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 (777)
期刊 (619)
会议论文 (1)
按栏目分组
社会生活 (1397)
按年份分组
2015 (3)
2014 (29)
2013 (126)
2012 (138)
2011 (188)
2010 (141)
2009 (148)
2008 (167)
2007 (86)
2006 (37)
2005 (25)
2004 (15)
2003 (13)
2002 (19)
2001 (16)
2000 (13)
1999 (23)
1998 (20)
1997 (12)
1996 (18)
1995 (19)
1994 (15)
1993 (10)
1992 (6)
1991 (13)
1990 (8)
1989 (9)
1988 (5)
1987 (9)
1986 (12)
1985 (15)
1984 (5)
1983 (12)
1982 (2)
1981 (8)
1980 (3)
1979 (3)
1978 (1)
1977 (1)
1956 (1)
1955 (1)
1948 (1)
1947 (1)
按来源分组
绍兴晚报 (279)
天天商报 (220)
绍兴日报 (126)
绍兴县报 (71)
野草 (16)
今日浙江 (15)
中国酒 (13)
钱江晚报 (12)
鲁迅研究月刊 (11)
浙江档案杂志 (10)
荣宝斋 (10)
绍兴师专学报 (9)
绍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7)
艺术沙龙 (7)
长三角 (7)
都市快报 (7)
戏文 (6)
青少年书法 (6)
小作家选刊(小学生版) (6)
中国集体经济 (5)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
瞭望 (5)
美食 (5)
烹调知识 (5)
食品与生活 (5)
中国食品 (5)
杭州日报 (5)
上海鲁迅研究 (4)
文史杂志 (4)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4)
语文教学与研究 (4)
文史知识 (4)
浙江画报 (4)
文化交流 (4)
雨花 (4)
鲁迅研究动态 (4)
今日早报 (4)
宁波日报 (4)
农业考古 (3)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3)
领导文萃 (3)
浙江学刊 (3)
杭州通讯(生活品质版) (3)
浙江人大 (3)
纪实 (3)
语文天地 (3)
食品与健康 (3)
浙江经济杂志 (3)
时代潮 (3)
全国优秀作文选(初中) (3)
民主 (3)
新文学史料 (3)
中国书画 (3)
语文教学通讯 (3)
寻根 (3)
风景名胜 (3)
浙江日报 (3)
世界遗产 (2)
股市动态分析 (2)
旅游时代 (2)
文史博览 (2)
浙江档案 (2)
文史天地 (2)
旅游 (2)
养生月刊 (2)
绿色中国 (2)
航空港 (2)
阅读与写作 (2)
广告大观(综合版) (2)
语文知识 (2)
秘书之友 (2)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美术杂志 (2)
景德镇陶瓷 (2)
写作 (2)
国学杂志 (2)
黄梅戏艺术 (2)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
每周电脑报 (2)
大众商务 (2)
中国乡镇企业 (2)
曲艺 (2)
钟山风雨 (2)
现代营销(经营版) (2)
浙江林业 (2)
文学界(专辑版) (2)
博览群书 (2)
消费指南 (2)
江苏政协 (2)
学习与思考 (2)
书屋 (2)
文史精华 (2)
上海调味品 (2)
了望 (2)
文献 (2)
中医药临床杂志 (2)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
小学生时代 (2)
优秀作文选评(小学版) (2)
语文月刊 (2)
中国地方志 (2)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 (2)
上海采风 (2)
沪港经济 (2)
新美术 (2)
浙中新报 (2)
台州晚报 (2)
新民晚报 (2)
农村信息报 (2)
市场报 (2)
上海文汇报 (2)
今日新昌 (2)
绍兴 +环境 (1)
传媒评论 (1)
文学教育(上) (1)
东西南北 (1)
新疆画报 (1)
中学语文 (1)
饮食科学 (1)
文学港 (1)
中国经济信息 (1)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1)
资源与人居环境 (1)
记者观察 (1)
北京文学 (1)
学习博览 (1)
党史纵横 (1)
回族文学 (1)
参花 (1)
意林(原创版) (1)
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1)
江南 (1)
北京纪事 (1)
电网与清洁能源 (1)
人生与伴侣(下半月版) (1)
浙江电化教育 (1)
当代电视 (1)
人民黄河 (1)
北京观察 (1)
宁夏画报(生活版) (1)
蒲松龄研究 (1)
法制资讯 (1)
现代中文学刊 (1)
蜜蜂杂志 (1)
档案春秋 (1)
图书馆杂志 (1)
中华戏曲 (1)
城市地理 (1)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1)
书法 (1)
湖北招生考试 (1)
绿叶 (1)
两岸关系 (1)
杂文月刊(选刊版) (1)
涉世之初 (1)
商周刊 (1)
现代企业文化(上旬) (1)
北方文学 (1)
辅导员 (1)
农电管理 (1)
上海集邮 (1)
中外文摘 (1)
历史教学(中学版) (1)
政府法制 (1)
科技传播 (1)
长江文艺 (1)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1)
学问 (1)
金融博览 (1)
视听纵横 (1)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1)
文学自由谈 (1)
新语文学习·高中 (1)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烹调知识·原创版 (1)
中文自修 (1)
当代学生 (1)
楼市 (1)
新闻天地(上半月刊) (1)
中国执业药师 (1)
茶.健康天地 (1)
海燕 (1)
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1)
海内与海外 (1)
中国经济快讯 (1)
中国文化遗产 (1)
中国保险 (1)
紫禁城 (1)
陶瓷科学与艺术 (1)
中文自学指导 (1)
文教资料(初中版) (1)
文博 (1)
中国民族 (1)
新语文学习(小学低年级版) (1)
观察与思考 (1)
中国防伪 (1)
新作文(初中版) (1)
政工研究动态 (1)
鸭绿江(上半月) (1)
创业者 (1)
百姓生活 (1)
家教博览 (1)
党史博采 (1)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高一年级) (1)
孩子天地 (1)
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 (1)
企业研究 (1)
南京晓荘学院学报 (1)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读书杂志 (1)
档案管理 (1)
东南文化 (1)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今日中国(中文版) (1)
福建金融 (1)
高压电器 (1)
