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 (263)
期刊 (17)
图书 (8)
学位论文 (2)
人物 (1)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159)
绍兴文化 (80)
经济发展 (34)
绍兴动态 (9)
绍兴名仕 (8)
社会生活 (1)
按年份分组
2015 (2)
2014 (178)
2013 (7)
2012 (11)
2011 (20)
2010 (12)
2009 (12)
2008 (11)
2007 (8)
2006 (5)
2005 (3)
2004 (4)
2002 (6)
2001 (3)
1997 (1)
1994 (1)
1993 (1)
1991 (1)
1990 (2)
1989 (2)
1988 (1)
按来源分组
绍兴晚报 (95)
天天商报 (38)
绍兴日报 (35)
其它 (10)
绍兴县报 (4)
北京青年报 (4)
中国文化报 (3)
浙江经济杂志 (3)
信息日报 (2)
华夏酒报 (2)
绍兴文理学院报 (2)
福州晚报 (2)
今日早报 (2)
嘉兴日报 (2)
成都日报 (2)
今日嵊州报 (2)
京华时报 (2)
北京晨报 (2)
中外文化交流 (2)
上海戏剧 (2)
山东文艺出版社 (2)
光明日报 (1)
中国知识产权报 (1)
今日桐庐 (1)
书法报 (1)
扬州时报 (1)
杭州日报 (1)
余姚日报 (1)
太原晚报 (1)
温州日报 (1)
东南快报 (1)
江海晚报 (1)
大众日报 (1)
瑞安日报 (1)
彭城晚报 (1)
鄂州日报 (1)
人民日报海外版 (1)
河南电力报 (1)
国家电网报 (1)
上海文汇报 (1)
申江服务导报 (1)
新闻晚报 (1)
东南商报 (1)
新华每日电讯 (1)
中国信息报 (1)
浙江大学 (1)
佛山日报 (1)
南国都市报 (1)
北京晚报 (1)
上海法治报 (1)
天天新报 (1)
青年报 (1)
大河报 (1)
宁波晚报 (1)
新民晚报 (1)
武汉晚报 (1)
都市快报 (1)
常州日报 (1)
泰山晨刊 (1)
鄞州日报 (1)
今日路桥 (1)
都市晨报 (1)
宁波日报 (1)
楚天金报 (1)
成都商报 (1)
安徽商报 (1)
江南晚报 (1)
甘肃经济日报 (1)
今日嵊州 (1)
西安日报 (1)
台州日报 (1)
威海日报 (1)
苏州日报 (1)
都市晨刊 (1)
梧州日报 (1)
黄河口晚刊 (1)
烟台晚报 (1)
中医药学报 (1)
清华大学 (1)
法学杂志 (1)
中国科技论坛 (1)
中国勘察设计 (1)
上海采风 (1)
剧影月报 (1)
股市动态分析 (1)
收藏 (1)
宏观经济管理 (1)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
中国城市金融 (1)
中央文献出版社 (1)
辽宁画报出版社 (1)
北京大学出版社 (1)
齐鲁书社 (1)
中国戏剧出版社 (1)
相关搜索词
[2图]尺调腔·新越剧——追思越剧大师袁雪芬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文化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 罗西亚 袁雪芬剧照 我生也晚,越剧大师袁雪芬在世的时候,虽然在演出场所看到过她,但是并没有特别关注她。2011年2月19日,大师仙逝,我看到了许多回忆、悼念的文字,聆听了《冰雪情操·芬芳艺术——怀念越剧大师袁雪芬》的讲座,观看了《品洁如雪·艺传芬芳——追思人民艺术家袁
全文:芬和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作为戏曲界特邀代表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出席了10月1日的开国大典。袁雪芬是第一、二、三、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自
[2图]春节七天135万游客逛绍兴绍兴旅游提前走进“春天里”
作者:暂无 来源:绍兴晚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绍兴旅游 
描述: 记者 王丽红 摄 市旅委发布春节黄金周旅游报告 兔年春节,春日融融,春意迷人。“喜庆、团圆、安定、祥和”成为这个春节黄金周长假的亮丽色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旅游局的大力指导下,市假日旅游协调领导小组和各成员单位对假日旅游工作高度重视,准备充分,责任明确,配合紧密,措施到位,实
全文:

记者 王丽红 摄

市旅委发布春节黄金周旅游报告

兔年春节,春日融融,春意迷人。“喜庆、团圆、安定、祥和”成为这个春节黄金周长假的亮丽色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旅游局的大力指导下,市假日旅游协调领导小组和各成员单位对假日旅游工作高度重视,准备充分,责任明确,配合紧密,措施到位,实现了“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的目标,旅游行业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旅游数字

7天迎来135万游客

春节黄金周7天,绍兴市共接待游客135.13万人次,同比增长44.0%,实现旅游收入98915.16万元,同比增长45.16%。其中,绍兴市区接待35.84万人次,同比增长45.16%;绍兴县接待游客13.68万人次,同比增长10.03%;诸暨市接待游客23.05万人次,同比增长27.75%;上虞市接待游客26.78万人次,同比增长43.0%;嵊州市接待游客13.12万人次,同比增长49.95%;新昌县接待游客30.05万人次,同比增长43.68%。其中,过夜游客为27.03%,占到总数的20%。

春节期间,全市重点旅游景区接待情况十分喜人(见下图),其中鲁迅故里春节期间共接待游客238221人次,初七日接待量达到75060人次;大佛寺景区接待游客92134人次,初二至初六日接待量均超过万人次;柯岩景区接待游客80486人次,初四至初七日接待量均在15000人次以上。大禹陵景区、兰亭景区、东湖景区、五泄景区和西施故里的春节接待量均超过20000人次。真可谓稽山镜水风光美,绍兴文化最迷人。

宾馆饭店日进斗金

黄金周7天,全市宾馆酒店堪称日进斗金,客房出租、餐饮娱乐均呈现红火景象。星级饭店整体出租率为80%左右,部分酒店平均出租率达到90%,其中年初二、三、四饭店接待量达到高峰。市区开元名都大酒店、开元大禹大酒店、咸亨大酒店、绍兴饭店、国际大酒店等酒店的家宴预订年前即已告罄,春节期间就连大厅也要提前预订。客房在2月3日到5日期间更是出现了一床难求的紧俏局面,仅咸亨新天地黄金周七天营业额就突破500万元,同比增长227%。绍兴经济型饭店和特色旅舍接待有过之而无不及,锦江之星、伽蓝殿青年旅舍平均出租率超过90%,如家快捷、速8等经济型饭店平均出租率超过80%。

旅行社组团接团都很忙

春节期间,绍兴全市旅行社组接团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平均增幅超过10%。如春节七天海外国际旅行社组团158个,共2700人次;接团59个,共1363人次。与地接相对应的是绍兴市民的出游热情十分高涨,港台、海南、厦门等旅游胜地和温泉度假成为市民的热衷之选。

客运和铁路交通达到高峰

客运班车接待情况:据了解,春节期间客运中心、东站和西站三大站点共输送旅客73401人。

铁路火车站接待情况:为了增加运力,铁路绍兴站在

春节期间增加5趟列车。7天时间进站旅客为43971人,出站旅客为37642人。其中初五出站旅客达到7580人,达到黄金周的最高峰。

市场秩序好,旅游投诉少

绍兴市旅委市假日办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并组织了市场检查。全市在春节期间共接待游客投诉电话2起,处理2起,无重大旅游投诉现象。市旅委对投诉过程和投诉结果进行全程跟踪,游客对投诉处理结果满意度为100%。

■旅游特色

传统景区:

闻着年味寻鲁迅笔下的绍兴

“中华文化游”主题年效应明显。自“中华文化游”浙江省启动仪式在绍兴举办以来,特别是由于春节是和家人、亲朋团聚的特殊节日,体验民俗、感受年味、尽享天伦之乐成为绍兴春节黄金周旅游的主旋律,全市掀起了一股以年味为主题的“中华文化游”的热潮,“闻着年味寻鲁迅笔下的绍兴”成为中外游客青睐的热点。市旅委公布的10条“2011绍兴全市文化旅游主题线路”在春节期间深受广大游客追捧。鲁迅故里的祝福仪式,安昌古镇的腊月风情,西施故里的传统年俗,嵊州的越剧表演,新昌的佛缘茶道等亮出了绍兴的“中华文化”和民风民情。吃霉干菜、臭豆腐,喝老酒,听越剧,坐三轮车、乌篷船,住台门,走青石板等特色体验式风情旅游产品吸引了众多游客来绍感受年味。除此以外,东湖景区的乌篷社戏、兰亭的流觞祈福、沈园的古典夜游、黄酒城的祝福酒会、镜湖湿地公园的猜灯谜等活动也吸引了不少的游客,绍兴的大街小巷、名人故居,都成为人们感受文化的好地方。

