通话,张东彬他们讲的普通话口音也很重。

我们这一去,语言障碍总算是没有了。

劳保所所长徐关根跟老板娘单独讲了很多政策方面的事情。后来,老板娘就说赔偿12000元。

我说,他们千里迢迢来一趟,我们绍兴本地的是主人,他们是客人,你给他们贴1000元路费。

她说:“一半,那就500元”,因此,最后协议上签的是12500元。

劳保所加班加点,打印出协议,双方签字认可。

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厂方、劳保所,还是受伤的张东彬一方都是通情达理的,当然还有绍兴网上的众网友爱心联动,深深感动着我。

张东彬的姑父:

钱已经拿到了,祝好人一生平安

钱已经拿到了,真的很谢谢正直的绍兴网友的真诚帮助。

我们来了3个人,有一个第二天就回去了。

我们住最便宜的旅馆、吃最便宜的饭菜,我和张东彬还是每天要花一百多元钱。

如果要走劳动仲裁的路,我们耗不起。

我曾说拿到钱了,得答谢了网友们才能回家,否则回到家后心里会不安的。但他们说我的心意领了,有时间到家后可以通过网络照样联系,还祝我们一路平安!

他们的姓名、单位,我都不知道的。大热天,跑来跑去,很不容易,他们还掏打车的钱,还请我们吃饭。

那天,“草地”与我顶着烈日跑了一上午,问了多个部门。中午时,我说要请他一块吃饭,他坚决拒绝。“草地”有抽烟的习惯,我也抽。临别时买了一包烟给他,他再次强硬地拒绝了。这一切,让我感动又不安。

我已经买好明天下午回河南的火车票,硬座。回河南后,张东彬还要做一次手术。我和张东彬,在这里向帮助我们的网友们道一声:好人一生平安!

记者 孙自鸣

第一本中文版《共产党宣言》诞生在义乌小山村国内最早报道十月革命的是绍兴人省委宣传部新闻发言人: 会有那么一天西湖畔半数人捧着书
作者: 王中亮  来源:都市快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绍兴人 
描述: 九十年光辉 历程看浙江 第一本中文版《共产党宣言》诞生在义乌小山村 国内最早报道十月革命的是绍兴人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言人: 会有那么一天 西湖畔半数人捧着书 记者 王中亮 昨天,省委外宣办“九十年光辉历程看浙江”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开了第七场,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全文:

九十年光辉

历程看浙江

第一本中文版《共产党宣言》诞生在义乌小山村

国内最早报道十月革命的是绍兴人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言人:

会有那么一天

西湖畔半数人捧着书

记者 王中亮

昨天,省委外宣办“九十年光辉历程看浙江”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开了第七场,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闻发言人胡坚介绍“思想的力量:伟大旗帜引领浙江发展进步”。

这位记者出身的新闻发言人说,和大家分享智慧的思想,不照着新闻发布稿念。

他希望记者能提出精彩的问题,“问题精彩,才能答得精彩”。若在回答中发现精彩语句,记者们可以摘录做新闻标题,他认为“好标题烂文章”要胜过“好文章栏标题。”

阐述“思想是引领时代进步的不竭动力”时,胡坚引用德国诗人海涅的名言,“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前一样”,法国数学家亨利也有类似话语:“思想仅仅是漫长黑夜中的一个闪光,但这闪光意味着所有一切。”

贯穿90年的红船精神

民族危难之际,浙江志士力图救国。

定海三总兵、浙东抗英武装“黑水党”浴血抗击英国侵略者;太平天国李世贤在金华建立侍王府反抗清王朝;宁波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杭州通益公纱厂、萧山通惠公纱厂图谋实业救国;浙江人蔡元培、章太炎、陶成章、徐锡麟、秋瑾投入推翻清王朝革命。

浙江先进知识分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创建中国共产党作出重大贡献。

1920年前后在浙江出版的《浙江新潮》《钱江评论》都曾宣传马克思主义。绍兴人邵力子主编的《民国日报》在国内最早报道十月革命的消息。

1920年4月,在家乡义乌分水塘村,对照陈独秀赠与的英文版,陈望道翻译出中国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毛泽东等人读着这本书成为共产主义者。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南湖红船上诞生,红船精神贯穿党的90年历史,成为中国革命的精神源头。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如此阐释红船精神的内涵: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30多年来 浙江精神与时俱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浙江省委随即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

1984年,省委明确提出“搞活经济必先搞活思想”;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全省上下又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

胡坚说,回眸浙江改革开放走过的30多年,可得出个结论:多项改革开放“全国第一”会在浙江诞生,“浙江现象”、“浙江经验”、“浙江模式”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浙江人用好用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尊重了群众首创精神。

30多年来,浙江精神与时俱进:从“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到“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精神,再到“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精神。

浙江各城市在讨论些什么

胡坚说,解放思想,浙江从未停步,当下,浙江各城市都在围绕着各自的发展主题,搞头脑风暴。

宁波的主题教育题目是“思进、思变、思发展;创业、创新、创一流”,当城市发展已有雄厚基础时,宁波人在思索如何更上一层楼。

温州党政干部们正在“学先进、看现场、找差距”,看到兄弟县市的进步,温州的干部们觉得“标兵离自己远去,而追兵日益逼近”,再没人能坐得住。

台州搞的是“解放思想,创业创新”,希望为低、小、散的民营企业升级发展找出路。

针对“新型城市化”,丽水全市上下正在大讨论。在经济相对较弱的山区,丽水该如何造城?

舟山人脑子里都想着一件事:搭海洋经济东风,海岛新区该建成啥模样?

翻、读、记:胡坚部长的三步读书法

“西湖的每一滴水都充满文化”,胡坚说,杭州太应该成为学习型城市。

世界上读书最多的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读27本,而中国人不过4.25本,还有四成人一年到头不读书。市民能读更多的书,是有学习氛围的社会,而“学习型”社会,还应更进一步,让城市的人们把学习当成生活,也把生活当成学习。

坐在公交车上,戴着耳塞听英语是“听书”;参加朋友聚会、沙龙,是在思想碰撞中读书;多出去走走,边看边思考,是读生活书。

工作太忙,往往成为人们放弃学习的借口。胡坚说,读书有窍门,用他的办法读书,一个晚上能读完一本甚至两本书。

他有套三步读书法:翻、读、记。

翻:如今市面上的多数书籍,不可能书中处处是经典语句,用浅阅读的方法把全书浏览一遍,可领悟其大意;

读:浅阅读后,哪些章节最有深度,哪些章节自己最感兴趣,哪些知识点是自己需要急用的,大致心中有数,回过头来,细细阅读上述章节。

记:细读中,往往能碰到精妙的,堪称名言的语句,这些就是散落书中的珍珠。最后,再次品读妙语,掏出纸笔,将其摘录,这样能牢记于心,生活工作中随时引用。

每个月,省委宣传部都会向领导干部推荐一批阅读书目,这个办法得到李长春、刘云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许,并在全国推行。

胡坚回忆,周末造访埃菲尔铁塔时,铁塔旁有五六成的人在读书。如今的西湖畔,多数人在拍照、赏景、聊天、跳舞,他相信有那么一天,游客会发现西湖边也有半数以上人手中捧着书——到那时,杭州就真成了学习型城市。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