图书馆学刊 (1)
公关世界 (1)
中外企业家 (1)
浙江金融 (1)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1)
工业技术经济 (1)
名作欣赏 (1)
学术论坛 (1)
上海中医药杂志 (1)
安徽教育 (1)
中国经贸导刊 (1)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
新闻知识 (1)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1)
汉语学习 (1)
现代商贸工业 (1)
中国水产 (1)
师范教育 (1)
湘潮 (1)
电影新作 (1)
江苏教育 (1)
城市质量监督 (1)
教师博览 (1)
棋艺(象棋版) (1)
语文世界(初中版) (1)
科学24小时 (1)
当代人 (1)
老年人 (1)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
学海 (1)
中国旅游 (1)
新文化史料 (1)
殷都学刊 (1)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
党史天地 (1)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
家庭教育 (1)
教师之友(小学版) (1)
大江周刊 (1)
朔方 (1)
祝您健康 (1)
航海杂志 (1)
装饰 (1)
诗刊 (1)
吉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清明 (1)
中华魂 (1)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
散文 (1)
出版广角 (1)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世纪行 (1)
中国作家 (1)
中国音乐 (1)
中医药学报 (1)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中国档案 (1)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中国美术馆 (1)
短篇小说(原创版) (1)
陶瓷研究 (1)
天下美食 (1)
文史参考 (1)
旅游纵览 (1)
快乐阅读 (1)
湖南农业 (1)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1)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1)
今古传奇(武侠版月末版) (1)
竞争力 (1)
新课程(教师版) (1)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1)
长城 (1)
当代江西 (1)
中国校园文学 (1)
农民文摘 (1)
翠苑 (1)
同舟共进 (1)
兰台世界 (1)
优秀作文选评:小学版 (1)
青年记者 (1)
老友 (1)
群言 (1)
人才开发杂志 (1)
帕米尔 (1)
读书文摘 (1)
苏州杂志 (1)
滇池 (1)
纺织服装周刊 (1)
图书情报论坛 (1)
证券导刊 (1)
杂文选刊(下旬版) (1)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1)
小学生创新作文 (1)
世纪 (1)
语文新圃 (1)
散文百家 (1)
精品(健康) (1)
时代教育(先锋国家历史) (1)
民间传奇故事 (1)
发明与创新(学生版) (1)
江西农业科技 (1)
城市住宅 (1)
初中生 (1)
医药世界 (1)
共产党人 (1)
文物 (1)
台声 (1)
统一论坛 (1)
黄河文学 (1)
东方养生 (1)
躬耕 (1)
散文诗世界 (1)
现代营销 (1)
绿色大世界 (1)
新青年(朋友版) (1)
中药材 (1)
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 (1)
书法之友 (1)
中华文化画报 (1)
中国酿造 (1)
中医药学刊 (1)
中医杂志 (1)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
茶叶通讯 (1)
大美术 (1)
度假旅游 (1)
福建文学 (1)
国际市场 (1)
中国钢笔书法 (1)
中学政史地(初中地理) (1)
中国新闻周刊 (1)
法律与生活 (1)
阅读与作文(小学低年级版) (1)
小读者 (1)
今日中国论坛 (1)
体育文化导刊 (1)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科学中国人 (1)
学生之友(初中版) (1)
中国科技翻译 (1)
幼儿教育 (1)
上海教育科研 (1)
前进论坛 (1)
厦门大学学报 (1)
党建 (1)
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 (1)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1)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
中国商人 (1)
教育评论 (1)
故宫博物院院刊 (1)
浙江国土资源 (1)
山西老年 (1)
地球 (1)
思维与智慧 (1)
中国医院院长 (1)
规划师 (1)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
辞书研究 (1)
江南论坛 (1)
花木盆景 (1)
散文(海外版) (1)
敦煌学辑刊 (1)
中学生理科月刊 (1)
河北日报 (1)
现代金报 (1)
上虞日报 (1)
南方都市报 (1)
都市周报 (1)
大庆晚报 (1)
郑州晚报 (1)
深圳晚报 (1)
京华时报 (1)
西部时报 (1)
上饶晚报 (1)
上海商报 (1)
今日嵊州 (1)
大庆日报 (1)
城市假日 (1)
潮州日报 (1)
江南游报 (1)
衢州晚报 (1)
中国商报 (1)
鄞州日报 (1)
深圳特区报 (1)
绍兴文理学院报 (1)
经济参考报 (1)
今日德清 (1)
大江晚报 (1)
宁波晨报 (1)
侨报 (1)
南湖晚报 (1)
解放日报 (1)
北方新报 (1)
吴江日报 (1)
今日嵊州报 (1)
相关搜索词
[1图]梦想·新绍兴人
作者:暂无 来源:绍兴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绍兴人 
描述: 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 车票虽难买,路上也遭罪。但是,回家的喜悦,可以对冲一切。 春运,于异乡人,是归途,是旧年的总结,更是起点,是梦想。 祝你一路平安! 活出个人样 记者 马可远 文 何雯供图 活出个人样 受访人:张会冉,23岁,二代农民工 春运,火车站,这里是归途,有着回乡的喜悦,有着对过
全文:后还将回到这个车站,踏入绍兴这块土地。 2月1日,上午9点40分,绍兴火车站,普通列车候车厅。 安检显得格外严格,警务人员拉上警戒线,挨个检查。 候车厅内比较嘈杂,熙熙攘攘的人群操着各种音交流着,大部分是
梦想·绍兴人
作者:暂无 来源:绍兴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绍兴人 
描述:日子像翻日历一样,一天天,一周周,一月月,一年年过。 本乡本土,街坊邻舍,更感觉生活是如此平常。 然而,梦想从未停止生长。 一年又一年。 全家吃上团圆饭 记者杨寒凝文何雯供图 全家吃上团圆饭 受访人:凌莹 年龄:22岁 职业:学生 市区城西,山隐新村。凌莹从楼上走下来的时候,身穿一件旧的紫红色的
全文:

日子像翻日历一样,一天天,一周周,一月月,一年年过。

本乡本土,街坊邻舍,更感觉生活是如此平常。

然而,梦想从未停止生长。

一年又一年。

全家吃上团圆饭

记者杨寒凝文何雯供图

全家吃上团圆饭

受访人:凌莹

年龄:22岁

职业:学生

市区城西,山隐新村。凌莹从楼上走下来的时候,身穿一件旧的紫红色的运动套衫。指甲上涂的绿色蔻丹,是这个年轻女孩身上对时尚的唯一追求。

这是中午时分,凌莹刚刚给孩子上完家教,急急回家吃了饭,下午要去参加同学会。

走进凌莹的家,我们才得知,他的父亲从上个月23日起,因脑中风,一直住在医院里。“父亲下半身已瘫痪,日常起居生活全靠人照料。”

这已不是凌莹的父亲第一次中风。“父亲本来就有‘三高’,5年前,他帮人在工地上搬石头时,猝然昏倒,不省人事。”

医院诊断为中风。此后,凌莹的父亲没有了工作能力,一直在家休养着,直到上个月再次发病。

事实上,凌莹的母亲也患着病。7年前,鼻子出血,被诊断为鼻咽癌。

“母亲一天吃7种药,你听她现在说话有点大嘴巴的样子,其实以前不是这样的。母亲很坚强,记得有次住院,同病房和母亲患类似病的很多人都已经嘴巴张不开(鼻咽癌的后期症状),但是母亲每天咬热水瓶塞头,还坚持清洗鼻腔,才能有今天你看到的像正常人一样地生活。”

凌莹还有一个姐姐,几年前,父母亲生病后,选择了帮淘宝店主打理货物的工作,“这样可以抽更多时间在家里照顾父母。”

凌莹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在读初中时,已是班里的班长。现在是杭州科技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二的学生,短短两年时间,一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凌莹都拿过了,可以说,从大学开始,凌莹已不再向家里伸手要钱。