特色项目:

寻春祈福好闹猛

“水上旅游”受到青睐。春节期间,亲水旅游成为时尚。乘坐乌篷船、画舫船、脚踏船的游客络绎不绝,船船相连、排队坐船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镜湖湿地公园坐船游客达到1359人次,环城河游船接待游客1017人次。

“冰雪旅游”成为亮点。乔波冰雪世界作为室内的冰雪项目,依然成为春节黄金周中的亮点,加上亚冬会的良好氛围,冰雪世界的游客量再创新高。黄金周七天,冰雪世界的总接待人数达到9500多人。年初四、初五、初六的接待游客分别达到1781人、2022人和1827人,来自杭州、宁波、台州、义乌的周边自驾车游客成为冰雪项目消费的主流。

“四季仙果”采摘火爆。春节期间正值草莓上市高峰,虽然兔年的草莓价格水涨船高,达到了25-30元/斤,但仍无法阻挡游客的热情,采摘游客呈现暴增态势。据统计,丁宅草莓基地日均接待游客超过7000人次,日均销售收入达到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倍以上。

“踏春旅游”提前启动。春意融融、阳光普照,原本三四月份才会出现的踏春旅游在黄金周提前启动。家庭成员扶老携幼、新朋好友三五结伴,四代同游的场景也不鲜见,让原本喜庆的春节旅游增色不少。

“祈福旅游”广受欢迎。从年三十到年初六,香炉峰景区、新昌大佛寺景区等宗教类旅游景区人山人海,到处可见市民和游客对新年的祈福和祝愿。

■火暴原因

宣传到位,服务暖人

领导重视,部署及时。节前,市领导多次对假日旅游相关环节进行部署,要求各成员单位和旅游企业认真落实假日办的责任分工,认真履行好监管职责,保证了各项准备工作到位。

责任落实,监管到位。黄金周期间,市旅委、假日办坚守岗位,尽职尽责,旅游咨询服务热线24小时值守,旅游质监所工作人员还深入景区、宾馆一线,处理游客投诉,跟踪服务质量,充分展现了全市旅游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爱岗敬业的精神风貌。

宣传到位,引导得力。针对春节假日旅游将呈现火爆景象,市旅委整合宣传资源,多渠道、多形式地对黄金周进行了宣传报道,为广大旅游者提供了及时有效的信息。一是联系主流媒体,在中国旅游报、绍兴电视台、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绍兴网等媒体刊发我市旅游信息。二是加强户外广告着力宣传全市旅游,打造“大绍兴”旅游品牌,引导各县(市、区)客源流动互补,促进市县旅游联动发展。三是网络媒体的专题专栏引发游客出游动机。如搜狐旅游推出的“2011春节旅游好去处——浙江绍兴旅游”专题,涵盖绍兴旅游六大要素,给游客出行提供了很好的攻略。

产品丰富,服务周到。为了让广大游客和市民度过一个热闹、祥和的“旅游春节”,全市各旅游景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各县区也纷纷推出特色各异的系列活动。同时各大旅游星级饭店克服用工荒困难,许多老总亲自奋战在一线,当起了服务员,竭诚为广大游客提供优质服务。

■几点启示

加强配套建设,推进全城旅游

春节假日旅游呈现出的欣欣向荣景象让人倍感鼓舞,同时暴露出过夜游客少、要素不配套、接待能力弱、消费水平低的不足,这也引人深思。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古城的保护与发展,大力挖掘和展示绍兴传统文化,激活文化,使静态文化动态化,传统文化时尚体验化,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以此提升绍兴旅游产业发展素质与城市文化软实力。

其次,建设、开发具有现代时尚元素、符合现代游客需求、整合各大要素的旅游项目和产品,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特别是要开发商务会议、休闲度假、体验参与型旅游项目。

加快市县旅游联动步伐,构建“大绍兴、大旅游、大市场”发展格局,也越来越显得重要,要抓好“绍兴人游绍兴”、“外地人留绍兴”这两个活动载体。

另外,要进一步提升旅游行业发展素质,促进全市旅游行业发展迈上一个新水平。

目前,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旅游餐饮、购物、娱乐等产业要素体系,加快建设全市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交通换乘体系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全城旅游。

□撰文 周晓

[3图]高卧兰亭——书法家喻革良
作者:暂无 来源:绍兴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兰亭 
描述: 喻革良作品 沈定庵为喻革良专著写序 素闻喻革良为人谦逊随和,温恭虚心,在书界多有口碑,但从未谋面。 在兰亭景区一间古韵盎然的雅室,即他的办公室,记者采访了喻革良。果不其然,谦和有礼外,还带着点“自来熟”。像老朋友拉家常一样,他先从最近考驾照和辅导女儿考试等开说,
全文:

喻革良作品

沈定庵为喻革良专著写序

素闻喻革良为人谦逊随和,温恭虚心,在书界多有口碑,但从未谋面。

在兰亭景区一间古韵盎然的雅室,即他的办公室,记者采访了喻革良。果不其然,谦和有礼外,还带着点“自来熟”。像老朋友拉家常一样,他先从最近考驾照和辅导女儿考试等开说,聊着聊着,我才发现,那些看似消除陌生感的寒暄,其实皆为他谈书法和人生感悟的引子。而他那颇有亲和力的外表下,自有一种超然恬淡的魏晋风骨。

●记者潘晓华

实习生郭梦越文

自得其“乐”

去年底,喻革良在一个绍兴文艺中青年扎堆的地方——南方书店,发表过自己的一套见解,被不少人所认同:“书法,青年比才气,中年比功力,老年比学涵。”

他说,书法,不能闷着头傻写傻练,那是又苦又累,写到后来毫无乐趣可言,也难以走远。“这就好比你今天采访我,访毕若有满腹想法倾于纸面,表达给读者,那么文章定不会失色;若你回去,是愁着拿资料去凑文章,那么这文章肯定高大空,套话连篇。”他觉得无论学习还是工作,应该从中寻找乐趣。

学海无涯“乐”作舟。如何乐在其中,乐此不疲?他的体悟是多看书,多思考,多体悟,多交流。他初学书法没几年,曾拿着自己的隶书作品,请启蒙老师朱昆明点评指教。得到的评语为:“用笔太实、太光,欠涩、欠虚,要提笔。”

几日后,喻革良再交作业,自感线条细了许多,一看便是提笔写的,可朱先生的点评仍是“太实!”

怎么提笔写了还太实呢?他翻阅名家经典书作,又配合古代书论,边读边思考。终于顿悟:用笔虚实的关键,即提按。有一句话:用笔当如春蚕食叶声。养过蚕的人都知道,蚕吃桑叶,会发出沙沙的声响,这起伏之声,来自蚕口的开合,如同毛笔的一提一按。那么用笔的关键,也在于毛笔的一提一按,一味地按在纸上拖过去,当然是“太实了”。在提与按的过程中,自然产生虚实变化,产生涩的效果。若悟不出这些道理,即使写上一百年,也不能得其要领。

参透其中奥妙,豁然开朗,那种快感和喜悦是无法言喻的。在临摹书写中领悟,在领悟中渐入佳境,此中快乐无可言说。

喻革良是个善于思考的人。由于工作单位距市区有13公里,每天乘一趟公交车是40分钟左右,往返两趟,差不多每天都有一个半小时,他便看着车窗外思考,这个习惯持续了20多年。他说,很多道理,就是在那摇摇晃晃的公交车上开悟的。

“快节奏的生活,发达的资讯网络,让我们成了海量信息的接收器,却无暇思考。这让我颇为珍惜每天公交车上的思考时间,所以直到现在我还没有买车。”

而最近,他在学车了。在学车中,他亦有感悟。“任何本领都怕死学啊。”他对于教练传授的“硬技巧”,不太赞同,“比如,教绕S路,教练说车到某个位置,方向盘打‘一圈半’就可过了。”

“有的学员车到指定位置,踩住刹车,把方向盘硬掰个‘一圈半’,虽然也过了,但生硬无比,也不利于今后的上路行驶。我没完全按照教练的来,先自己摸车位,然后视情况过,虽然前几次可能因为对车体路况的不熟悉,要出线,但多练几次,便找到了感觉,而教练所谓‘一圈半’顶多当个参考。在考试中,我比那种‘死学’的学员,绕S路时更显流畅。”