自从双亲得了病后,凌莹变得更加懂事。“母亲敏感,容易激动,啥事都得顺着她点,所以,我们都尽量依她。”

在凌莹家的阳台,挂着母亲自制的酱肉和鱼干。这让凌莹倍感温暖,在凌莹的记忆中,最温馨的过年莫过于全家围坐在一起吃火锅。

“我们家自备了一个火锅,以前父母身体好的时候,他们会去超市买点食材,一家四围坐在一起吃火锅。”凌莹说,估计今年角色要转换了,她和姐姐成为家里的主力,张罗年夜饭。

凌莹的愿望很简单:希望父亲能早些出院,赶在除夕夜之前,这样全家人能吃个团圆饭。

在外人看来的苦难,凌莹却并不觉得有多苦。

“我觉得自己家虽然遭遇不幸,但依然是幸运的,经历苦难使我比同龄人更加独立和坚强。在别人还在为未来迷茫和担忧的时候,我已经确定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与父母一起共战病魔使我更加珍视自己与父母相处的时光,与父母更加融洽地相处。”

凌莹说,她还有个愿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在照料双亲的前提下,凭自己的所学,出去闯闯。

建成雷锋文化室

受访人:蔡勤地

年龄:50多岁

职业:报纸收发员

蔡勤地的办公室墙上,已挂了70多幅上世纪70年代的宣传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喜购铁牛》……挂在显眼位置的,还有不少和雷锋有关的宣传画和邮票。

蔡勤地是诸暨市浣纱中学的一名报纸收发员,相较于往年,这个年底,蔡勤地更多了份忙碌。

一个月前,这位其貌不扬年过半百的男子就早早地去了镜框店,为他多年来收藏的那些“宝贝”量身定做镜框。等完工,他又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宝贝挂上墙。

兜兜转转,忙碌一个多月时间。所做的这些,只为心中的梦想——在雷锋殉职51周年,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0周年之际,能尽己所能建一个雷锋文化室。

“我想建一个和雷锋有关的文化室,学校里孩子们多,等到课余闲暇日子,可以走进文化室内看看,了解一下雷锋,认识一下那个年代的楷模。”蔡勤地说。

前段日子,蔡勤地和朋友相约去了一趟家住金华的曹荣安老人处,看了他的有关雷锋的藏品。

曹荣安是雷锋藏品收藏爱好者。多年来,他收集了雷锋藏品8000余件,已建有“金华雷锋文化馆”。近年来,在他的帮助支持下,江苏、山东、金华的好几所学校先后建起了雷锋纪念馆或雷锋纪念室。

曹荣安手头上还余下200多份关于雷锋的藏品,他希望能在雷锋逝世51周年之际在诸暨建一个雷锋文化室。他可以用有偿捐赠的方式,将藏品转让给感兴趣的单位或个人。

但是,当了解到建雷锋文化室需要多少资金时,蔡勤地犯了愁。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蔡勤地曾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帮助了8户贫困家庭走出困境。

身边的朋友、同事对蔡勤地的行动感到钦佩,但当他们了解了他的经济状况后,又都会劝他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

如果走进蔡勤地的家,你就会发现这儿和富裕沾不上边:屋子的装修已上了年头,家里也找不出件时髦电器。

在两个多月前,蔡勤地还把2000元现金汇给了山东省阳信县信城街道文家纸坊村三胞胎困难家庭张建国。

如果再仔细算算,在过去的23年时间里,蔡勤地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硬是挤出近10万元,让多名几近辍学的孩子重新走进了校园。

多年下来,蔡勤地在经济上几无所存,建雷锋文化室更是艰难。但他依然坚持着。

“假使有热心人能来助我一臂之力是最好了。当然,如果没有,我也会坚持下去,尽我所能争取建一个雷锋文化室。”

蔡勤地说,这是他新年最大的梦想。

回家乡找饭碗

受访人:史宵鸣

年龄:28岁

职业:分析师

上午8点半上班,眼睛紧盯电脑屏幕,下午5点下班,乘坐地铁回租来的房子,这是白领史宵鸣一天大致的工作。

下午4点,联系上史宵鸣的时候,正好是股市收盘时间。这意味着,史宵鸣一天中工作最紧张忙碌的时间已经过去。

史宵鸣是在北京工作的绍兴人。现在在北京一家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公司工作,是一名股票投资分析师。

史宵鸣的钱包里,已放了一张回绍兴的火车票。

“火车票刚刚开售的时候,就赶紧在网上花费600多元钱订了一张。2月6日回家,吸吸绍兴的空气。”

史宵鸣说,记忆中的过年,最温馨的莫过于和父母一起吃年夜饭,然后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家是一定要回的。