任何学习都不能死学,更不可拘泥。喻革良给一个8岁的孩子上第一堂书法课时,讲的不是“技”,而传的是“道”:书法是有生命力的。你要感觉自己的笔在纸上跑、跳,用毛笔抚摸纸面时,要传达一种情绪:喜悦的、悲伤的、激动的……千万别追求像不像某帖。就算原景重现,王羲之也写不出和原来一模一样的《兰亭序》。8岁的孩子,听得入神!在喻革良看来,只有讲不明白的老师,没有听不明白的学生。

高卧兰亭

“书艺在于悟性。喻君入手晋唐,朔汉魏斯籀,乃至简鼎盘盂,孜孜者二十余年,得文字源流之理,篇章意蕴之妙,落笔温雅,气度雍容;转益多师,深得旨趣,流作幅轴,瘦硬有神;加之据兰亭书法圣地之高,与当代名家耆宿,师从往来,长处昆岗丽水,尽得探囊;并采拮兰亭书会盛事,同垂不朽;又其生性恬淡,日临唐经,禅意润泽,故其书风冲和悠远;除醉心文字外,亦浸沁文学,坟典诗词,多贮腹笥,流泻缣帛,珠玑琳琅。概言之,悟性、勤勉、机遇,一一备焉。”三个月前,《喻革良书法集》、《心仪兰亭》结集出版,沈定庵老先生给这位爱徒以最高的礼遇:题写书名又撰写前言,前言更对喻革良的书法和人品,进行了简洁而精准的概括,尽现前辈的厚爱提携之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自1989年作为书法人才被调入兰亭文物保管所以来,他一直用笔写兰亭,用心思考兰亭,用爱传播兰亭,并捧出累累硕果。

高卧兰亭廿余载,他著有《心仪兰亭》、《王羲之与兰亭序》、《喻革良扇面书法集》、《喻革良书法作品集》、《漫话兰亭》等著作。

《漫话兰亭》对兰亭的历史、景点、碑刻、题匾、逸话等作了全新的辑录和简注,可谓最为翔实的兰亭解说词。而《王羲之与兰亭序》,因为具备一定的学术价值,还以简约、流畅、富可读性,在2008年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组织的“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全国仅20种图书获此殊荣。

身处兰亭,他常为国内外来宾写扇题字,也由此对写扇研究一发而不可收拾。他说,写扇易,几乎会书法的人都写过扇;写扇难,因为扇面格式特别,不习惯就难以把握。扇面尺幅虽小,但天地很大,他充分利用正草隶篆各种字体的特征,在扇面上巧妙地布局,自然组合,呈现雅致效果。

写扇更为考量书者的文化底蕴。他曾为多位国家领导人写扇题字。国家领导人吴官正和夫人游览兰亭时,喻革良为吴官正写了一把扇子:“清官为民,崇山峻岭皆肃然;正气在身,茂林修竹齐颂也。”为习近平书:“近观细察,兰亭佳妙;平心静气,右军清高。”也曾为李瑞环题扇:“政通人和,瑞气呈祥;万民安康,环宇欢腾。”为李瑞环夫人王淑兰题扇:“淡泊宁静,既淑且真;温文娴雅,如兰斯馨。”

从中不难看出喻革良的学养。题字不失古意,又与对方的身份和当时的意境相符。

喻革良所接受的第一堂书法课,到今天已有30年,当年班里的几十个人到现在还在潜心书法的人已寥寥无几。有些人不适合搞书法,转行了;有些人已经有点名堂,但受经济大潮的影响,奔钱去了……

而在他看来:“书法本来就是寂寞之道。因为我没有其他本事,反倒能静下心来一门心思地搞书法。”

觅得其门

对于一个内心深爱书法的人,兰亭是一个最理想的去处了。而此之前,喻革良也曾有过一段时间的徘徊。

至今,喻革良还保存着他小学时画的水浒一百零八将的人物白描。这些作品是老师在上课时,他在下面偷偷完成的。由此可见,他曾是个“蔫”淘的孩子:虽不扰乱课堂纪律,但没用心念书。

但喻革良用心写字了。从小学一年级起,他就被大哥逼着每天写硬笔书法,没承想写的字端正,被邻里前辈一夸赞鼓励,就坚持了多年,算是托了赏识教育的福。

“我成绩一直很差,上小学时拿过的唯一奖状就是写大字,所以我选择了写字。”然而,喻革良真正开始练习书法,是在1979年高中毕业以后,那一年,他17岁。

像所有偏科生高考一样,他因数学成绩逊色而名落孙山。人总得有点特长,学什么呢?当时,他认为能写得一手好字,对找工作肯定有用。于是,他在书店里买了本《颜体大楷字帖》进行临写。

接下去的两年时间,他可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现在回头看,那段时间算是徘徊于书法大门之外的。没人指点,没有分析、研究、请教和细心地体悟,他只是机械地大量傻写苦写,却不见精进。

真正的开蒙,是1982年,绍兴市首届书法学习班招生,喻革良被录取。当时,绍兴的一批老书法家周庸村、沈定庵、郭子美、钱彰武等都曾来授课。

他还记得,沈定庵讲好课以后,给同学们现场书写示范,用行书在四尺整张的元书纸上写了两句诗:“天下三分明月夜,雨中一片故山秋。”布局跌宕起伏,用笔老辣,结构妙趣横生,其中“雨”字竟有十多个“点”,以形达意,以意传神,如此创意,让人耳目一新。

课后,喻革良大胆走上前去,向沈老师求墨宝:“这幅作品能不能送给我?”沈老识才,当真将“课堂板书”送给学生喻革良,让他回去好好研习。

那段学习经历,让喻革良感到受益匪浅,并非是因为收获了名师大家的墨宝,而是摸到了书法的门道。

好在,那时他正年轻。1982年底,喻革良在当时的绍兴瓷厂谋得了一份差事。瓷厂需要写写画画的人,虽然喻革良获得了当时绍兴市书法比赛一等奖,但还是因为字“丑”(不是瓷器需要的那种字体),最终厂里没让他在瓷器上“露脸”,只是干些气力活。

艺术与现实到底还是有距离的,这让喻革良多少觉得有点遗憾。不过现在想来,也未尝不是件好事,若是当年喻革良为了赶任务,天天低着头写100只瓷杯,恐怕早就把字写得又甜又熟,烦了厌了,我们今天就看不到他独具个性的书法了。

人物链接

喻革良,一九六三年生于浙江绍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兰亭书法博物馆馆长,兰亭景区管理处副主任,兰亭文物保管所副所长。擅正草隶篆各体,或典雅精湛,或浑厚雄强,力求个性。多年来,致力于扇面与抄经书法研究。

作品曾参加第二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第四届、第六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全国佛教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中国当代百位名家书画精品展,《书法导报》国际书法篆刻大展,中日书法交流展,中韩书法交流展等展览。

迪荡小学有望年底前进场施工 老小区试点社区化准物业管理
作者:暂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抓取新闻
描述: 关键词 教育资源 世茂盛世名苑居民鲁筝: 迪荡新城开发至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绍兴人乃至外地来绍创业者在此置业。但是迪荡的置业者特别是做家长的心头始终有一个缺憾:配套的教育资源太少了。因此,早已列入建设规划的迪荡中学、小学建设,也成为很多人关注的话题。我从媒体上得知,政府投资项目之一的迪荡小学
全文:: 老小区改造工程是高新区的民生工程之一。继鹤东社区改造工程完工后,今年更多老小区列入改造名单。我们鹤池社区(鹤池苑1、2、5、6四个地块)也是其中之一,涉及对小区道路建设、雨污分流改造、停车位划分、绿化
[15图]水上婚礼 爱在环城碧水间
作者:暂无 来源:绍兴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绍兴晚报 
描述:
全文:

为弘扬绍兴传统的水上婚礼习俗,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新时代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借助水上集体婚礼这个时尚、简约、浪漫的婚礼形式,在多彩的水城绍兴演绎最浪漫的婚礼,为即将步入婚礼殿堂的新婚夫妇留下一个美好、永恒的纪念。为此绍兴市水城办、绍兴晚报、市文明办联合水城公司等多家单位,特别策划2014情定环城河水上公益集体婚礼。

水上婚礼·爱情故事

冥冥中早已有了安排,我等待得太久,直到我们的相遇印证了这段注定的美好姻缘,从此我有了你——我的另一半,我们合在一起有了完整的人生。

下个月拍婚纱,下半年正式办酒席,“90后”的徐航和王腾飞是来参加水上婚礼的新人中最养眼的一对,新娘白净漂亮,新郎高大帅气,上了妆之后的效果就更加吸引眼球。

徐航说,他们定下的婚纱照是水下的,因为特别羡慕那种水下的氛围,所以婚纱照的拍摄时间从原本定下的3月推迟到天气热起来的6月去了,而他们的婚礼是定在大酒店里的中式。我问为什么对中式婚礼情有独钟呢?王腾飞马上接口说因为西式婚礼实在太普通了,看了几场都差不多,我自己都能导了,我们要中式的婚礼就是要让人们印象深刻的。接着他又问我,明天我们能上报纸吗,我说当然,他问“那能上头条吗?”我笑着说没有问题,他回头对新娘打趣道“我们要上头条啦!”