史宵鸣是地道的绍兴人,祖祖辈辈生活在绍兴城区。所以,每逢过年,亲戚们都会轮流做东,聚在一起过年。今年,为了能多留些时间和父母亲戚朋友聚聚,除了春节规定的假期外,史宵鸣还多请了几天的年休假。

所以史宵明大致的想法是:担心飞机误点,乘火车回家;过完年,再坐飞机回北京。

相较于同龄人,史宵鸣有一张令人羡慕的学历证书。

生活在小康家庭的史宵鸣自小学习成绩优异,绍一中毕业后,顺利考上清华大学汽车工程专业,研究生时亦就读于清华大学,并且获得了双学士学位,其中,有一年留学法国的经历。

这让史宵鸣有了留在大城市的“本钱”。

毕业那会儿,史宵鸣供职于全国最大的证券公司,并很快获得领导同事的认可。但不甘于现状的他,很快又辞掉了手头的工作,到现在的这家大型保险公司做股票投资分析师。

“2012年最纠结的当属跳槽,我以前的职业好比是卖家,现在是买家。从总体来看,虽然卖家收入颇丰,但买家才有更大的发展前景。所以想了很久,才决定跳槽到现在的单位。”

谈起梦想,史宵鸣笑言,现在最大的梦想是能回绍兴找份工作。

作为小城,绍兴几无可能为史宵鸣提供对的职位。但史宵鸣认真思考起来:家里只有我一个孩子,父母以后老了总有需要照顾的时候,所以现在在考虑要不要回绍兴工作。

“在大城市待了七八年,还是有点不习惯,还是觉得绍兴好,绍兴是一个适合居住、生活节奏较慢的地方。”史宵鸣说,这段时间,北京的雾霾天气频频,如果去北京街头看看,很多人像蒙面侠般戴了罩。

说这话时,史宵鸣颇有些“月是故乡明”的感叹。

能买套房子

受访人:罗燕

年龄:58岁

职业:某食品公司总经理

年终了,罗燕的包里放满了大大小小的红包。从早上8点多起,罗燕就开始给公司的员工派送红包,这是罗燕每年的必修课。这是她在这家小企业当总经理的第二个年头。

几天前,罗燕还专程开了个年终总结大会,表彰为企业付出辛勤劳动的优秀员工;再往前推,她和公司会计一起去街上采购过年奖品……

退而不休是罗燕现在生活的状态。两年前,年过半百的罗燕从一家事业单位退休。不服老的她,受朋友聘请,来到现在这家企业做总经理,为投资人打工。

两年时间,对罗燕来说,是一次次不小的考验。

在这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公司里,做总经理不比在原来的事业单位做中层干部轻松。

除了一些大事要罗燕来拿主意外,小事也是逃不开的。“公司里断电机修工要来找我,电梯坏了机修工要来找我,就连暴雨天下水道堵了,还是有人要来找我。”

坐在装修简单的办公室里,罗燕说,即使如此,她仍旧非常珍惜现在的工作。

“我年轻的时候做过农民,那时候晒过夏天的毒日头,下田干活时,常被田里的蚂蟥叮着吸血。上山捡石灰的时候,石灰能把你的脚‘咬’(腐蚀)出一个个洞来。”

罗燕说,后来得到工作机会,感觉能坐在办公室里准时上下班,简直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所以,她非常珍惜手头的工作,凡事都兢兢业业,不敢有一丝马虎,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今年过年,罗燕还是会和以往一样,回诸暨乡下过年。在罗燕的记忆中,只有两次留在绍兴过年的经历:一次是女儿中考,怕影响学习就不去了;另一次是外孙女出生,太小了,诸多不便。

罗燕认为,最喜庆的过年是一个大家庭围着圆桌吃年夜饭,用完餐后,80多岁的父母还会给家里的大小成员发压岁钱。

对于未来,罗燕有个梦想:买套房子。

“我80多岁的父母亲一直住在乡下。记得年轻时,母亲说,她特别向往能住一住电视上看到的小排屋。现在她年纪这么大了,做女儿的还没有能圆她的梦,所以就想再努力一下赚点钱。现在房价这么高,排屋肯定是买不起了,但要是能买套小公寓也是好的。”

(应采访人要求罗燕为化名)