参加这次水上婚礼,我和先生都很开心,这是我们生命中珍藏版的美好记忆,谢谢!

48岁的茅燕萍是绍兴文理学院的一位老师,而先生则是一位公务员。来参加我们的水上婚礼,用茅老师的话讲是一份特别的“独家珍藏”。她告诉记者,他们夫妻一直都是低调的人,尤其是先生工作也是非常忙碌,但是为了参加这场婚礼,还是愿意“高调”一回。20多年前结婚的时候,茅老师说那时候也不时兴隆重的仪式,所以一直有这样一个补办婚礼的心愿,而这次刚好是圆了她的一个梦想。陶先生十分理解太太的心情,在活动的签名墙上,提笔写下的是:爱你一生一世。

有幸体会到绍兴充满着传统文化韵味的水上中式婚礼,我们一定会好好珍惜彼此的。

刘天福和冯婧的婚礼已经定在了今年的中秋节,按照现在的流行模式,他们将举办的是一场西式婚礼。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没有举办一场中式婚礼,心里总是有些遗憾。于是,这场“水上婚礼”很及时地为他们弥补了这种遗憾。刘天福说,实际上,他和冯婧在绍兴第一次约会的地点就是在环城河边,这次又能在环城河里举办水上婚礼,实在太完美了。现场,他们特地把婚礼摄影师请了过来,让他们为自己定格这段美好的瞬间,“这将是我们一生的幸福回忆”。

感受到浓浓水乡特色和中式婚礼的文化底蕴,幸福感油然而生,这必将在我们未来生活中留下美好回忆。

大眼睛,皮肤白晰的鲁婷和她的未婚夫周林元,带着自己的闺蜜,早早地就来化妆了。这对“85后”的婚期在今年下半年,来参加我们的水上婚礼,主要是想感受下中式婚礼的氛围。“酒店里办喜酒肯定都是西式的为主,你们的活动刚好是中式的,所以我们来参加了!”鲁婷说。

和鲁婷一起来的闺蜜王芳,作为亲友团全程参加了水上婚礼。原本她也是我们活动的一个报名者,但是因为男朋友刚好今天有公务,所以只能成为了闺蜜的亲友团,“不过作为亲友团来参加这个水上婚礼也是别有一番好心情。”王芳说。

水上婚礼给我们创造了特别的幸福瞬间,我们感到非常幸福,谢谢所有组织者的精心安排。

婚礼上挽着老公手的阿香特别开心,我问尉先生,“你是怎么想到来报名参加这次活动的?”他说,绍兴晚报搞活动,他想人肯定多肯定报不上名的,没想到阿香赶早报上了,那他当然要来,也就是让老婆高兴高兴,结婚的时候也没有办仪式的。“我们平时工作比较忙,结婚很多年了,孩子也有,一直都没时间好好办婚礼。这场‘水上婚礼’不仅很特别,也很有意义,为我们圆了一个梦。”

今年是我们结婚20周年,我们自由恋爱走在一起,我们坚信只要我俩共同努力,日子一定会好起来。

在所有的来报名的人中,40多岁的杨小忠令我印象深刻。今年是他和妻子韩东琴结婚20周年,看到晚报要举办水上婚礼活动的报道后,杨师傅先给我打了咨询电话,他说他是瞒着妻子偷偷来报名的,到时候想给妻子一个惊喜,让妻子穿一次红嫁衣再做一回新娘,而18岁的女儿将来给他们拍照,成为他们幸福的见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杨小忠现在是一家企业的司机,和妻子结婚20年,感情融洽。杨先生说,“我们的小家庭由原来的负债经营到现在的扭亏为盈,有了孩子,车子,房子,日子过得简单充实又恩爱,所以现在真的挺满足的。”

这次杨先生来报名的水上婚礼果然给了妻子一个惊喜,同时来见证他们幸福时刻的还有他们的宝贝女儿。女儿马上就要高考了,这场婚礼不仅是见证也是最好的放松。

幸福可遇而不可求,要记住,幸福是一种心情,平淡、包容、温暖、可爱。

许君和马敏知是土生土长的绍兴人,“85后”。小许说,以前听长辈们说起过水上婚礼的场景,却从来没有亲历过。没想到,这次借着晚报的东风,自己也能办一场这样传统的中式婚礼,感觉特别幸运。他们对记者说,参加完水上婚礼,让他们对这条身边的美丽河流感情更深了。因为,这里有他们那么美好的新婚回忆,值得铭记一辈子。

珍惜相见,珍惜相爱,珍惜身边的人。

朱苏明、马书唯都是1989年生的,男孩是厨师,女孩在公司里上班。两人恋爱几年了,小朱说心里不是没考虑过婚姻,但似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求婚机会。这一次,参加水上婚礼正好触动了这根“心弦”,算是让这段爱情有了修成正果的最佳契机。

水上婚礼·幸福节奏

共读《爱情誓言》

母亲河水见证他们的爱情

“谢谢你让我走进你的生命,做你的爱人,也许我不是这世界上最富有的男人,但我一定是这世界上最爱你的男人。爱你,呵护你,和你一起欢笑,一起哭泣。不论是现在,将来,还是永远。不管未来的道路是一帆风顺还是艰难险阻,我都会一直陪伴你一起度过,一直守护着你,不离不弃,终身相伴。你永远是我生命中唯一珍爱的伴侣。我爱你!”“谢谢你愿意走进我的生命,做我的爱人。谢谢你这一路走来,太多的包容、安慰、用心与支持。你永远是我生命中最精彩的那个人,我会将我的生命交付给你,从此和你相依相偎,无论贫穷还是富有,疾病还是健康,我都会一直陪在你身边,陪你走过今后的每个春秋与冬夏,白天与黑夜,和你一起经历风雨,感受彩虹,永远爱你。”

昨天上午10点,“水上婚礼”启幕。在治水广场浪漫的廊桥下,八对来自绍兴各行各业,分布于60后、70后、80后和90后各年龄段的爱侣一起宣读《爱情誓言》,除了亲朋好友和围观的人群,在一旁流淌的母亲河也默默地见证并祝福着他们坚贞的爱情与海誓山盟。

“道德模范”来证婚

56年相伴堪称“爱情楷模”

“祝愿你们生活幸福,白头偕老。”在婚礼的现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绍兴市道德模范称号的何亮为爱侣们证婚。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位道德模范在生活中也因为56年的情比金坚而堪称“爱情楷模”。

“现在的孩子幸福,他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是比较富足的。不像我们那时候,条件很艰苦,我和我老伴结婚的时候,穷得连一张像样的床都没有。”今年81岁的何亮和80岁的樊雅珍是1958年结婚的,尽管当时物质条件艰苦,但两人的爱情之花却盛开得异常美丽长久。“我们那时就是自由恋爱的。当时我是在文化馆工作的,我爱人喜欢看书,她经常来我们馆里借书,时间久了,我们认识了,也产生了感情。当时,她母亲已经收到人家的彩礼,那户人家是比较富裕的,但因为她的坚持,最后嫁给了一穷二白的我。”

何亮说,生活中夫妻俩难免有磕磕碰碰的时候,他们对待矛盾有一个自己的法宝,那就是包容与体谅。作为证婚人,老人也给小辈们的婚姻生活幸福提了一点“私房经验”:两个人过日子,有一种品德一定要坚守,那就是勤俭持家。虽然现在的物质生活富裕了,但勤俭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可丢。