[5图]亚运会上的绍兴人
作者:暂无 来源:绍兴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绍兴人 
描述: 陆敏佳:争夺跳远金牌 ●沈卫莉张明明 陆敏佳:争夺跳远金牌 年轻的陆敏佳到了证明自己的时刻了!被寄予冲金夺银厚望的陆敏佳,前几天在福州进行了亚运会前的最后训练,她于今天到广州报到,参加于23日举行的亚运会女子跳远比赛。 平时,陆敏佳的父亲陆明江经常去电询问女儿的情况,陆敏佳
全文:,就知道她是块练田径的好料——个子近1米70,身材匀称,试着让她立定跳远一下,爆发力好。陆明江这位山里人说话实在,“女儿就交给您了!” 彼时,陆明江在是否送女儿进体校时,也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当
[1图]亚运会上的绍兴人
作者:暂无 来源:绍兴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绍兴人 
描述: 世所瞩目的亚运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这一亚洲体育盛事,有一批绍兴人参与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运动员陆敏佳,她是跳远金牌的有力争夺者,还有中国皮划艇队副领队孟关良,中国女排主教练俞觉敏,以及3位绍兴籍裁判…… 他们不但为亚运添彩,也为故乡绍兴争光。 那么,他们目前的状况如何,都在想些什么、做
全文:

世所瞩目的亚运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这一亚洲体育盛事,有一批绍兴人参与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运动员陆敏佳,她是跳远金牌的有力争夺者,还有中国皮划艇队副领队孟关良,中国女排主教练俞觉敏,以及3位绍兴籍裁判……

他们不但为亚运添彩,也为故乡绍兴争光。

那么,他们目前的状况如何,都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详见第10版

[9图]绍兴人,爱健身
作者:暂无 来源:绍兴晚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绍兴人 
描述: 核心提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快乐一辈子。”2009年8月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首个全国全民健身日。这两年来,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市民在运动中享受到了健康和快乐。 运动已不仅仅是年轻人的“专利
全文:进行调查。 “新闻深呼吸”“3+1暑期独立调查”第三季⑧ 游泳池里下饺子篮球场塑胶磨穿排舞队伍越来越大 本期调查团成员 调查员 张兴刚晚报记者 王瑜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新闻学
“绍兴人真是太好了!”
作者: 胡诚浩 杨帆  来源:绍兴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绍兴人 
描述:本报讯坐出租车居然不要钱!从宁波来绍兴扫墓的沈大伯,刚踏上故乡的土地就感受到了故乡人民的热情。昨天,沈大伯的家人给晚报打来热线,对绍兴的好心出租车司机赞一个! 4月6日上午9点多,今年76岁的沈大伯坐大巴从宁波来到绍兴客运中心。在客运中心门口,沈大伯坐上一辆出租车,到东湖荛门山。到了目的地后,沈大伯
全文:

本报讯坐出租车居然不要钱!从宁波来绍兴扫墓的沈大伯,刚踏上故乡的土地就感受到了故乡人民的热情。昨天,沈大伯的家人给晚报打来热线,对绍兴的好心出租车司机赞一个!

4月6日上午9点多,今年76岁的沈大伯坐大巴从宁波来到绍兴客运中心。在客运中心门口,沈大伯坐上一辆出租车,到东湖荛门山。到了目的地后,沈大伯正准备掏钱,没想到出租车司机竟摇了摇手说:“70岁以上老年人坐我的车,都是免费的。老大爷你年纪有点大了,我不收你钱。”

沈大伯觉得不好意思,硬要把15元车费塞给他,可这位出租车司机说什么也不肯收。在了解到沈大伯是要到马路对面的荛门山上扫墓后,这位好心的哥二话不说往前开去,调了个头,把沈大伯送到了马路对面,结果他连马路都不用穿了。

沈大伯心里满是感激,可是下了车,他却没留心看这辆出租车的车牌号码,也没问好心的哥的姓名。在山上,沈大伯把他这一路的经历向家人讲述,大家都觉得,这名出租车司机真是太好心了。“听我二哥说绍兴人好。我作为绍兴人,心里真是感到由衷的自豪。”沈大伯的妹妹宋阿姨对记者说道。

沈大伯告诉记者,他是宁波镇海炼油厂的退休工人,这次回绍兴来是为自己过世的老伴上坟。年纪大了,他的腿脚有点不太方便,没想到绍兴的出租车司机竟然如此热情,让他这个多年在外的绍兴人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

这位好心的司机究竟是谁?记者昨天多方打听。市运管处客运科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绍兴很多的哥都推出了方便市民的服务活动。其中,对高龄乘车者实行免费的,只有绍兴联发出租车公司的大禹车队。

据了解,从“三免的哥”曾树志开始,绍兴联发出租车公司大禹车队15名驾驶员全都推出了“三免”服务,即行动不方便的残疾人免费,70岁以上高龄乘车者免费,行动不便的孕妇免费,该车队已被评为省级文明车队。

昨天下午3点半,记者联系了大禹车队的队长冯文忠,他告诉记者,他们现在仍在推行“三免”服务,至于那天具体是谁免费搭载了沈大伯,他需要问一下队员才知道。不久,冯队长来电,说他问过其他队员,大家都说不知情。“可能是其他车队的爱心司机,也可能是我们的队员做了好事不留名。但不管怎么样,这样的精神是好的,我们也会一直这样做下去。”冯队长说。