很传统也很浪漫

“水上婚礼”让此刻成永恒

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西式婚礼不同的是,这场在环城河上举办的“水上婚礼”很传统也很浪漫。记者在现场留意到,无论是从新郎新娘的服饰造型,还是从仪式的每一个细节,这场婚礼都体现了“中式+水”的元素。

宣读完《爱情誓言》后,新娘们披上红盖头,在新郎搀扶下,登上了两艘装饰一新的花船,一路品尝着香醇的女儿红酒,欣赏着环城河的美景,游到了稽山公园的游船码头——又一村。伴随着喜乐阵阵,他们手牵手走过“爱情大道”,新郎领着新娘迈过红红火火的火盆,跨过平平安安的马鞍,挥洒浪漫情怀,携手走上婚礼舞台。他们在这个婚礼舞台上举行拜堂礼,新郎挑喜帕,两人共饮交杯酒。最后,爱侣们在特制的婚礼纪念墙上,签下各自的名字及爱情宣言,并在环城边的嫁船边定格这最美的瞬间,让此刻成为永恒。

实际上,早上7点,在“光阴的故事”婚纱摄影店内,八对爱侣就开始了婚礼前的准备。化妆、造型、穿上大红的中式礼服……这虽然是一场集体婚礼,各项准备工作却丝毫不马虎,我们的几位工作人员一再感叹:自己结婚那会儿都没这样上心过。

而在又一村的婚礼舞台上,绍兴日报社总编辑鲁兰洲代表本次活动主办方为新人致辞。随后,鲁兰洲与绍兴日报社副总编、绍兴晚报执行总编周国祥,浙江天宝坊副总经理褚琳旦,证婚人何亮为每对爱侣赠送婚礼特别纪念礼品,并颁发“2014情定环城河水上集体婚礼纪念证书”。

因水结缘

让我们一起共建“幸福水城”

“参加这场由绍兴市水城办、绍兴晚报共同主办的水上婚礼,在环城河上圆了一个水上婚礼梦,我们是非常幸运的。而正是因为这份幸运,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绍兴这座水城的温馨,也倍加珍惜那一条条滋养见证我们成长的碧波清流。”

这场婚礼的最特别之处是,沉浸在爱河中的这八对爱侣们在这场“水上婚礼”的最后环节中,发出了一份特别的倡议:无论我们的职业、年龄、性别,让我们每个人积极参与“亲水爱水护水节水”行动,共同建设“水清岸绿、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幸福水城,共同创造健康快乐的美丽人生。

的确,2500多年来,越州大地上一道道河流深深地嵌入了我们每一位绍兴人的日常生活。“在水一方,临河而居”的那一份记忆和诗意被一代代人收藏传承。今天,我们开始重建现代化水城之路,这将造福每一位生活于此的绍兴人,以及我们的后辈。新人们的爱水宣言,也是代表了水城人的美好心愿。

水上婚礼·动感花絮

缘 分

茫茫人海中,三五年不见兜上一圈还能够遇见的人,是有缘分的。

这次的水上婚礼,我们和晚报读者之间也冥冥中存有缘分。

茅老师电话里来报名,她和记者说自己多年来从不高调,就趁着这次婚礼高调一回。昨天,茅老师来化妆,记者觉得她有点眼熟,好像哪里看见过,她已经在做头发了,我们聊起天来,这才发现原来两年前晚报周刊做过一期“阳台上的田园诗人”的稿子,记者去过茅老师家,她家不仅有花草,还有会说话的鹩哥以及通人性的狗狗,当时也是印象深刻的,一场水上婚礼让我们再次相遇确实是缘分。

定 格

昨天的水上婚礼现场,除了新人,最吸引眼球的是一群“银发摄友”,他们看了晚报的预告后,一大早就赶到了治水广场,等着“最美的风景”。老年大学摄影团代表倪小林告诉记者,他们这次来了30多个人,因为这样的水上婚礼的场景是非常少见的。倪老今年78岁了,退休前是搞土建的,对绍兴的环城河也是特别有感情的,因为倪老说,“廊桥、西园、稽山公园,我都是参与设计和建设过。”热心摄友们的镜头让我们的活动多了一道风景。

围 观

市民王女士是来“围观”的,她说天气不错,她和老公正好带着孩子来廊桥散步,看到这里在举办水上婚礼,赶紧跑过来凑个热闹。王女士对记者说,绍兴人现在都是用汽车举办西式婚礼了,这样传统的水上婚礼实在很稀缺了。如果晚报下次还有这样的活动,我们一定也要来参加一下,带着孩子一起来重温这种中式传统的美好。

本版撰文 记者 李丽 徐霞鸿 摄影 记者 石皎月 吕锋 通讯员 贺平

[1图]多地今年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作者:暂无 来源:天天商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天天商报 
描述: 与贴春联、守岁、拜年等习俗一样,燃放烟花爆竹一直是春节的“传统项目”。然而,近年来,空气污染程度加剧,2013年更是爆发了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雾霾天气。眼下临近春节,关于烟花爆竹“禁”与“放”的话题再次引起热议。 与往年不同的是,越来越多民众开始认同环保春节的理念。
全文:几十倍。春节期间的鞭炮燃放将导致PM2.5年均值浓度增加1~2微克/立方米。 以2013年除夕夜间北京市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变化为例,北京国控监测点位PM2.5平均浓度为267微克/立方米,其中个别点位
机械化酿造是绍兴黄酒发展的方向
作者: 胡周祥谢广发  来源:华夏酒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绍兴黄酒 
描述:传统生产方式中的蒸酒。 绍兴黄酒是我国的民族瑰宝,以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品质闻名于世,其酿造技艺代代相传,形成了今天的特色。目前,绍兴黄酒的生产方式仍以手工酿造为主,并视手工酿造为正宗,机械化黄酒所占的比重不到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且发展速度落后于外地黄酒,而啤酒、葡萄酒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工艺技
全文:实力的企业所采纳。绍兴东风酒厂分别于1989年和1996年建成年产1万吨和2万吨机械化黄酒车间;中国绍兴黄酒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于1994年和1997年建成两个2万吨机械化黄酒车间,其中1997年建成
[3图]越剧在桐庐(下)
作者:暂无 来源:今日桐庐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 红花绿叶摇曳生姿 在文革的特殊环境中,桐庐的越剧依然如同严冬过后的小草,悄然地重新生长着。1972年,—个叫做越剧艺训班的培训班悄然成立了。这个艺训班,搭起了后来名声斐然的杭州越剧二团的骨架。当时这个越剧艺训班共招收了49名学员。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在今天看起来十分简陋的培训班却掀开了桐庐
全文:。 谢群英1964年1月生于我县桐君街道。1972年进人桐庐工农兵学校艺训班,工旦角。1976年后即为桐庐越剧团演员,师从金采凤。在戏曲艺术片《绣花女传奇》中饰刘夫人,《桐花泪》中饰金夫人。她艺不厌精
[4图]“嘉善林妹妹”的越剧岁月
作者:暂无 来源:嘉兴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 2010年4月10日晚上,她早早地守候在电视机旁,把频道锁定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等待着19时20分电视转播由徐玉兰、王文娟任艺术指导的越剧《红楼梦》(明星版)的演出实况。虽然此剧她已看过无数遍,剧中的每句台词、每个唱段她都滚瓜烂熟,但她仍然对此剧情有独钟!因为,当年她也曾在舞台上扮
全文:

2010年4月10日晚上,她早早地守候在电视机旁,把频道锁定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等待着19时20分电视转播由徐玉兰、王文娟任艺术指导的越剧《红楼梦》(明星版)的演出实况。虽然此剧她已看过无数遍,剧中的每句台词、每个唱段她都滚瓜烂熟,但她仍然对此剧情有独钟!因为,当年她也曾在舞台上扮演过林妹妹,她的扮相和演唱酷似王文娟,曾被杭嘉湖一带观众誉为“小王文娟”,又有人称她为“嘉善林妹妹”。

她,就是当年嘉善光明越剧团的头肩花旦——潘碧虹。

【壹】潘碧虹是在养父母的戏班长大的。

小时候的她,经常躲在幕侧看大人的演出,然后模仿大人的表演。耳濡目染,竟也能唱两下了。有时候,戏班人手不够,就会让她上台,扮个丫环,跑个龙套什么的。

到了1955年,潘碧虹所在的民间戏班“新艺”剧团,与另一个姐妹戏班“五星”剧团合并,在嘉善成立了“嘉善光明越剧团”,由嘉善县政府接管。

剧团成立的第一个戏是把当时轰动全国的昆剧《十五贯》改编成越剧。这是剧团第一次依据剧本排戏。剧团请来了导演、作曲、舞美设计等主创人员。十五岁的潘碧虹,第一次在戏中担任了女主角苏戍娟。男主角熊友兰则由刚从别的剧团调来的小生章爱华担任。从此,潘碧虹和章爱华成了嘉善光明越剧团的“黄金组合”。