绍兴人,爱损人?
作者:暂无 来源:绍兴县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绍兴人 
描述:我在绍兴生活已有10多年时间了,总体觉得绍兴人都挺好的,他们和外地人相处也都挺不错的。但是,我发现不少绍兴人有个比较普遍的毛病,就是喜欢说风凉话,喜欢损人,爱在嘴巴上占点便宜。我真诚地希望有这种习惯的同志能自觉改一下,下面是我看到的两件事,是是非非供大家讨论。 第一件事发生在前两天下午3点左右,当
全文:

我在绍兴生活已有10多年时间了,总体觉得绍兴人都挺好的,他们和外地人相处也都挺不错的。但是,我发现不少绍兴人有个比较普遍的毛病,就是喜欢说风凉话,喜欢损人,爱在嘴巴上占点便宜。我真诚地希望有这种习惯的同志能自觉改一下,下面是我看到的两件事,是是非非供大家讨论。

第一件事发生在前两天下午3点左右,当时我乘上2路公交车,车上人比较拥挤。车到一个站台停靠时,上来了4个中年男子。车启动后,有个年轻女孩大概因为马上就要下车了,因此她就站了起来,4人中的其中一人见了当即坐了下来。这时,与他同行的几个男子就开始用绍兴话起哄了,一个说:“大姑娘给你让位置了!”另一个接着说:“侬福气贼好!”还有一个也马上接上去说:“大姑娘看中侬了!”他们说这些话的时候,那个年轻女孩就站在旁边,我发现她已面有愠色,但也许她觉得这几个人太无聊,因此没有回击。不过,反正我觉得这些话很刺耳,而且还有调戏、侮辱人家女孩的味道。

另一件事情发生在大概两个多月前,那天我到一个窗口单位去办事,排在我前面的是一对中年夫妻。窗口工作人员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平心而论,这个小伙子的服务态度真的很好,不仅和颜悦色,而且还耐心解释相关的办理程序。在这个小伙子收下这对夫妻提供的资料,并告知要过几天才能来取时,女的礼貌地说了声“谢谢”,而那个男的在干笑了几声后竟然说:“小伙子,你不要态度木佬佬好,办事体莫敷衍敷衍我们!”听了这话我真的是彻底无语,难道人家态度好也有错了?我不知道当时这个小伙子是作何感想,但我敢肯定他听了一定也很难受,想不到自己的热情服务会招来这样的“回报”。

绍兴人痴爱兰花
作者:暂无 来源:绍兴县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绍兴人 
描述: □熊文 兰花作为一种观赏花卉,自古以来人们就赋予它很多含义,哲人以兰修身,画家以兰达意、诗人以兰抒情。因此兰花在我国人民的心目中,已成为道德的典范、感情的寄托和美好的象征。过去,凡属美好的事物常以兰花加以比喻。比如歌颂真挚的友情称之为“兰谊”,赞美优秀作品称为“兰章”,对杰出的人物去世比作“兰摧
全文:

□熊文

兰花作为一种观赏花卉,自古以来人们就赋予它很多含义,哲人以兰修身,画家以兰达意、诗人以兰抒情。因此兰花在我国人民的心目中,已成为道德的典范、感情的寄托和美好的象征。过去,凡属美好的事物常以兰花加以比喻。比如歌颂真挚的友情称之为“兰谊”,赞美优秀作品称为“兰章”,对杰出的人物去世比作“兰摧玉折”,把兰品与人品连在一起,并称之为“养心之花”。绍兴人素爱兰花,兰花是我们绍兴的市花,绍兴的历代名人都和兰花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许多美妙的故事。

早在2500年前,《越绝书》曰:句践种兰渚山。“兰亭旧种越王兰,碧浪红香天下传”,从此兰花在古越大地上生根发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起来。嵇康诗中“猗猗兰蔼,植被中原,绿叶幽茂,丽藻丰繁”的兰姿;谢灵运“策马步兰皋,绁控息椒丘。采蕙遵大薄,搴若履长洲”的兰境;陆游“香来知有兰,遽求乃弗获。生世三幽谷,岂愿为世娱”的兰心;徐渭“古来楚越本接疆,不待风吹两国香”的兰香和“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的兰品;李慈铭“唱断乔家碧玉词,一丛香草最相思”的兰情,无不体现了绍兴人对兰花的敬仰、爱慕、崇拜、赞美之情。