由于在首部大戏中的出色表演,潘碧虹被县里推荐到杭州参加浙江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即浙江省艺校前身)进修半年。当时艺校的老师有“越剧皇后”之称的姚水娟,崭露头角的昆剧名旦沈世华等。在这些名师的指点下,潘碧虹勤奋好学,刻苦练功,为自己打下了扎实的表演基本功。

1956年10月,嘉善光明越剧团排演了越剧《五姑娘》。《五姑娘》原是一首在江南水乡一带流传甚广的嘉善田歌,它以咏唱十二月花名的形式,叙述了贫苦青年徐阿天与富家小姐五姑娘的爱情悲剧。当时还是嘉善县西塘镇工人业余剧团业余作家的顾锡东将之改编成了越剧《五姑娘》,被浙江越剧团看中,决定由新成立的男女合演剧团——浙江越剧二团排练演出。嘉善光明越剧团为了参加嘉兴专区首届越剧、湖剧观摩演出大会,征得顾锡东同意后,也马上排练了此剧。

刚从省艺校学习归来的潘碧虹虽然在此剧中扮演配角二姑娘,但她在汇演中荣获了表演三等奖,得到奖章一枚。这是潘碧虹有生以来获得的第一个奖。

【贰】1957年,光明越剧团接连排演了《洛神》和《冰娘惨史》两出古装越剧,潘碧虹均在剧中担任了女主角。

《洛神》改编自梅兰芳的京剧代表作,以曹植的《洛神赋》为创作蓝本。潘碧虹在剧中饰演“洛神”甄氏,这是一位气质高贵、柔情似水的女神,不同于越剧舞台上常见的古代妇女形象。潘碧虹在导演的精心指导下,较好地完成了对角色的塑造。

《冰娘惨史》讲的是一出家庭悲剧,女主人公冰娘在新婚之夜遭人劫持,后又被人谋杀,抛尸荒野。冰娘父亲征战归来,夜过芦荡,冰娘飞尸告状。最后,冰娘的沉冤得以昭雪。潘碧虹饰演的冰娘,在剧中唱的是戚雅仙的戚派。戚派的特点就是悲悲戚戚,潘碧虹唱得非常动情,尤其在“出逃被杀”和“飞尸告状”两场戏中,唱、念、做都很吃重,潘碧虹表演得非常出色,观众都被她的表演所感染,为冰娘的悲惨命运流下了同情的泪水。

这两出戏不仅让嘉善观众从此记住了潘碧虹,而且剧团所到之处都很受欢迎。

1958年起,为了响应党中央的文艺政策——文艺要为广大工农兵服务,光明越剧团创作、移植、改编了一系列现代越剧,如《向秀丽》、《鸡毛飞上天》、《红色的种子》、《锦绣水乡红柳飘》(后改名为《送瘟神》)等,潘碧虹均在剧中担任女主角。在传统古装剧中,潘碧虹成功塑造了一个个凄婉的古代美女的形象;在现代剧中,潘碧虹认真揣摩角色,刻苦排练,较好地完成了对角色的创作。

1959年,18岁的潘碧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经组织批准,潘碧虹担任了光明越剧团副团长,分管政治思想工作。她也成为了当时浙江省演出系统最年轻的一位副团长。

担任领导职务的潘碧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演艺事业。这其间,她还主演了《金山战鼓》、《窦娥冤》、《狸猫换太子》、《豪姑塔》等剧,均受到观众的好评。

很快,潘碧虹迎来了事业的高峰。

【叁】1958年,上海越剧团把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搬上了越剧舞台。该剧唱词典雅,曲调优美,舞台华丽,服装漂亮!尤其是饰演贾宝玉的徐玉兰和饰演林黛玉的王文娟,扮相俊俏,表演传神,唱做俱佳!该剧一经上演,便引起轰动!

当时,很多脍炙人口的剧目一经上演,就被各地剧团纷纷搬演。但越剧《红楼梦》由于行当齐全,舞台综合艺术要求颇高,一般剧团很难仿效。

然而,光明越剧团的编导王跃庭却大胆提出:排练越剧《红楼梦》!这一决定又很快得到了当时县领导人力和财力上的大力支持!

20岁的潘碧虹非常幸运地接到了林黛玉的角色。她做梦也没想到,身为小剧团的演员,有一天也有机会排练这样一部舞台综合艺术要求如此之高的大型越剧,而且是扮演这么重要的一个角色!

潘碧虹和剧团20多位主要演职人员,专程三赴上海观摩上海越剧团的演出。坐在台下的潘碧虹,非常专注地看着舞台上王文娟的精彩表演,把王文娟的每一个表演动作和面部表情都烂熟于心。回到旅馆后顾不上休息,经常对着录音机,听着从现场录制来的唱腔,一字一句地练唱。回到剧团后,每天刻苦排练。为了揣摩角色,她还看起了《红楼梦》原著,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平时她还看了不少古典故事的连环画,从中寻找古代美女的人物造型。

经过全团上下的共同努力,越剧《红楼梦》终于在1961年底在嘉善舞台上展演了!

嘉善光明越剧团演出的越剧《红楼梦》,由于演员整体艺术功底不错,表演都很出色,尤其是潘碧虹扮演的林黛玉和章爱华扮演的贾宝玉,两人的扮相和唱腔,酷似王文娟和徐玉兰,故此剧一经上演,立即轰动嘉兴地区!

1962年3月到8月,经上级部门批准,嘉善光明越剧团走出嘉兴专区,先后到杭州、宁波、绍兴等地巡演。每到一地,盛况空前!尤其是到了越剧之乡嵊县演出,这个出了姚水娟、袁雪芬、王文娟、范瑞娟、傅全香等一大批越剧名角的地方,对嘉善光明越剧团演出的《红楼梦》非常喜欢!很多人为了买到戏票,天没亮就开始来排队。他们都盛赞:潘碧虹是“小王文娟”!章爱华是“小徐玉兰”!结果,此剧在嵊县连演了十九场,场场满座!一个县级小剧团,能在越剧之乡受到如此追捧,也实属不易!

由于天天演出,而且每次演出都很投入,林黛玉又是一个悲情角色,尤其是演到“黛玉焚稿”一场,几乎每次都是流着泪把戏演完的,让潘碧虹演得身心疲惫,有时连饭也吃不下。这下,整个人的神情就显得很虚弱。而大家却觉得,潘碧虹离角色更近了,更像林黛玉了。好在戏迷们的热情,常常让潘碧虹忘记了身体上的不适。在杭州演出谢幕时,很多大学生观众都会涌到台前来,纷纷要求签名留念。潘碧虹还收到了不少热情观众的来信,表示了对她的仰慕之情。所有的这一切,都让潘碧虹对自己在艺术上的付出感到由衷的欣慰!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浙江省内剧团在“文革”前演出越剧《红楼梦》全剧的,嘉善光明越剧团是仅有的一家!有意思的是,1988年2月25日,王文娟和徐玉兰首次到嘉善演出期间,当时的嘉善县长黄锡良为了让嘉善“林妹妹”与上海“林妹妹”见个面,特地安排了潘碧虹与王文娟的一次会面。当年虽然在上海同一个剧院里有过三次近距离的艺术交流,但一个在台上投入地演着,一个在台下默默地学着。事隔二十多年,两人终于面对面站到了一起!由于马上要演出,两人只在王文娟化装的时候交流了一下,但也算是成就了一段佳话!)

【肆】正当潘碧虹迎来越剧事业的黄金岁月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作为剧团的领导和业务尖子,潘碧虹很快成为众矢之的。团部贴满了“大字报”,潘碧虹一夜之间成了“文艺黑线的代表人物”、“混进党内的走资派”,大会批,小会斗,一家人被赶出了团部宿舍。潘碧虹的父亲害怕出事,把潘碧虹所有的日记本、艺校资料、剧照都偷偷烧毁了。

1969年底,嘉善光明越剧团宣布解散,取而代之的是“嘉善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潘碧虹等一批老资格的剧团演职人员被勒令离开剧团,另外分配了工作。

潘碧虹被分配在魏塘镇一家水果店当营业员。

在水果店里,潘碧虹学会了用杆秤、削苹果、刨甘蔗……从光鲜亮丽的舞台到单调乏味的水果店,生活的反差是如此强烈!

“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1980年,县里决定恢复成立“嘉善越剧团”。当时已经在搞群众文化工作的潘碧虹回到了剧团。章爱华,这位深受嘉善观众欢迎的越剧小生,“文革”中被安排在大通集镇上的饮食店里端盘子,此时也回到了剧团。潘碧虹和章爱华这对黄金搭档,在离开舞台十五年后,重新在舞台上聚首了!

潘碧虹和章爱华复出后排演的第一出大戏就是《何文秀》。当时的嘉善县人民广播站播发了一篇潘碧虹和章爱华复出的报道。消息传出,嘉善人奔走相告,一票难求!首演这天,嘉善影剧院座无虚席!

幕布拉开后,首先出场的就是章爱华扮演的何文秀和潘碧虹扮演的王兰英。看到两位昔日的嘉善“明星”重新出现在舞台上,顿时,全场响起长时间雷鸣般的掌声。潘碧虹和章爱华此时的心情也非常激动!阔别舞台十五年,观众还没有忘记她们!面对这样的场面,她们俩站在台上,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一时竟唱不出声了。

之后几年,潘碧虹与老搭档章爱华、陆惠琴相继合演了一系列大型古装越剧,如《盘夫索夫》、《是我错》、《孔雀仙子》、《三看御妹》等。剧团到上海、江苏一带演出时,当地的老观众都还记得她们。他们称潘碧虹的演唱功力丝毫不减当年。有的外地戏迷知道潘碧虹当年的剧照都在文革中被烧毁后,把自己珍藏的当年潘碧虹赠送的剧照又回赠给潘碧虹。

不久,潘碧虹被吸收为“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分会会员”,这让潘碧虹有了一份真正回家的感觉!

正当潘碧虹满怀着艺术憧憬之时,她遇到了一个对演员来说致命的打击。

1983年春,她在一次演出化装后感到面部发痒,卸装后发现面部红肿,之后脸上出现色素沉着。她赶到上海文艺医院皮肤科检查,被确诊为油彩过敏。医生告诉她不能再化装了。这无疑给了潘碧虹当头一棒!一个戏剧演员不能化装,还做什么演员?想到自己从小学艺,好不容易在舞台上崭露头角,就遇上“文化大革命”。十五年后重上舞台,艺术感觉刚刚恢复,准备好好出演几个优秀角色,来报答广大喜爱她的观众,没想到会以这样的结局告别舞台。潘碧虹感到非常遗憾。

【伍】潘碧虹又重新回到了群众文化工作岗位上。

从小学艺的潘碧虹,最遗憾的是自己没有上过学。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潘碧虹在四十岁以后,先后报名参加了高中夜校和函授大学的学习。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她终于拿到了一纸“北京人文函授大学群文专业”的毕业证书,后又取得了文化系统评定的中级职称。

1989年,她被选为嘉善县戏曲协会主席,负责全县的群众性戏曲辅导工作,直到退休。在此期间,她积极组织戏剧小品的排演和创作,自己也创作了很多戏剧小品,有的作品还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

然而,离开了越剧舞台的潘碧虹,与越剧的缘分并没有就此中断。

当得知潘碧虹退休后,嘉善电大首先邀请她到学校开设的越剧兴趣班去辅导。接着,老年大学也找到她,聘请她到新开设的越剧班任教。

当得知潘碧虹任越剧班的老师后,很多退休的老戏迷都纷纷报名到老年大学学唱越剧。面对这些昔日戏迷的高涨热情,潘碧虹感到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自己又与越剧结缘了,虽然面对的是一群没有表演基础的老年人,但毕竟都是喜爱越剧的,大家年龄相仿,退休的生活不会寂寞了。担忧的是,越剧教学对她来说是一项新工作,特别是缺少现成的教材。为了给学员提供唱谱,她自己掏钱请人写谱,或去外地选购唱谱。

从一字一句教唱,再到一招一式演示,潘碧虹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几年下来,一群从无表演经验的戏迷,居然变成了又能唱又能演的戏曲演员了!学员们学得更起劲了,潘碧虹也越教越有信心了!

现在,这些老年大学越剧班的学员,经过潘碧虹老师几年的精心调教,戏唱得越来越好,戏瘾也越来越大。她们自己添置演戏行头,自发组织排练、演出,哪个社区、乡镇需要搞文化活动,她们都自告奋勇前去助兴。因此,越剧班学员,深受各社区和乡镇的欢迎,成了嘉善群众文化活动中非常活跃的一支生力军。看着一帮奶奶辈的人,又唱又跳,其乐融融,你无法不为她们的快乐所感染!

从小学唱越剧的潘碧虹,想不到自己在退休后,能以这样的一种方式与越剧结缘。越剧似乎已是她生命的一部分,欲罢不能!

[1图]越剧《梁祝》著作权案历时3年,近日法院一审宣判。传统名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传统名剧,应该怎样保护你?
作者: 胡嫚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 姚立辉制图 本报记者胡 嫚 越剧《梁山泊与祝英台》(下称《梁祝》)是我国经典名剧,经多年传承与改编已经衍生出多个版本。然而,已故著名编导刘南薇的子女认为,上海越剧院、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下称文联音像出版社)、扬州扬子江音像有限公司(下称扬子江音像)联合出品的唱片中的越剧《梁祝》使用了其父所著
全文:

姚立辉制图

本报记者胡 嫚

越剧《梁山泊与祝英台》(下称《梁祝》)是我国经典名剧,经多年传承与改编已经衍生出多个版本。然而,已故著名编导刘南薇的子女认为,上海越剧院、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下称文联音像出版社)、扬州扬子江音像有限公司(下称扬子江音像)联合出品的唱片中的越剧《梁祝》使用了其父所著的越剧版本,因而以侵犯著作权为由将上述三被告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令三被告停止侵权并赔偿两原告经济损失4万元。日前,上海市第一人民中级法院对该案作出一审判决,驳回两原告的全部诉讼请求。

2008年初,已故著名编导刘南薇的子女刘耕源、刘朝晖向法院提起诉讼。两原告诉称,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刘南薇创作完成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剧本。1989年,刘南薇去世,两原告作为刘南薇的子女,合法继承其父于生前所著的越剧剧本《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著作财产权。2007年7月7日,两原告发现由三被告制作、出版、发行的CD唱片《上海越剧院建院五十周年——流派唱腔荟萃精品CD集》中涉及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数段唱段所使用的剧本系出自刘南薇所著越剧剧本。但三被告未在出版、发行前经原告许可,也未支付原告任何报酬,更未在CD中为其使用的越剧剧本作者刘南薇署名。三被告的上述行为在侵害刘南薇署名权的同时,也侵害了原告的表演权及获得报酬权。

上海越剧院认为,越剧《梁祝》剧本非某一个人独立创作的,而是通过历史上无数艺术家共同不断努力逐步形成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版本。刘南薇并没有参与1951年发表于人民文学的《梁祝》的创作。上海越剧院使用的《梁祝》剧本是1955年3月上海越剧院成立后,袁雪芬和范瑞娟根据回忆,重新口述了1945年雪声剧团《新梁祝哀史》的剧本,然后徐进等又结合了以往其他版本的剧本进行整理改编而形成。刘南薇生前从来没有就上海越剧院版《梁祝》提出过权利主张,不能机械地用现行著作权法去改变作者生前没有争议的作品著作权归属。上海越剧院请求法院驳回原告全部诉讼请求。

法院最后认为,刘南薇所编导的“梁祝”等剧目曾经获得过很大的成功,应当记载在越剧历史上供后人铭记,但具体到本案,判断其是否应当对被控侵权CD中的唱段享有著作权,主要还是要依据其所创作的剧本来进行考察,而原告对此却未能提交相应的证据证明其主张。据此,法院作出如上判决。

我国第一部著作权法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颁布实施的,在此之前的传统名剧的版权界定一直有争议,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做好传统名剧的著作权保护和传承,值得人们探讨。

焦点一涉案剧本是否侵犯刘南薇著作权?