绍兴人爱兰花,是因为绍兴人的性格与脾气和兰花有相似之处:恬淡素雅,大美不言;叶子虽然纤细,但富有韧劲,百折不挠。先说我们的越王句践,他自战败以后,时刻不忘会稽之耻,卧薪尝胆,日日忍辱负重,不断等待时机,他每日反躬自问:“汝忘会稽之耻邪?”经过“十年生聚又十年教训”,句践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了越国威风。也许句践正是借鉴了兰花的韧劲,让自己起死回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东晋书圣王羲之,他48岁任会稽内史,在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与谢安、孙绰等42人修禊兰亭,写下了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这篇序言,不仅文采斐然,书法艺术更是精美绝伦,为千余年来书家所公认。这实际上也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顶峰。正因为此,兰亭雅集也被千古传颂,流传至今。这王羲之的书法就吸取了绍兴兰花的“若乃浮云卷岫,明月澄天,光风细转,清露微悬,紫茎膏润,绿叶木鲜,若翠羽之群集,譬彤霞之竞然”之意境,才更加飘逸无比。大诗人陆游对兰花也是情有独钟,他给我们留下了:“芳兰移取遍中林,余地何妨种玉簪,更乞两丛香百合,七翁七十尚童心”的诗句。继陆游之后的古越大贤,晚明时期中国的一代奇才,书画家徐渭,他在《兰》中云:“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香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而徐渭的一生就如“兰花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之德,不因困穷而改节。”鉴湖女侠秋瑾写兰花道:“九畹齐栽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俦。”在她的诗中我们看到了她爱国和坚贞不屈的光辉形象。中国现代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鲁迅从小钟爱兰花,他与兰花的深厚情缘,也为兰文化增添许多风采。他的硬骨头就如古代曾有诗云:“虽无艳色如娇女,自有幽香似德人”。鲁迅的骨气就如兰花的幽香德人,让后人代代不忘。

绍兴人钟情“阿克苏”
作者:暂无 来源:绍兴县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绍兴人 
描述:本报记者 吕福安 这两天,在市区城南大道558号一块空地上,由市供销合作总社、新疆阿瓦提县政府、绍兴市对口援疆指挥部联办的新疆阿瓦提农产品绍兴展销会,吸引了众多的市民。每天光是阿瓦提的14家企业,销售量就达50多吨,金额110多万元。 这两年,新疆阿瓦提的阿克苏苹果在绍兴可谓是家喻户晓,因其
全文:

本报记者 吕福安

这两天,在市区城南大道558号一块空地上,由市供销合作总社、新疆阿瓦提县政府、绍兴市对口援疆指挥部联办的新疆阿瓦提农产品绍兴展销会,吸引了众多的市民。每天光是阿瓦提的14家企业,销售量就达50多吨,金额110多万元。

这两年,新疆阿瓦提的阿克苏苹果在绍兴可谓是家喻户晓,因其甜度足、口味好,每到年底,市民大多要买一点作为过年的水果佳品,另外还有红枣泥和梨。

一百十三、绍兴人
作者: 沈莹宝  来源:吴江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绍兴人 
描述:美利天然岁比登, 居民筋力百无能。 饶他越客反为主, 赢得人称小绍兴。 几百年来,盛泽始终是以移民为主体的城镇,其中绍兴人最具特色。 绍兴移民最早记载见于明弘治《吴江志》:“每岁秋获之后,水田中多遗穗及鱼虾之类,绍兴人辄来养鸭,以千百为群,吴人呼为鸭客。” 明代中叶,随着盛泽丝织业的兴起,许多本地农
全文:

美利天然岁比登,

居民筋力百无能。

饶他越客反为主,

赢得人称小绍兴。

几百年来,盛泽始终是以移民为主体的城镇,其中绍兴人最具特色。

绍兴移民最早记载见于明弘治《吴江志》:“每岁秋获之后,水田中多遗穗及鱼虾之类,绍兴人辄来养鸭,以千百为群,吴人呼为鸭客。”

明代中叶,随着盛泽丝织业的兴起,许多本地农民“妻络夫织”,成为织绸专业户(俗称机户),无心于耕耘,于是绍兴移民为之代耕或租赁,继而买田,成为地主。清末,“绍兴移民林三九、高念三等置田产达千亩以上”;民国年间,镇郊杨扇、东港、盛虹一带的绍兴籍农民众多,“几于反客为主矣”。

本地人善于织绸,精于经商,大多“恃机织为生,怠于作苦”,故而练坊、染坊、轴坊(踹坊)等劳动强度大的丝绸后整理行业,都由绍兴人承担。绍兴籍人士“团体甚坚,动辄把持垄断”,过去练、染、轴三坊的行规,只绍兴籍子弟为徒,排斥本地人。《盛泽镇志》记载:“浙江绍兴的练染技术发展较早,明末清初,绍籍人陆续迁居盛泽,操持此业,世称绍帮,促进了手工染整业的发展。”

上世纪40年代末,移居盛泽的绍兴人几乎占全镇人口四分之一,在一些近郊村落,绍兴方言盛行,可称一奇。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