对传统剧目改编版本中公知内容和独创内容的划分是案件判定的重点

“不可否认,《梁祝》是个民间传说故事,自古便有,但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并不是这个故事由谁所著,因为三被告所侵犯的不是《梁祝》这个民间故事的著作权归属,而是《梁祝》越剧剧本的著作权归属。”两原告的代理人邬为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越剧剧本是在故事基础上改编而来,但改编者在改编过程中加入了自己富有独创性的结构安排与语言组织,使原本的民间故事转变成为了现在的越剧剧本。改编者也因此对与原故事语言、结构完全迥异的越剧剧本享有著作权。两原告已向法庭出示了1951年出版的杂志《人民文学》,其中刊登着越剧《梁祝》的全剧剧本,并在剧首署名处清晰载明“南薇 改编”。

“根据现有史料可以查明,最早的越剧《梁祝》剧本系1945年由袁雪芬所重编的《梁祝哀史》,记录于1945年7月《雪声纪念刊》。而上海越剧院的越剧《梁祝》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传承而来。”上海越剧院的代理人富敏荣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越剧院的越剧《梁祝》不含有刘南薇独创内容的作品。刘南薇曾根据上述雪声剧团的《梁祝哀史》剧本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和五十年代初改编过《梁祝哀史》剧本,但其剧本雷同于雪声剧团《梁祝哀史》,而这其中只有一段“读祭文”的词是刘南薇写的。需要指出的是,雪声剧团的和刘南薇修改的《梁祝哀史》剧本缺乏完整的故事情节,戏是从“十八相送”开场的。上海越剧院前身华东戏曲研究院于1951年所创作的越剧《梁祝》剧本在“十八相送”前增加了“别亲”、“草桥结拜”、“托媒”三场戏;后半部戏又增加了“逼嫁”、“抗婚”的故事情节。这些新创作的情节,使得全剧故事有头有尾,增强了“梁祝”的思想性和可看性。这些创造性的改编情节,是原来越剧老的传统剧目(包括刘南薇的修改本)所没有的。

法院在审理中认为,在本案中,判断三被告是否侵权,首先需要查明上述几个唱段是否属于两原告之父刘南薇所创作,或者是否使用了刘南薇创作的作品中具有独创性的部分。经法院比对,被控侵权CD中的几个唱段与《人民文学》上所刊剧本相关内容虽然有不同程度的区别,但还是可认为构成实质性相似。但是,在本案中要认定《人民文学》上所刊剧本中与被控侵权CD中的几个唱段相关的内容系刘南薇所创作,依据尚不充分。

“扬子江音像认为越剧《梁祝》唱词系老艺术家传承自前辈民间艺人并口述而来的,由此可以推断,最先完成越剧《梁祝》剧本的人可能是其他人,或者多人,并非刘南薇,但刘南薇的改编者身份是可以确定的。”在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孙国瑞表示,本案中的演出单位上海越剧院和录音录像制作者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扬州扬子江音像有限公司如果违反了我国《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他们是依据其他人的作品进行演出和录音录像制作,那么,应该提供相应的证据,证明自己没有侵犯刘南薇的著作权。

“《梁祝》作为我国越剧的经典剧,属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来小鹏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发展历程具有主体的不确定性和群体性。民间文学艺术原生作品的最[初创作者可能是个人,但随着历史的推移,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不断被人们加工、完善,逐渐成为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群体作品,创作者的个性特征并不明显,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鲜明。因此,原生作品的所有权和著作权应该属于产生这些作品的群体或民族,他们是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事实上的主体,而单个的人只是作品创作过程中单位元素。也正是基于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主体是不明确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形成过程中具有人文历程和民族特性。换句话说,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形成是数代文化积淀与历史传承的结果。

具体到《梁祝》剧本的著作权人认定,来小鹏认为,首先,梁祝的故事系民间传说,整个故事的发展完善是经过历代越剧表演者不断努力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完成的,针对其著作权人不能认定某一具体人,而是整个越剧表演者群体。其次,虽然针对《梁祝》无法对其原著作权人做出具体确认,但并不能忽略搜集和改编者的创造性劳动。由此可知,改编和搜集整理者针对其改变整理版本的作品享有著作权,但其行使不得侵害原作品的著作权。如果作品使用人侵害了改编作品中改编者的创造性内容就可以认定侵权的成立,但对公知内容的正常使用不能认定为侵权。由此可知,在对传统剧目改编整理版本中的公知内容和独创内容的划分往往成为案件判决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公知内容和独创内容的划分,可以在原、被告间划分举证责任,如果被告认为自己使用的是公知内容,就应举证该部分内容在原告作品之前已广泛流传,如果不能证明则可以推定被告侵犯的是原告作品中的独创性内容。

焦点二如何认定传统名剧著作权归属?

民间文学艺术的搜集整理和改编者对其整理本和改编本享有著作权

“文学艺术作品的权利主体的界定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来小鹏表示,虽然社会群体作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权利主体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法律层面上社会群体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能明确界定作品的权利主体,也就不能在法律上彻底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为此,需要建立一种以私权利或群体公权利为基础的传统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成立非政府的民间组织来代为行使民族民间文化的相应权利,以切实保护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集体利益或者以国家为权利主体,并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使用、利用等方面加以规范。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传承人的法律地位。

另一方面,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一个民族或者国家来说,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可以说是其基本的识别标志之一,是维系民族或者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但是,如果没有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的艰苦努力,它就会不可避免地消亡。可见,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承人进行保护是多么重要。因此不能忽略整理记录和改编人的著作权,以法律的形式保护传承人署名权、发表权、修改权、传授权、获得报酬权、获得资助权。搜集整理者和改编者对自己搜集整理和改编的整理本和改编本享有著作权,但是在行使权利时,不得侵犯权利主体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其他传承人的权利。由于这些名剧往往有多个版本记录下来,可以认定他们都属于演绎作品,作者在总结整理过程中都付出了创造性劳动,因此对他们的演绎作品都应予以保护。

焦点三如何保护传统名剧的著作权?

应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期限视为著作权保护期限的例外

“在现行法律法规缺失的情况下,不宜将现行著作权法的规定套用在50、60年前的作品之上,而是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予以保护:首先,尊重历史,在历史上从无争议的名剧,考虑到当时法制建设并不完善,在具体操作中难免有与现行法律不一致之处,如果简单的适用现行法律,必然会发生所认定的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不一致的现象,反而会造成不必要的纠纷,也不利于传统名剧的传承,因此,在历史参与人均未提出过异议的情况下,应该尊重历史,不宜贸然根据现行法律去改变权利归属;其次,尊重民间文学艺术的特点,不能简单的仅仅根据某一个以文字形式固定下来的作品就判定其权利归属,而是应该追根溯源,考量该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是否发前人之所未发,言前人之所未言。如果仅仅是对已有作品的整理和修改,就将该民间文学艺术的著作权判归其所有,不仅侵占了前人的艺术成果,也会阻碍了后人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富敏荣表示。

孙国瑞认为,传统名剧与普通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没有本质的不同。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了各类作品的保护期限,而且著作权中的著作财产权可以依法继承。至于传统名剧传承中的著作权问题的解决,如果是根据他人创作的传统名剧剧本进行改编、翻译、整理、注释等再创作活动产生的作品,改编者、翻译者、整理者、注释者对其作品依法享有著作权,但其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如果是作者根据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民间传说(无法确定具体作者的作品)进行创作、艺术加工,甚至进行所谓的“戏说”而创作的作品,因为不存在改编他人作品的情况,作者对其创作完成的作品单独享有著作权,只要其行使著作权的行为不违反宪法和法律,不损害公共利益即可。

“我国《著作权法》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列为保护客体的范围,但是滞后的立法工作,又使得我国在对传统名剧的著作权保护上有许多不足之处,这一方面影响了我国传统名剧的发扬和传播,另一方面也伤害了整理收集改编者的热情和努力,为此必须完善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完善。”来小鹏表示,首先,应该界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权利主体。同时,明确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保护期限。依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对著作权客体的保护期限大多是作者生前加死后50年,也有部分是作品首次发表后50年,但是,传统名剧不同其他普通的作品,是由数代人在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创作和完善的过程是同步进行的,如果限制了它的保护期限,未完成的民间文艺作品和正在完善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根本得不到有效保护的,因此应该明确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期限视为著作权保护期限的例外。最后,鼓励和倡导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整理和收集,肯定整理者和收集者在整理和收集过程中所付出的创造性劳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整理本一经发表,就视为一般文学艺术作品,按一般文学艺术作品保护其版权。整理者只要是在原始素材基础上,由其“启发”而创作出来的作品,整理人就可以对其整理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享有演绎的著作权。

Rss订阅